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语言学研究综述

2011-11-16刘茜茜

电影评介 2011年24期
关键词:符号学语言学理论

电影是一门充满无穷魅力的艺术新形式。百年来人们对电影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而对电影语言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且充满争议、受到许多嘲笑和质疑。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电影语言学这门电影的分支学科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所理解,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文章拟对中外电影语言学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些许思考。

一、国外电影语言学研究概况

在西方,把电影作为一种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的电影符号学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了。纵观百年的电影发展史,西方的电影语言研究大体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60年代前的“电影语言”研究,也即传统电影的语言研究。“电影语言”不过是一个比喻,泛指“表达方式”。更确切地说,泛指造成各种电影表现效果的技术性手段(如剪辑方法、摄影方法、照明、音响处理等)。有关电影语言的研究,在爱森斯坦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巴赞的思想亦然。而许多批评家也时常试图做出电影与语言之间的类比研究。因此有时会看到诸如镜头与词汇、场面与句子、段落与文章分段之间的比较。

这些研究大多是随意的联想。而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的《电影语言》则力图使“电影语言”的研究明确化。这本书从电影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概念出发,论述了电影语言与文学、绘画、音乐的联系,以及它在蒙太奇、景深、对话、空间、时间等方面的表现。作者指出:“电影拥有它自己的书法——它以风格的形式体现在每个导演身上——它便变成了语言,甚至也从而变成了一种交流手段,一种情报和宣传手段。……电影是一种语言,这是本书企图通过分析电影灵活而有效地采用了大量足以同口头语言相比的表现手段去证实的一点。”[1]而“电影语言最初是一种电影演出或者是现实的简单再现,以后便逐渐变成了一种语言,也就是叙述故事和传达思想的手段。”[2]最后作者得出结论:“电影拥有一种极其复杂和丰富多彩的语言,它不仅能够灵活而准确地重现事件,而且还能够同样灵活地和准确地重现感情和思想。电影从市集演出节目、类似文明戏的杂剧或记录时代风物的工具,逐渐变成一种语言——能让艺术家来用像今天的论文和小说那样精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的一种语言。”[3]

第二阶段是指上世纪60中期——80年代以法国为代表的电影语言学研究,也即现代电影理论研究。这种“电影语言”研究与传统的“电影语言”所指的内涵完全不同。[4]1964年,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汀•麦茨发表了《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一文。该文运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方法,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影像语言,即具有某种约定性的表意符号来处理。这种研究掀开了西方电影语言学研究的序幕,也是作者的电影第一符号学研究阶段。

麦茨明确指出:电影语言学的存在是完全正当的,它完全可以借助语言学、即以索绪尔提出的更广泛的基础——符号学为依据研究电影。但他又认为尚未在电影中发现与语言系统相类似的东西,所以电影又是一种“没有语言系统的语言”。“电影符号学家可以从语言学那里获得总体的启发,但是,语言学的任何技术性概念都不能直接帮助他进行过细的研究,语言学的任何使用概念都不能照搬到电影研究中” [5]

70年代后期,克里斯汀•麦茨的《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1977)一书引入弗洛伊德和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思想,结合电影符号学理论,全面解释了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而其中的“想象”是精神分析用语,“能指”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用语。这一词语的组合,表明了作者把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学方法结合起来研究电影的意图,即把电影当成梦和当做一种语言来进行研究。这部著作是其电影符号学理论转向的重要标志,被称作是电影第二符号学研究阶段。

麦茨的第一符号学不过是电影的形式化研究,只是在电影文本内进行单纯的语言研究;而在第二阶段的电影符号学中,作者并没有摒弃语言学的研究模式,而是将语言学的模式与精神分析学的模式结合起来,加入了观众学的研究,使得对电影的本体研究进入了文化研究。[6]尤其是,作者重视影片对获得意义的观众的深层心理结构、产生和接受影片的社会结构的研究、电影这个造梦机器是如何运用想象性手法和技巧,通过制造出特有的观看情境,刺激、“缝合”了观众产生认同的幻觉和欲望,来说明电影实质上是一种迎合了观影主体的内在欲望和需求的相像性的构建。[7]

