APP下载

中国文学的对子眼

2011-11-19彭学明

小说评论 2011年3期
关键词:官场国画腐败

彭学明

中国文学的对子眼

彭学明

当下文学,恐怕没有一个国家的官场文学如此繁盛和惹人注目。可以说,官场成了当下中国文学的兴奋剂和大卖场。无论书市还是报刊,只要是有关官场的,都会畅销热卖,并且长盛不衰。王跃文的《国画》《苍黄》《梅次故事》,周梅森的《至高利益》《中国制造》《绝对权力》,张平的《天网》《抉择》《国家干部》,陆天明的《大雪无痕》《省委书记》《苍天在上》,肖仁福的《官运》《心腹》《位置》,阎真的《沧浪之水》,杨少衡的《党校同学》,李佩甫《羊的门》,陶少鸿的《花枝乱颤》,孙春平的《步步高》等官场杰作,不但奠定了作家们在当代文坛的文学地位,也赢得了读者和市场的长久青睐。而诸如《驻京办主任》《市长秘书》《市委书记》《组织部长》《侯卫东的官场笔记》《公务员》《市长后院》《侧身官场》《县委书记》等等,出一本,火一本,出一批,火一批。大有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之势,惊涛骇浪、摧枯拉朽之力。官场,俨然成了当下中国文学最具引力的磁场和最具号召力的引爆点。官场文学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官场政治的背影。而官场政治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文学的对子眼。从官场小说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官场小说走过的是一条揭示腐败——反对腐败——沉醉腐败的畸形之路。

意义:政治的晴雨表

官场文学,是官场政治催生出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官场文学不仅是官场图谱,更是政治和社会的晴雨表。中国的官场文学最盛行时,是在腐败的晚清。《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孽海花》《老残游记》等一系列官场文学,以文学的样式给晚清留下了清晰的政治读本,给晚清政治盖棺定论。而当下的官场文学虽还谈不上给官场政治盖棺定论,但却也划出了当下官场政治的一个轮廓或背影。

当下的官场文学之所以如此繁茂,其一是因为当下的官场太肥,官场上太大的权力带来的是太大的利益,而太大的利益带来的是太多的争斗和太多的腐败。官场的一场场明枪暗战、殊死博弈,官场的一幕幕闹剧、一种种腐败,都成了作家们极为丰盛的文学养料,成了民众们津津乐道、愤愤不平的永恒谈资。其二是人们对官场腐败深恶痛觉,人们都希望社会风气正,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挺身而出,激浊扬清。其三,是几千年传统的官本位意识,使人们对官场充满了探寻欲和征服欲。

冷色调

冷色调。指的是作者在描绘官场时,几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是客观而原生态的描摹,文笔异常冷静。其官场非黑非白,其人物非好非坏,其事件非对非错,巨大的真实性是其魅力所在。就像白描。有一种韧的力度、酽的温度和粘的强度。

当下官场文学的鼻祖当属年轻的王跃文。他的长篇小说《国画》,可谓是开了当下官场浮生的先河。《国画》的意义并不在于它需要有多高的文学高度、艺术特色,在于它是当下描写官场的第一笔,打向官场的第一枪,是横眉官场的第一个。正是这第一个,使得《国画》洛阳纸贵,王跃文一夜成名。

在一个官场政治社会,王跃文敏锐地感觉到了官场政治给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官场的潜规则,官场的利益圈,官场的腐败链,官场的角斗场,都使王跃文深刻认识到了社会转型期官场政治对社会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和力量。他把小说取名《国画》,其用意也是为了表达官场文化是中国传统、中国特色,官场政治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普遍存在。《红楼梦》是通过四大家族的腐朽没落表达清末政治的腐朽没落,《国画》是通过官场的世相百态对当下政治拉响警报对当下社会进行预警。

