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挚的怀念《弥留之际》写作后记

2011-11-16田本相

中国戏剧年鉴 2011年0期
关键词:后记剧作曹禺

田本相

深挚的怀念《弥留之际》写作后记

田本相

继德、旭辉同志吩咐,一定要写一篇创作后记。

其实,是谈不到什么创作的。我从来没有写戏的想法,更没有写戏的经验。确切地说,这是我对曹禺先生深切怀念的一篇纪念文字。

记得是先生逝世5周年,当我重新整理十多年前采访他的记录和录音时,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如在眼前,而他那些讲话,好像是第一次才听到,竟然是那么震撼着我的灵魂,又是那么让我陷入沉思。我曾经研究过交谈过的这位伟大的人物,再一次对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曹禺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苦闷的灵魂、一个伟大的灵魂?于是,我便以《苦闷的灵魂》作为书名,出版了这部访谈录。而这一切,又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他的剧作,思考他的为人种种,让我再次进入一个对曹禺的探究和追索的过程。

说来也是一个偶然,就在《苦闷的灵魂》出版之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方梓勋,作为该书的序言作者,建议我根据这部访谈录写一个剧本。

虽然,我从来没有写过剧本,但他的话却深深触动了我。于是对曹禺先生的再认识再思考,以及对剧本的构思就成为我的一个心结。我暗暗地下定决心,我应该写,我一定写,一定写出我的思念、我的崇敬、我的深情,我对曹禺先生的再思考。

这就是《弥留之际》写作的动因。

多年来,把我的思考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我惭愧我的笔无力给予概括,但仍然从内心发出这样一个声音:曹禺,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剧作家,同时,在我的心目中逐渐形成这样一个具有深广人文关怀的崇高形象。

恕我大胆地说,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除了鲁迅,再没有人像曹禺先生如此深入人的灵魂,深入人的人性,如此深切关心人,顽强地研究人,关怀着人类的命运。只要你看看他笔下的人物,你就该折服于他对人有着多么深切的了解,又对人有着怎样的悲天悯人的深情关怀。

在他那苦闷的灵魂中,是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他不是那种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家,但在他的剧作中,却有着蕴含在人物命运中的哲思和对宇宙的憧憬。在这点上,使他的剧作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持久的魅力。

他有点儿像西方的波特莱尔,如果说后者最早发现了美学的现代性悖论,那么,曹禺就是在鲁迅之后对于审美现代性具有高度敏感和深刻感知的作家。曹禺不是那么一个只是逼真地描写现实的作家,而是一位看到现代的“恶”以及发现“恶之花”的伟大作家。他的剧作这种审美现代性,使他的剧作在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无人企及的典范。

也许我会将我的思考通过论文的形式加以阐述。

当我苦苦思索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情境——那就是他的弥留之际,一个得以展示他的灵魂的域界。万方曾经用曹禺先生一句话“灵魂的石头”作为她一篇回忆文章的标题,在这部戏里,我倾心要表达的就是曹禺先生的坚如磐石的灵魂。

在几次修改中,我所选取的环绕他的几个人物,薛夫人、郑秀、方瑞、李玉茹、黄永玉、巴金,以及他的女儿们,也并非为了什么“好看”、“有戏”,而是为了揭示曹禺的情感,我希望透过同这些人物的纠结,展现他的心路历程和种种的愤懑,尤其是他那伟大的人文情怀。

我之所以特地表现他的晚年,也是希望人们看到在他晚年内心痛苦的境遇中,在似乎变形的人生中,却有着怎样一个顽强的灵魂。正如曹禺说的,灵魂的石头就是为人摸,为时间磨而埋下去的。

我不会写戏。我再一次说,我只是写出我对曹禺先生的崇敬和思考。

我要感谢继德、旭辉,以及《剧本》的同志们,给了我一个向曹禺先生致敬的机会。

我更要感谢一些朋友,以及我的学生们对这个剧本提出的批评和建议。

我敬候着专家和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猜你喜欢

后记剧作曹禺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于大山的怀中——《乡村面孔》后记
凝聚与铺张——孙绍振教授《以丑、呆为美》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记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好剧本离不开认真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关于哈罗德·品特剧作中沉默手法的研究与分析
吴城垡惊悚漫画世界的构建
曹禺三下“鸡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