第三阶段是使电影成为一种语言的阶段,这是电影语言的成熟阶段。[8]8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思潮衰退,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电影理论减弱了影响。电影理论研究中心也由欧洲转到美国。美国主流电影理论开始趋向实用性,重视影片风格研究、电影技术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其研究状况已与二十年前的法国电影研究潮流有所不同了。这种不同主要是20世纪末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新的数字技术必将引发新的电影观念。数字技术的发展将给电影语言带来重大革新。数字时代的电影与传统电影的本质区别在于,它给我们看的可以不是胶片上的化学试剂通过光学透镜与机械运动所记录的现实物质世界中的光影变化,而可以是运用计算机通过数字组合而成的视觉魔幻。数字技术进一步丰富了电影语言的影像“词汇”,为影像的产生带来了很大变化,使其表现领域和造型手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但是,数字技术却并没有促使电影形成太多创造性的电影语言“语法”。数字技术使电影语言有了无限拓展的空间,但是由于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它对电影语言系统并没有形成本质性的超越和贡献。

二、国内电影语言学研究概况

对国外电影理论的了解首先是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译介的方式进行的,而对电影语言学的了解也不例外。如上述西方经典电影理论、现代电影理论都先后出版了中文译本——如李幼蒸选编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译文集》(三联书店1987年版)、李恒基、杨远婴主编的《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等。其中介绍最卖力的恐怕是李幼蒸,他不仅翻译了一批西方电影语言学、符号学的名著,而且较早重视整合这些电影理论,撰写了《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等书,重在介绍以麦茨为代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

而贾磊磊的《电影语言学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正如作者《再版后记》所说:“是中国内地第一部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电影的学术专著。”作者秉承“一门艺术的研究,应当是一种艺术语言学的研究,一种艺术语言表述方式与表述意义的研究”原则,[9]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电影艺术创作实践的方方面面,从电影语言的生成语境到其使用的方法和范畴;从电影语言的文化释义乃至电影批评的性质和功能、从电影的观赏心理到明星机制等等,力图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语言学体系。尽管后来作者“对电影的认知开始从电影艺术的影像语言系统渐渐地进入到与电影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领域。过去,我们爱把电影视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语言系统,而现在,我们则更愿意把电影视为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文本。”但是作者仍然相信,这种语言学的探索建构是必须的、也是非常有意义。[10]

而王志敏的《电影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也是一部研究电影语言学的力作。作者了解西方电影理论的发展,熟悉以麦茨为代表的西方电影语言学、符号学理论。作者追溯了西方电影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从爱因汉姆、巴拉兹、爱森斯坦、巴赞让-米特里的将电影语言视作一种艺术表现手段的经典电影理论,到麦茨、帕索里尼和艾柯等开创的电影符号学为代表的现代电影理论。作者从现代语言学、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对电影成为一种语言的可能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阐述。作者相信:电影语言系统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开发电影手段的艺术表现力,反之,只有建立了电影语言系统,才能使电影手段的表现潜力得到更充分的挖掘。作者把以往单纯的语言理论研究真正变成了指导拍摄实践的创造性思想。

三、问题和思考

综上可见,古今中外的电影语言学、符号学研究成果可观。但电影的语言学研究毕竟是研究电影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其局限也很明显。西方电影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电影理论、现代电影理论及多元化发展三个阶段。而由现代电影理论以语言和社会文化研究为主,走向多元化的电影理论研究,这是必然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始,各种理论观念、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的电影理论研究,至今方兴未艾。[11]然而,“现代不同的电影理论研究学派尽管在价值取向上不尽一致,在研究目的上也并不相同,但是他们却都把电影语言的形式特征作为电影研究的逻辑起点。他们有的从电影的场面调度来识别影片的意识形态意义;有的从影像的色彩、光线、构图来读解影片的性别特征;有的从镜头的剪辑顺序来判断电影的类型问题。总之,在研究的总体方法上他们依然秉承着一种‘以电影的方式认识电影’的学术传统。也就是说,他们各自的立场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阐释依据、他们分析的对象不仅没有偏离电影的视听语言,反而更加明确地站在电影语言形态的描述基础上,这些批评方法从技术操作上来讲,其实是非常“电影化”的。”[12]

由此可见,有关电影语言学研究还是大有可为的。对中国电影研究者来说,重要的是切忌生搬硬套西方语言学的概念术语,而是要理论联系中国的电影实践,融会贯通;重视对电影技术的研究和探索,抓住电影数字技术的发展契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语言学说和理论。

[1][2][3]何振淦译•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4、5、215.

[4]克里斯汀.麦茨等著•李幼蒸译•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编译前言[A]•北京:三联书店,2002.

[5]克利斯蒂安•麦茨•电影语言的符号学研究:我们离真正格式化的可能性有多远?[J]•世界电影,1988(1),25.

[6][8]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9、15.

[7]胡星亮•西方电影理论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05,336.

[9]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序[A]•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10][12]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再版后记[A]•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1]胡克•中国电影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当代电影,2010(6).

猜你喜欢

符号学语言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符号学理论初探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