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1-11-16陈建国

剧影月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戏曲传统艺术

■陈建国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在这些艺术形式中戏曲艺术无疑是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城市化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据了解,现在每一天都有一种地方戏曲在消亡,这种残酷的现实的确令人感到担忧。

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今社会,对于大多数城市观众来说,西方歌舞话剧或者明星商演等文艺演出能经常看到,而那些传统的地方戏曲就已经是离正常生活非常遥远的东西了。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让其不被时代的浪潮冲刷洗净。

一.传统与现代 推陈出新

让一个百年前甚至千年前的古人与现代年轻人文明对话,想必是件颇具喜感的事情。且不说语言、思想沟通有无障碍,光是那扮相就格格不入。一直以来,中国的传统戏曲滞留在国人心目中的,都是内容老套、思想陈腐、表演程式化、表现拖沓等一系列惹人厌的弊端。戏曲艺术也越来越难以得到当下年轻人甚至中年人的青睐,传统戏曲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节奏完全脱节。虽然还是会有不少喜爱历史文化的有志之士会喜爱甚至自觉探索戏曲艺术,但是在如今上亿的的国家青年人中,他们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一个群体了。中国戏曲艺术绝对不是固定在白发苍苍的老年人身上的,也绝对不是一个单单为老年人服务的艺术形式。艺术应该是不分人群,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时间,好的艺术作品可以穿越过时间长河,在现代社会感动所所有人。

曾经读过一份杂志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传统文化像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很可能还有余温,我们的任务不是翻扒已经冷静的灰烬,而是把我们的手伸进灰烬,去触摸那个余温”让传统的戏曲与现代人的对话,作为戏曲工作者的我们需要打破陈规,给戏剧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任何艺术若是死守陈规,裹足不前,最后的命运只有消亡。艺术一直是在按照人类美的法则在不断变化的,同时也是人们把情感转化为视听的表现形式。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具备的社会精神面貌不同,也就导致社会条件对艺术的影响也不一样。简单点说,一个时代的艺术就是这个时代的综合产物。戏曲艺术当然也是如此。戏曲艺术本身就应该是流动的,包容的。中国人在既定文化环境中保存再造,再保存,再创造传统文化,这个过程也就是传统文化不断得以延续流传的过程。到如今,我们将传统文化创新,加入新鲜元素,也就是遵循一个文化发展的规律。我们的戏剧需要公开演出,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文化载体,与诗歌、散文等艺术形式相比,它所承担的社会使命更重。反映时代主题、影响大众舆论是戏剧创作者不容回避的责任。

推陈出新,不是简单地“新瓶装旧酒”。戏剧体现了传统文化,就不能丢掉传统文化基础。我们的戏曲艺术向现代化前进并不是说用现代化来取代传统文化,不是消灭而是更好地发展。是将传统文化变得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而不是将他扭曲,变质,不可能说将一出经典传统戏曲改编成摇滚乐或者说唱音乐之类的。与此同时戏剧的发展应该是不断吸收、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也要结合新的观众欣赏口味、新的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借鉴新的艺术形式。改革是将原作品的精华保留,始终要保持原作品中正宗、正派的唱调,在经过适当合理的加工之后,将其观众更加感兴趣的情节加重,其中包括人物动作唱词的调剂,人物性格的适当调整,人物细分与加重等等,加之不断引入高科技手段营造华丽舞台,让表演艺术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更炫目的舞台,更夺人眼球的装扮,更生活化的台词,更跌宕起伏的剧情……一定会培养一大批青年观众。

现代戏曲是在传统戏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曾经那些所谓的陈词滥调也会在依依呀呀中焕发出夺人耳目的光芒。有根的文化才会成长,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才将茁壮。

二.积极开拓市场 完成商业化转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文化产品生产者的艺术院团,是长期由国家拨款扶持的事业单位。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诸多矛盾的困扰,多数剧院团经费缺乏,步履艰难,艺术生产力受到束缚。面对这种情况,甘肃省的一些艺术院团近年来勇敢突围,在演出补贴制的激励下大胆探索,推出“剧目股份制”,在甘肃省省直院团中率先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之路。可见要想真正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艺术,戏曲工作者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积极开拓市场,调动团内人员的积极性,完成传统戏曲的商业化转型。不仅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需要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外包装上也要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大环境同步。

在全球经济化的大文化环境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戏曲更应该加入这一洪流,在满足了大众需要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之后,就要全力大规模宣传,积极开展各项演出,以广泛普及改革之后的新传统戏曲形式,让新传统戏曲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戏曲工作者们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毕竟社会的发展制约着艺术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所以,有无足够的经费和艺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湖北省荆门市文化体育局局长张四海在介绍优秀剧目《十二月等郎》的创作经验时,就提出“题材的选择与艺术的定位必须与市场和大众文化消费接轨”,要“建立起良性的文艺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循环体系,改变只投入无回收的状况”;“建立高效动作的艺术产品营销机构与模式,打通生产与销售的通道”。

一切以市场为最终目标,用企业化的手段管理事业单位,才能真正实现传统艺术院团的商业化转型。例如甘肃省歌剧院早在很多年前就实行了“剧目股份制”,其以市场为导向,以股份制形式筹措前期创排资金而创作演出的大型乐舞 《敦煌韵》,已连续在省内外演出100多场,显示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成为甘肃省多年来第一个在市场运作中取得成功的艺术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艺术院团积极开拓市场的同时,政府仍需对它进行大力扶植,加强对公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多开展传统高雅文化进社会,传统高雅文化进校园等一系列普及传统文化的活动。让传统戏曲有更好的舞台展示。我们还可以充分借鉴像郭德纲创办德云社传承相声文化,赵本山积极投资带动东北二人转市场,周立波借助上海电视台炒热上海本土戏曲海派清口等一系列其他传统曲艺艺术的各种各样的不同市场营销手段。只有不断探索,广泛借鉴,才可以做到更好。我们在传统戏曲文化的在传承与发展之路上上下求索!总有一天传统戏曲不再是曲高和寡的靡靡之音,而是一种被大家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猜你喜欢

戏曲传统艺术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纸的艺术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少年力斗传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