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符号学角度分析shelter

2011-11-16王敏

电影评介 2011年24期
关键词:絮语标引巴特

《Shelter》是一部同志电影。主人公Zack是一个阳光、温柔的男孩,他热爱冲浪,喜欢学习,艺术素养颇高,而且有着十分难得的家庭观念。为了照顾姐姐的孩子以及瘫痪的父亲,他甚至放弃了进入艺术学院学习的机会。他以一种自我承受的方式成为了家庭的shelter(庇护)。为了家人,为了生活他学着承担,很独立。但是他的生活里面少了一些乐趣,除了滑板、冲浪和绘画。某天,他结识了朋友Gabe的哥哥Shaun——一个在好莱坞小有名气的同性恋作家。他们互相欣赏,渐渐为对方所吸引,一段不被亲人们所理解的爱情悄悄滋生……Zack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庇护。

这是一个有关责任、亲情、爱情和自我实现的故事,非常温馨。下面我将结合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下简称为《恋人絮语》)中关于符号的相关论述对《shelter》作具体的分析。

(一)冲浪场景是一种标引符号

《Shelter》的中文名是《欲盖弄潮》,听着十分恶俗,与《shelter》想要表达的“庇护和被庇护”的意思相差甚远,一直为中国观众所诟病。但实际上,中文名中的“弄潮”也突出了电影的一个重点:冲浪。冲浪是Zack和Shaun的共同爱好。电影中多次出现冲浪的镜头,冲浪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纽带。

冲浪不仅仅具有连贯故事的作用,它也是一个符号。更准确的说,它是一种标引符号。[1]正如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所说,“标引不代表一个确定的含义,只有‘隐晦的所指’,如《李尔王》中对暴风雨的渲染即为一种标引,暗射李尔王内心疯狂的骚动和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2]

冲浪作为一种标引符号,具有丰富的所指。大体上来说,它隐晦地暗射了主人公Zack内心的情感波动以及Zack和Shaun之间关系的走向(顺遂与否)。其中,导演着重描写的是第一、二、四次冲浪的情景。

在第一次中,Zack独自一人,站在冲浪板上划上浪尖,享受他生活中仅有的乐趣。整个画面一改之前压抑的氛围,变得明亮、欢快。这里的冲浪暗指了Zack想要摆脱日常生活的压力、追寻梦想和乐趣的冲动。

在第二次中,Zack和Shaun相遇了,一道去冲浪。此刻,海阔天空,色调明快,浪潮澎湃,两人都娴熟地驾驭海浪,在浪尖自由飞驰。再加上轻松的背景音乐,画面给人以温馨和美好的感觉。这里的冲浪可看作是Zack内心悸动和喜悦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Zack和Shaun爱情萌芽的见证。

在第四次冲浪中,情节急转直下,Zack不敢面对自己的感情,怀疑、胆怯、徘徊。画面的基调也完全改变:阴沉灰暗,波涛汹涌,好像到处隐藏着不可知的危险。海浪以巨大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将Zack从冲浪板上打落,他站在水中,不知所措。背景音乐低沉、压抑、散发着令人不快的气息。这里的冲浪场景,显然与Zack内心的踟躇不定、纠结挣扎相吻合,也暗示着Zack和Shaun的关系进入了低谷时期。

导演通过对冲浪场景这个标引符号的利用,使对人物内心情感和人物之间关系的刻画、描摹更加细腻、生动。由此,Zack这个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他是家中的庇护者,主动承担起过重的责任和压力。但同时,他在内心深处抵触着碎琐的家庭生活、刻板无趣的工作。他渴望进入艺术学院实现自己的梦想,得到来自另一个人爱的庇护。冲浪场景的“阴晴转变”正是这种纠结心情的体现。另一方面,观众通过对冲浪场景的解读,获得了进入情境的双重维度。他们不仅仅可以从演员的表演中领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也可以通过对符号的分析窥见人物内心的悸动,更好地理解人物在性格和态度上的成长变化。

