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武功技巧课防止运动损伤的有效实践

2011-11-17李奋

剧影月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伤害事故武功运动量

■李奋

舞蹈武功技巧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舞蹈专业学生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培养和造就新一代舞蹈艺术人才的必修课。武功技巧训练中所发生的身体损伤多为运动损伤。武功技巧训练包括:动力性的翻腾动作、静力性的平衡造型动作以及动静结合的动作,均具有技巧性、张力性、高难性的特点。在教学训练中,强度、频率、形态以及技术因素等,容易造成学生的关节、韧带、肌肉的扭伤、拉伤或挫伤。一旦发生运动损伤,不仅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而且可能会给学生留下终生的遗憾。因此高度重视武功技巧课的安全训练,防止发生运动损伤,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延长其艺术生命,是教师的重要责任。因此,笔者认为在武功技巧课和课外训练中如果能规范操作,组织得当,就能防患于未然。如何既能让学生在专业训练中增强技能、促进健康,又能把伤害事故发生率降低到最小程度,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思想高度重视,做到措施得力

任何时候安全意识不能忘,安全重于泰山。在训练中,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认真执行安全措施,不定场合、不定时间地经常进行安全意识的宣传,要让师生在参加活动时牢记安全这根弦,并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安全细节常抓不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防患于未然。例如教师在首堂武功技巧课上,要将安全问题重点提出;定期检查练功房的使用、场地设备的维护、运动损伤登记卡等。

二.课堂精心组织,严格教学管理

部分的意外伤害事故,往往是发生在课堂上疏于管理、学生自由散漫的情况下。教师是课堂训练的授课者和组织者,对不遵守纪律、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应及时进行教育。当问题发生时,再去制止已经来不及了。平时的教学组织中,教师要做到组织得当,布局合理,学生组别之间的练习不要相互干扰,对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在不同时期容易出现的问题,应深入了解并拿出有效方法对症下药,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例如在翻腾动作技术训练中,安全问题尤为显得重要,教师在学生练习时要加强管理,不能听之任之,放纵不管,应晓以利害、正确引导,杜绝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进而对课堂和他人产生的消极影响。教师不仅自己要严格管理,还要指定训练小组长配合管理,把意外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

三.培养安全意识,传授保护措施

在技巧训练中,虽然存在着可能发生创伤的危险因素,但创伤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实践证明,在训练中只要重视并认真执行安全措施,特别是正确地采用保护方法,这对因不能正确完成动作而容易发生危险的学生,使他们摆脱险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而且要教会学生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方法。在训练中正确地运用保护,对帮助学生体会动作要领和加速掌握动作技术,保证系统地进行训练,提高练习情绪,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增进同学间的互相友爱精神也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平时学生的反应能力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这对顺利展开训练意义极大。例如做空翻动作,要求学生落地前提气,以利于学生身体重心的提高,防止学生落地时下砸、摔伤、扭伤等情况的发生。课中教师传授并教会学生掌握保护方法,对武功技巧训练有素的学生来说,一旦出现意外,都有自我保护的应变能力,例如在空翻动作跌倒时,顺势做不同方向的滚翻动作;空中落地时,做双膝稍屈的缓冲姿势,从而起到缓冲作用,避免身体受伤。同时,武功训练中有许多练习,在初学阶段需要有人帮助保护,而此时正是意外伤害事故高发期。这期间,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骨干的培训,教会他们正确地运用相互保护帮助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发挥训练中的互保作用,采取有效手段,帮助同学顺利完成训练任务。因此,老师传授和学生学会保护方法是武功训练课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四.加强素质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部分练习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往往是由于身体素质达不到要求而造成的。如练习侧手翻时,如果上肢力量和腰背力量不够,往往会达不到动作技术的“支撑一条线,空中一面旗”的规格。身体素质的好坏是完成各种动作质量高低的前提条件,因此平常武功课中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心理素质也是完成一个动作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面,有些练习身体素质能达到,但心里害怕,没有信心,往往造成动作变异,完成不了,甚至造成意外事故。如在练习侧空翻时,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教师应注意这方面问题,可教会学生自我暗示、自我肯定、自增信心等心理调节的常见方法。

