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催开心灵之花——从英国电影《 Billy Elliot 》看艺术对儿童的美育作用

2011-11-16杨小雷

电影评介 2011年24期
关键词:比利芭蕾美育

艺术催开心灵之花
——从英国电影《 Billy Elliot 》看艺术对儿童的美育作用

在现代基础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美育作用,不仅有利于儿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体现美的能力,还有利于儿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丰富心理情感和提高道德水平。但是这些作用的有效发挥,关键还依赖于儿童的兴趣、爱好、坚持和努力,以及外界环境的支持。

艺术 美育 电影 Billy Elliot

一般认为,有关儿童艺术教育的电影题材,对于正在成长的儿童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美育作用。英国电影《Billy Elliot》(国内译为:《舞动人生》)就是其中一例。这部由美国环球影视在2000年出品的影片,主要描述了在英格兰北部的工业小镇,一个矿工的儿子——11岁的比利•艾略特(杰米•贝尔饰)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执着追求并最终实现自己的芭蕾之梦的动人故事。影片开始之时,正值1984年英国煤矿工人大罢工,当矿工的爸爸(加里•刘易斯饰)和哥哥都希望比利学习拳击,变得更加强壮,以便将来能和警察对抗,所以,尽管家庭经济困难,还是勉强每周挤出50便士送比利去上拳击课。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比利在无意中接触了芭蕾,从此便爱得无可救药,也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出色的天赋,可惜却得不到家庭的支持。相反,爸爸知道后对他大发雷霆,哥哥知道后对他奚落讽刺。面对这样的压力,孤独倔强的比利在现实和梦想的矛盾中,动摇过、犹豫过,但经过短暂的摇摆之后,他还是毅然选择了为梦想而努力,并在芭蕾老师——威金森夫人(朱莉•沃尔特斯饰)的热情帮助下,继续坚持练习芭蕾,后来终于以精彩的表现赢得了父亲的支持,如愿考上了皇家芭蕾舞学校。影片结束之时,故事已经定格在14年之后,在世界知名的伦敦皇家剧院舞台上,比利纵身一跃,瞬间成为全场观众关注的焦点,完美实现了丑小鸭向白天鹅的蜕变。

从艺术欣赏角度来看,《Billy Elliot》这部影片混合了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们共同映衬着比利在追求梦想之路上的种种不幸与快乐,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

首先,以音乐为例,比利的妈妈在去世时,留下了一架破旧的钢琴,而比利总喜欢趴在上面敲一些不成调子的歌曲,这一方面说明比利天生对音乐颇有好感,钢琴是他童年时代在家中的亲密伴侣;另一方面寄托了比利对妈妈的无限哀思,因为钢琴是妈妈留下的遗物,是母爱的象征。观众则可以通过钢琴音乐节奏的高低、快慢起伏变化,明显感受到比利或好或坏的心情。然而,这架钢琴后来却被爸爸在圣诞节给无情地毁坏烧掉了,为什么呢?一是因为矿工长期罢工,导致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到了冬天连取暖的木材都没有,于是钢琴就成了庆祝圣诞的牺牲品。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父亲当时因为儿子仍痴迷跳舞而愤怒,就通过毁坏钢琴的极端行为以泄愤。其实,父亲毁坏的不仅仅是钢琴,更是比利的梦想和对母亲的思念。这样的情节设计,在增加故事张力的同时,无疑也是令人悲哀的,观众会情不自禁地对比利的遭遇表示同情,对比利的梦想能否实现更加担忧。

再次,以舞蹈为例,影片中的几个亮点正是比利的几段舞蹈,不论是他悲伤时的踢踏跳跃,还是他考试时的随意发挥,那些不正规的舞蹈动作中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以及永不服输的傲气。特别是在圣诞节飘雪的晚上,比利不顾严寒,穿着单薄的短衣短裤在爸爸面前翩翩起舞的优美舞姿,充分展示了他追求梦想的坚定决心,从他当时流露出的眼神和表情中,我们也很容易读懂他非常希望得到爸爸的支持和肯定。随后的事实证明,正是这段精彩的舞蹈,或者说是比利的不懈坚持,终于打动了父亲的那颗冰冷的心。