《国画》的线条不是反腐的,《国画》的立意也不是反腐的,所以王跃文的《国画》尽管洛阳纸贵,大受欢迎,但在官方不受待见。可这否认不了王跃文对当下文学的贡献。王跃文不是反腐英雄,他也没有把自己装扮成反腐英雄,他就像《国画》里专事国画的画家李明溪一样,只是给我们呈现出一副官场浮世绘。他的《国画》跟李明溪的国画一样,只是一种官场媒介,让你认识官场,走进官场,认识朱怀镜、方明远、皮市长、柳秘书长、严尚明、张天奇、宋达清、梅玉琴、陈雁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官场众生相,了解他们人性深处和灵魂深处背后的官场政治、官场文化、社会本质和现实根源。

从王跃文开始,裸露腐败、揭示腐败,成了官场小说的第一轮高潮。《沧浪之水》、《位置》、《驻京办主任》等揭腐小说长盛不衰。这些小说的出现,不但引起了百姓对官场的深恶痛觉,也引起了官场对官场的反思。从上至下反腐的揭幕站,不能不说有一份文学的引爆器和助推力。

暖色调

暖色调。指的是作者在描绘官场时,带着自己的文学情感和文学理想,有明确的是非判断,爱憎分明。正与邪对峙,善与恶交锋,云诡雾旖,惊心动魄,并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善良战胜凶残,给人以温暖与光芒、信心与希望。虽然充满暖意,但暖意中却有一种刀锋的尖锐、铁器的坚硬和撕裂的痛感。像刺绣。美丽的图案都是一针针刺绣出来的。

陆天明、张平和周梅森是暖色调最好的范。如果说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只是为我们裸露腐败,揭示腐败。那他们几位的作品则开始反对腐败、打击腐败。这些旗帜鲜明的反腐作品都是在中央高举反腐大旗下孕育出的文学产品。是中央反腐旗帜下最艳丽的一抹艺术红色。周梅森的《至高利益》《中国制造》《绝对权力》,张平的《天网》《抉择》《国家干部》,陆天明的《大雪无痕》《省委书记》《苍天在上》,都从各自不同的层面上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官场斗争、官场哲学和官场生态,展现了官场斗争、官场哲学和官场生态正面的龌龊与丑陋,背面的正义与良知、责任与使命。他们既状写了官场龌龊丑陋呈滔天巨浪汹涌而至之势,又着力了在官场龌龊丑陋中夹缝生存的正义良知是如何绝处逢生,走向胜利的。既精细入微,又宏大壮阔。扣人心弦。

张平的《抉择》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为背景,生动客观地描述了国有大型企业中阳纺织集团公司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经历的一场生动曲折惊心动魄的反腐斗争。作品对市长李高成的塑造,不但展示了一桩桩惊心动魄的腐败窝案,更揭示了社会腐败现象集体繁生的根源,揭示了改革开放进程中新的经济关系的变化、人心人性的变异。李高成面对群体腐败一次又一次百思不得其解的拷问,李高成面对国企命运和百姓生存一次又一次生死攸关的艰难抉择,彰显了官场政治中宝贵的正义、良知与责任。他与官场同僚甚至是知己、恩人的腐败行为水火不容、舍命相搏的斗争,既展现了一个人民公仆为国为民、廉洁奉公、刚正不阿、万死不辞的精神境界,又展现了反腐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普遍性。

而陆天明《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高纬度战栗》等系列反腐小说,都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为天下苍生守住良心、守住使命的反腐斗士形象。他们反腐中步履维艰的背影,坚定不移的信念,昂然挺立的脊梁,和向死而生的精神,让人久久难忘。特别是他的《大雪无痕》,无论是题材广度还是艺术高度,都将官场反腐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雪无痕》里,官场的反腐不仅仅是高层之间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还有普通民众的自觉汇聚和参战,这预示着反腐不仅是全党的,也是全民的,不仅是党内的,也是党外的。雪是冷的,雪也是白的,无孔不入的腐败就像一片洁白的世界下掩盖着的污垢,到处都是,却不易发现,但最终见不得阳光,冰雪融化后的大地,是更加清洁明朗的世界。这,也是陆天明寄托的文学理想。