五.加强场地管理,保障有效教学

武功课教学中的练习,需要一定场地和器材作保障。而场地和器材是引发意外伤害的两个主要因素。武功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备场地、备器材,对这两方面进行认真的检查,这是正常训练的必要保证。如垫子布置的位置是否恰当;垫子之间是否出现重叠,留有夹缝;或是垫子里面的海棉缩成了一团、器材的棱角外露等等,对这些都应仔细检查以排除隐患。

六.了解身体状况,合理掌握负荷

武功技巧合理的运动量是指在技巧训练中,要根据训练的任务,项目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身体情况及训练条件来安排的“量”和“强度”,使学生的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量,并使其与休息进行合理交替,以达到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及掌握运动技术的效果。时有媒体报道在运动时学生出现休克、心脏病发作,甚至死亡等事件。这些往往都是由于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不够了解所造成的。作为武功教师应提前了解每个学生的原始健康状况,如可通过首节引导课了解学生健康情况,另外平时也要密切注视学生的健康动态,对不适宜参加部分项目练习的学生,要重新合理安排他们的练习内容和运动负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教学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运动量小,重复次数少,则对机体刺激强度不大,达不到增强体质及提高技术水平的目的;若运动量过大,超过学生的生理负担量,就可能影响发育,损害健康或造成运动损伤。根据人体在较大负荷下身体变化的规律——即增加运动量时机体产生不适应——稳量产生适应——适应后再加量。在训练中教师应正确掌握适应与不适应的反复,加量加到什么程度为好的分寸。学生如有不适应还要掌握是属于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生理性的(训练的目的就是要产生这种不适应)一般表现为肌肉酸痛、轻度的食欲不振、睡眠略差。在肌肉酸痛时,通常安排量的原则是酸加痛减。如生理性不适应,还不稳量,就可转化为病理性的不适应(可从脉搏、睡眠、食欲的不良反应中表现出来,学生会出现极度疲劳,兴奋与抑制失调,心跳、脉搏恢复至安静状态的时间延长,睡眠差,食欲不好,练习无兴趣等甚至更严重后果)。为了避免发生上述情况,还应根据疲劳与恢复的交替,以及超量恢复的生理机制掌握运动量。即人体机能的恢复不仅可以恢复到原有水平,而且还可以超过原有水平。生理学表现为能源物质(糖元、磷酸肌酸、三磷酸腺苷)的恢复。这些物质能帮助肌肉收缩,消除疲劳。因此由训练(负荷)产生的疲劳,通过休息可以消除。其消除的快慢取决于休息的长短、负荷的大小、运动量的调节、密度、强度、时间的节奏安排。科学家认为,训练的超量恢复基础上的加大负荷为最好时机,因此训练应有节奏,掌握这些规律,不仅可以避免受伤,较快地掌握动作,发展难度,再采取适当的方法,还可以达到提高身体机能的目的。在教学训练中,可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情况及训练水平,合理地逐步加大运动量,科学地掌握训练节奏。比如通过外力来增加或减少运动量:练习前手翻时,可以由他人帮助完成,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可以由低往高处做,亦可由高往低处做,也可以在腿上绑上沙袋等重物来做等等。因此,只有全面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才能达到避免运动损伤,增强训练能力,提高专业技能的目标。

武功课或训练活动中的意外伤害事故,一直是困扰舞蹈武功教师的大事,笔者认为只有真正落实以上几方面的工作,才能很好地做到让武功课远离伤害事故,从而提高学生舞蹈武功技巧训练水平,进一步开发艺术体能,全面打好舞蹈专业基础,在舞蹈艺术的舞台上舞出精彩的人生。

猜你喜欢

伤害事故武功运动量
大树的日常
运动量
功夫熊猫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发达国家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经验及启示
唯快不破
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研究
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特征与应对策略
浅析体育课教学中伤害事故及责任认定
怎样掌握最佳运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