就艺术本身而言,其实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甚至不管其他哪种艺术形式,都对儿童具有美育的作用。因为任何艺术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不存在什么“纯艺术”,并且往往要借助于具体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进而对人的心灵世界产生影响。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助于儿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丰富情感和开发智力,道德水准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到新的提高。比如,舞蹈作为一种“流动的雕塑”,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儿童最早接触、最为喜爱的艺术活动之一,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娱乐功能,还可以使儿童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形象,通过表情变化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易使儿童形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1]而且通过不同题材的儿童舞蹈,可以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社会以及生活的审美情趣。例如:舞蹈《嘻唰唰》可以提高儿童对历史的认知;舞蹈《小火箭》可以启迪儿童对科学的兴趣;舞蹈《小青蛙》则可以激发儿童对有益动物的热爱之情。

尽管艺术本身具有美育功能,但作为审美客体而言,如果缺少主体的积极参与,仍然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在笔者看来,若要发挥艺术对儿童的美育作用,至少应该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以儿童的兴趣为前提。人们常说,“兴趣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金钥匙”。儿童只有对艺术产生兴趣,才会有学好艺术的自觉和动力。如果家长不懂得尊重儿童的兴趣,而只是以个人好恶为标准,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童之上,那么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或半途而废。不过庆幸的是,“从婴幼儿开始,人就有了对艺术的需求。………到了童年时代,唱歌跳舞,甚至绘画、化妆表演等,更是童年时代少不了的欢乐时光。”[2]特别是很多儿童从小就具有学习音乐和舞蹈的潜力,比如一听到节奏明快、活泼优美的歌曲,马上就会通过手舞足蹈、摇头晃脑等形式作出反应。所以,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可以针对不同儿童对不同艺术的需求和潜力,着重发现、培养和引导儿童的兴趣。

在影片《Billy Elliot》中,比利一开始对芭蕾可能只是有一种好奇心,后来这种好奇心在舞蹈老师的积极引导下,才逐步转化为对芭蕾的浓厚兴趣。为了学芭蕾,比利硬是瞒着单身的爸爸和暴躁的哥哥,将本应学拳击的学费偷偷用在了芭蕾课上,并且无论外面罢工的环境多么复杂,无论家里的情况多么糟糕,他都独自沉浸他所挚爱的芭蕾世界中,练习得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世外一样。这里有一段考官和比利之间的对话可以说明:

Tutor: What does it feel like when you’re dancing?

Billy: Don’t know. Sometimes feels good. Sometimes stiff and that,but once I get going... then I like,forget everything. And... sometimes disappear. Sometimes disappear. Like I feel a change in my whole body.And I’ve got this fire in my body.I’m just there. Flying like a bird. Like electricity. Yeah, like electricity.

翻译如下——

考官问:当你跳舞时,有什么感觉?

比利答:不知道。有时感觉很好,有时感觉僵硬,但当我开始跳舞之后,就好像忘记了所有。而且,有时好像自我消失了。我似乎感觉到整个身体都有种变化,好像身体内有一团火焰。我就在那里,像鸟儿一样飞翔,像电流一样快速。是的,就像电流一样。

比利的回答,朴实中见纯真,不带丝毫夸张,流露出了他内心最真实的感觉和想法。对此,我们可以解读为,当他跳芭蕾时,体内如有一团烈焰在激情燃烧着,似乎只有通过跳舞才能产生如释重负的兴奋感,而随着兴奋感的来临,身心也会随之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在西方又称为“迷狂”状态,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比利跳芭蕾能够达到这种状态,已经不仅仅是对芭蕾有兴趣那么简单了,更多的则是热爱,因为只有热爱,才会专注和集中。有时候为了练好一个单腿旋转动作,他失败过无数次,又无数次坚持了下来。最令人心痛的是那个圣诞节晚上,比利冒着严寒在空旷的运动场馆不停地跳,不停地转,小脸都冻得红扑扑的……看了这个镜头,很多观众都为之动情落泪,也难怪他的父亲会被打动。而通过这一切,我们也更加清楚,芭蕾之于比利,正是他的激情所在,也是他的命运所系。他身上的那种为了梦想而坚持和努力的可贵品质正是很多同龄人所少有的,也正是所有成功的人所必备的。