三色堇

三色堇。指的是作者在描绘官场时,杂糅着作者的各种情绪,色调不冷不暖,不明不暗,虽然也有个人情感和理想的寄托,但却更具理性的叙事和讲述。就像一花三色的三色堇。斑驳多彩。这类作品,也有腐败和反腐败,也有善恶交锋,却不把笔墨更多落脚到腐败和反腐败、不落脚到善恶交锋,而是更多落脚到官场政治的形式上、形态上或过程上,落脚到官场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探微和展示。

贾兴安的《县长门》摒弃和打破时下流行的概念化官场,以作者挂职副县长五年的切身经历为见闻,通过县长车祸、群体上访、煤矿透水、招商困境、情感漩涡、绯闻陷阱、产业纷争、深夜逼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再现了县委书记、县长等县级官场忍辱负重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原生状态,揭秘鲜为人知的“执政”者的生存困顿。在世俗的染缸和时代的大潮里,他们也逃不过世俗,逃不过人际,逃不过诱惑;他们也有七情六欲,儿女私情。但为了县里的发展,为了百姓的富裕,也为了自己的政绩和上面的荣誉,他们更呕心沥血、禅精竭虑。官场于他们就像一块薄冰,稍一不慎,就会掉如冰窟。所以,他们只好牺牲个性、牺牲人格谨小慎微,委曲求全,一方面要让上面领导满意,一方面要让下面群众满意,如果哪里出了问题,问罪开刀的就是他们这群七品芝麻官。做儿子、做老子、做孙子的滋味与辛酸,只有身在县级官场的人才知道。这种把官还原到人,把官场归位到日常生活的独特视角,使司空见惯的腐败官场有了烟火味、生活味和人情味。

王晓方的《驻京办主任》四部曲,更是通过丁能通这个驻京办主任的角色,通过跑“部”“钱”进这条主线,贯穿省市县及国家部办委等多个层面的官场生活,揭示省市县及国家部办委等多个层面的官场百态,拷问了省市县及国家部办委等多个层面的官场灵魂与官场体制。丁能通这个驻京办主任上可通天下可入地的角色植入和驻京办这个尴尬的政治平台或政治怪胎的搭建,使得这部官场小说有了一种牵一发动全身的力量,驻京办主任方方面面的照应、接触、打点和渗透,使得官场与社会发生了全面通透的联系,也给作者有了对官场较为全面通透的了解、认识和剖析。比如体制问题、官本位问题、土地财政问题、社保问题、住房问题、国企改革问题、环保问题等,都在《驻京办主任》系列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丁能通这个精明能干、有情有义,亦人亦妖、亦神亦鬼、亦贵亦贱、亦荣亦损的人物形象,也因打破了官场固有的小人物的卑微模式,而在官场文学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总之,官场文学,不管是原生态的展示腐败、还是无情的鞭挞腐败、深刻的剖析腐败,都让文学具有了一种表现现实、干预现实、改变现实的力量,虽然这种表现、干预和改变的力量非常微弱,甚至苍白,但毕竟让我们对官场有了足够的认识与警惕。作家们可敬的批评精神,独立的文学尊严,值得我们尊重和褒奖。

弊端:病毒的感染源

遗憾的是,官场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像通货膨胀一样,在艺术与精神上都大幅度贬值。官场文学在慢慢失去现实的批判精神,失去了文学的艺术质量,更失去了文学的价值理想,逐渐演变为官场的欲望表演、官场的厚黑学。官场文学,更多地从揭示腐败、反对对腐败,堕落成了沉醉腐败。