(二)“逆动”的符号孕育爱情故事

罗兰•巴特认为,恋人若不说“我—爱—你”以一吐胸中积蓄,而借助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或转弯抹角的语言来暗示爱情的话,势必陷入一种无法派遣胸中愁结的不能自拔的状态;语言的迷藏亦破坏了爱情的原始冲动和自然表达。这个不健康的现象被巴特称为“逆动”,即与一吐为快的“我—爱—你”的抒发宣泄方式和过程相悖。由此,巴特将写爱情的文学称为“逆动”文学,因为爱情作品正是在情人之间躲闪腾挪、心照不宣的捉迷藏上大做文章,如果男女主人公一出场就开宗明义地互相宣布“我爱你”,这部爱情小说恐怕也就索然无味了。[3]爱情电影也是“逆动”符号的产物。在《Shelter》中,导演充分发挥了这种“逆动”的符号的作用。Zack和Shaun第一次见面时就彼此互生好感,随着情节的深入愈加心心相印。但电影中又为他们的爱情设置了重重的障碍。首先,Zack和Shaun之间的感情被定位为同性的禁忌之爱,Zack对自我心理的突破是这份爱情的第一份障碍。其次,他们还要承受来自家庭、朋友、社会舆论的压力。种种因素使得他们迟迟不能直抒胸臆,向对方说出那句“我—爱—你”。

那些不愿说“我爱你”的人就只能作出种种闪烁其词,顾虑重重,而又急不可耐的爱情的符号迹象、标引和“明证”:如手抛,神态,长吁短叹,转弯抹角,吞吞吐吐。他需要别人对他进行破解诠释;他得受逆动性质的爱情符号的左右。爱情的“符号”孕育了无数的逆动的文学作品:人们渲染爱情,在花哨的表象上大做文章。[4]然而正是对“逆动”符号的运用,《Shelter》等爱情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们将“反符号”的“我—爱—你”高高悬起,通过含蓄的符号迹象曲折地表达爱情,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期待心理被延宕,既为人物之间欲说还休的情感着急,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等到结尾时人物勇敢地喊出“我—爱—你”时,观众心满意足。

在《Shelter》中,Zack对爱情犹豫不决,几经“肯定—否定—肯定”的循环,可谓吊足观众胃口。他从不对Shaun说“我爱你”,但却通过眼神、绘画隐晦地表达恋爱心情。尤其是他在一面墙上的涂鸦,随着恋情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完善,色彩鲜明生动、充满活力,昭示着爱所带来的甜蜜和灵感。这些都是“逆动”的符号。直到最后,Zack得知Shaun帮他申请了艺术学院,才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感情。观众看到这里,这才舒了口气,为完美的结局欢欣鼓舞。

(三)不是事实,是符号

对于恋人来说,所有让他不安的事都不是视作一桩事实,而是一个符号迹象的某个侧面,需要加以诠释。从恋人角度来说,一桩事情之所以不能小觑,因为它很快地变成了一个符号:而符号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它可有后果(能引起反响)。如果对方给了我这个新电话号码,那是个什么符号?是要随即打电话图个乐趣?还是要让我在有事时迫于需要打电话?我做出的反应本身也是个符号,让对方不得不对其进行破解。这样一来,两人之间便捉开了迷藏,要好一番折腾。[5]

这一点在《Shelter》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热恋中的自我是一部热情的机器,拼命制造符号,然后供自己消费”。[6]Zack在恋爱过程中,常常为一些小事情苦思冥想:那晚Shaun的一吻到底代表了什么,有什么含义?那次争吵是不是表示我们的关系已经结束了?等等。在Zack那里,事实不再是事实,而是变成了符号,需要自己不断去解读,不同的解读会带来不同的意义以及与之相伴的情绪。同时,他做出的解读行为也会成为符号。符号像一个皮球,在Zack和Shaun之间来回传递。

按照巴特的说法,“爱情不可能构成故事,它只能是一番感受,几段思绪,诸般情境,寄托在一片痴愚之上,剪不断,理还乱。一个精心建构的首尾相顾,好事多磨的爱情故事是社会以一种异己的语言让恋人与社会妥协的方式。” [7]《Shelter》正是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发生在同性之间,充斥着恋人之间独特的符号。这些符号被导演创造出来,为观众所解读,从而达成意义的理解。

注释

[1]标引(index),西方当今流行的黄金学科符号学的基本术语之一。符号一般被分为三种:象形(icon),即能指(signifiant)主要通过相似性来代表所指(signifie)的一种符号;象征(symbol)则是一种随意性符号,其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直接的或标引性的关系,而是通过约定俗成来表现。较难说清楚的是介于象形和象征之间的标引(index)。在巴特的符号学词汇中,标引不代表一个确定的含义,只有“隐晦的所指”。

[2][3][4][5][6][7]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145页,第145页,第146页,第54页,第5页,第4页

猜你喜欢

絮语标引巴特
档案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比较分析
本刊对来稿中关键词标引的要求
【总编絮语】
总编絮语
【总编絮语】十三
本刊对来稿中关键词标引的要求
叶尼塞碑铭威巴特第九碑浅释
晨练的男人
养生絮语
本刊对来稿中关键词标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