二是以外界环境的支持为保障。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曾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想,但最后实现的不过寥寥而已,更多的则是梦想在中途夭折,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或者因为自己,或者因为环境。但不管怎样,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显然仅有兴趣、热爱等因素是远远不够的。有了兴趣和爱好,只是具备了梦想成真的部分内在条件,还需要诸如:经济基础、家庭支持、学校教育等外在条件加以保障。从这点来讲,无疑比利是幸运的。他除了具备良好的自身条件外,还在梦想之旅中遇到了两个关键性人物:

第一个是他的爸爸。影片中,爸爸最初一直反对比利学习芭蕾,这主要源于他对芭蕾的认识存在偏见,他认为:芭蕾是“sissy thing or womanish art”(娘娘腔的东西或女人们的艺术),所以不适合男孩子学习,男孩子应该去做那些具有男子气的事情,比如:踢足球、练拳击,或者去摔跤等。显然这种性别决定论限制了他的思维和视野,其实芭蕾作为大众艺术,当然也可以是男人的舞蹈,若将天鹅的优雅姿态和男性身体的阳刚之美完全糅合在一起,同样能够创造出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比利在影片最后的闪亮登场即是最佳证明。不过,这些并不妨碍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后来当他无意中被比利的舞蹈天分和激情感染时,认识随即发生了转变,并开始不惜一切为比利的芭蕾梦想买单。为了凑够比利去伦敦皇家芭蕾学校参加甄试的相关费用,他典当了妻子留下的手表和金饰,同时顶着巨大压力,背叛工会,回到矿上复工,遭到了工友们的讽刺和讥笑,影片聚焦了他当时跪在地上和比利的哥哥相拥而泣的场景,让观众从中真切感受了到英国北方汉子的辛酸和无奈。还有,他陪着比利去皇家芭蕾学校面试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尴尬和焦虑,又很容易让很多已经为人父、为人母的观众在内心产生共鸣,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呢?

第二个就是比利的芭蕾老师威尔金森夫人。这位威尔金森夫人做事世故,说话尖刻,但是当她发现比利有如此难得的舞蹈潜质后,便开始倾注大部分精力,对其进行重点培养,甚至免费给他上私人辅导课,还推荐他去考皇家芭蕾舞蹈学校。平心而论,比利之所以最后能够梦圆伦敦,威尔金森夫人功不可没,因为是她点燃了比利的舞蹈激情,是她给比利勾勒出了实现梦想的行动路线图,是她在比利面临困境时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帮助。有个道理我们都明白,比利拥有舞蹈的天赋固然为其将来的成功准备了条件,但是如果缺乏老师对他进行后天的培养教育,则大有土埋黄金的可能,这种事情在我们的身边几乎天天都在发生着。

至此,从比利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艺术对儿童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而这些美育功能的最终实现,还要借助于外在力量的积极作用,包括儿童自己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坚持和努力,以及外界环境的支持。因此,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浪潮中,我们应该牢牢把握并扎实推进艺术教育,通过协调多方力量,共同促进儿童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注释

[1]王丽娟.谈舞蹈的美育功能[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92

[2]吴建华,王受仁.舞蹈艺术心理学[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9

10.3969/j.issn.1002-6916.2011.24.024

杨小雷(1982—),男,河南焦作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中外文学关系。

猜你喜欢

比利芭蕾美育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春天的芭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幸运的“比利”(下)
幸运的“比利”(上)
我爱芭蕾
布尔和比利
布尔和比利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冰上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