官场的窥淫癖

官场文学之所以能够方兴未艾、长盛不衰,除了官场官本位利益场的巨大诱惑产生的文学效应,还有文学掮客的欲望表演和文学看客的官场窥淫。文学掮客指的是那些不是以文学为终极目标的作者,他们的官场文学,纯粹是把官场当做一个舞台,进行着官场淋漓尽致的欲望表演。权利、色情、金钱是他们最重要的道具,勾心斗角是他们不变的政治手段。争权,好色,敛财,等一切官场龌龊不再是他们批判或嗤之以鼻的事,而是一个男人或女人成功的标志,是让人羡慕、值得效仿的事。他们对权力隐私的津津乐道和权力利益的过度渲染,使得官场成了一个巨大的秀场,吸引着大量的民众去偷窥,官场窥淫,就成了文学看客的一道不散的宴席,越看越有味,越看越有瘾。从偷窥官场的尔虞我诈,到偷窥官场的金钱美女;从偷窥官场的官人,到偷窥官场的秘书、司机和夫人;从偷窥官场的前院,到偷窥官场的后宫;从偷窥官场的欲望表演,到偷窥官场的为官哲学。不一而足。所以,一本本这个书记那个书记、这个市长那个市长、这个秘书那个秘书、这个夫人那个夫人、这个情妇那个情妇,纷纷出笼。本很戒备森严的官场,在大庭广众中被脱得一丝不挂,没有任何遮羞布。

社会的腐化剂

官场窥淫的后续效果,就是精神的堕落、社会的腐化。因为,很多官场小说,已经不是纯粹的文学了,而是求官指南和升官手册。这些小说,往往是教你怎么尔虞我诈,怎么以权谋私,怎么溜须拍马,怎么升官发财,怎么糟蹋良家妇女。的确,许多人就是把官场当职场,就是在书中寻找怎么升官发财、怎么战胜对手、怎么走向成功的。官场成了人生唯一的竞技场,当官成了人生的唯一目标。而他们当官的目的不是为人民服务,是以权谋私、飞黄腾达。而更多的人,则因为书中一味渲染的官场黑暗,失去的是对这个社会的信心和信任。本有着批判力量,甚至让人在正义战胜邪恶中扬眉吐气、大快朵颐的官场文学,在大量泥沙俱下的垃圾文学淹没中势单力薄、黯然失色。那些赤裸裸的官场欲望表演,让人在红尘中消沉、颓废、失望甚至堕落。官场垃圾文学,成了名副其实的社会腐化剂。王跃文说得好,他说,如果他的官场小说被人当做升官笔记,他宁愿他的小说寿终正寝。

文学的对子眼

就其艺术而言,大量的官场文学还称不上艺术品,就是一个半成品。这些作品还只是作坊里的一个胚胎。既缺乏对官场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深刻剖析,又缺乏对官场人性命运和心灵世界的深度开掘,更缺乏对文学品位的艺术追求。明显的文学的对子眼和白内障。白内障是看不见。对子眼看偏了。一是概念符号化,所有的官场文学的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权力权利、金钱美女、勾心斗角、贪污腐化,一样的情节,一样的事件,一样的人物,一样的命运,几本书合起来来一个官场卤菜拼盘,绝对看不出那个是张厨师的那个李厨师的。二是妖魔鬼怪化,几乎所有官场人物都利欲熏心,都阴险狡诈,没有烟火气、没有人情味、没有道义感、没有公仆心。整个官场都是妖魔鬼怪,都是群魔乱舞。三是肤浅表象,大量的官场文学还停留在官场猎奇、暴露和揭秘的层面上,而不是在官场文化根系里寻找人性文化的命脉,在政治生活制度里探寻社会的盘根错节处。这种明显的文学对子眼和白内障,毫无疑问遮蔽了官场散发出的人性光芒和道德光芒,遮蔽了官场中闪烁着的热情与希望。

当然,当下中国官场文学走上这样一条歧路时,并不完全是文学的错。与当下的官场政治有关。与当下的政治生活有关。但如果当下的中国文学,非得靠官场现形来带动,那肯定是独木难支和死胡同。当下的中国文学,该是绕行官场的时候了,得回到大众中去,回到生活中去,回到土地和心灵中去。

彭学明 中国作协

猜你喜欢

官场国画腐败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陕西亮剑高校腐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国画欣赏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目睹之现状
国画等
腐败至死怎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