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模式研究

2011-11-15张兴飞

测绘通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宗地界线图斑

张兴飞

(深圳市地籍测绘大队,广东深圳518034)

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模式研究

张兴飞

(深圳市地籍测绘大队,广东深圳518034)

在分析现有地籍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宗地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模式,并对地籍管理对象的内涵、外延、生命周期及逻辑模型等进行研究,总结城乡地籍数据融合问题的处理原则,设计出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数据库,开发出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现代地籍;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宗地

一、引 言

地籍管理是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为全面研究土地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地籍调查、土地确权、土地登记和土地统计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措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等原因,我国现行的地籍管理分为以利用现状管理为主的农村地籍和以权属管理为主的城镇地籍两套体系[1]。

但是,城乡分离的地籍管理模式容易产生城乡界线不统一、系统数据重叠或真空、数据不一致、城乡结合部变化频繁等问题。并且随着城乡经济和建设的日趋融合、集体土地产权管理的逐步加强以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分离的二元地籍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行地籍管理需求。因此,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地籍管理模式已势在必行[2]。

目前,深圳市已完成了大比例尺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并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的建设。但是由于城乡具体情况不同,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对一体化地籍的管理模式、管理对象以及数据模型的建立等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缺乏合理解决方案,尚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管理需求。

二、研究目标及思路

建立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就是要打破过去“两套体系、两张皮”的地籍管理模式,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的数据纳入到同一模型下进行管理,建立标准、科学、现势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数据库及管理平台,以提高地籍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本文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结合广东的一些城市包括深圳市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工作实际,对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建设中涉及的管理模型的定义、数据模型的设计、分类体系的建立、城乡地籍数据融合、数据库设计、管理系统建设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并参与地籍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

三、关键技术研究

1.一体化地籍数据组织模式

目前,农村地籍主要按“区(县)—乡(镇)—行政村—小组—面状图斑”进行管理;城镇地籍主要按“区(县)—街道—街坊—宗地—地块”的组织模式对数据进行管理。随着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对登记信息管理的不断加强,可通过扩展地籍概念,将城乡地籍数据的管理统一到“区(县)—街道(乡、镇)—街坊(行政村)—权属单位(宗地、村民小组)—图斑(地块)”这种模式上来(如图1所示)[3]。

图1 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组织模式

这种数据组织模式中,图斑(地块)是具有唯一地类的封闭地块,是一体化数据管理的最小单元。宗地是指土地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或者空间,而权属单位是建立在图斑之上,具有相同的权属名称的图斑的集合。因此,宗地是由若干权属相同的连续无缝的地类图斑组成[4]。

在城乡一体化的管理理念下,要精确得到某一区域的土地利用统计数据,须将大宗地内的用地类型细化。这就决定了一体化地籍管理中宗地与图斑的关系:一个宗地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不同地类的图斑组成,但由于一个宗地是一个权属单位,因此图斑不能跨越宗地。利用图斑和宗地的这两种属性可以实现城乡土地利用和土地产权的一体化管理。

2.地籍管理的核心对象——宗地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地籍管理工作中,宗地不仅记载了土地的权属信息,也管理其内部地类图斑的土地利用信息。另外,宗地还是土地的身份标识、位置、界线、数量和用途等集合信息的载体。因此,宗地是土地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地籍管理的核心对象。

根据宗地的特征,宗地的属性具有以下3个层次,分别为:①身份识别属性,如宗地的编号、界址、坐落和面积等;②权利属性,如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管理部门、产权状态等;③外延属性,除前两层外的其他信息,如宗地的经济属性、生态属性等。

3.地籍对象数据模型设计

宗地所管理的地籍数据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存储宗地的矢量图等几何信息,而属性数据则记载了宗地的自然、经济、社会属性等[5]。宗地的空间数据与关系表中对应的属性数据可以利用宗地的唯一标识“宗地编号”关联起来。结合宗地的特征,宗地对象的数据模型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宗地对象数据模型设计

类似的,利用面向对象方法,城乡一体化地籍对象的点对象、线对象及面对象的数据模型设计如图3所示。

图3 城乡一体化地籍对象数据模型设计

4.一体化分类体系建立

传统地籍管理工作中,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了两级分类,其中一级分8类,二级分46类。一级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实际用途;二级分类则侧重于土地的利用方式、经营特点及覆盖特征等。城镇土地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则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6]。因此,为实现城乡土地利用信息的一体化管理,便于开展统计工作,需要建立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

为适应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需要,设计城乡一体化地类分类体系。

1)一级类设3个,分别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

2)二级类设15个。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8个一级类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新设的“其他农用地”等共同构成农用地;原城市土地分类的商服、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等5个一级类及原来两个分类的特殊用地、交通用地和从土地利用现状的水域中分类出来的水利建设用地等共8个地类构成了建设用地;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未利用地和余下的其他水域用地共同构成未利用地。

3)三级类设68个。在原土地利用分类的二级类基础上调整、归并、增设而来。

5.宗地对象统一编号

在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模式中,需要对宗地对象进行统一编号,作为宗地的唯一标识,将宗地的各类信息进行链接。新的宗地编号采取5级20位编号,并和一体化地籍数据的组织模式一一对应。具体编号方式如图4所示。

图4 城乡一体化宗地统一编号

6.一体化地籍对象生命周期

地籍管理工作中,地籍对象尤其是宗地数据和图斑数据经常发生变化,所以地籍对象除具有空间特征、属性特征以外,还具有鲜明的时间特征[7],如地籍对象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中,引入地籍对象生命周期的概念,是指地籍实体从产生到消亡的有效时间。

如图5所示,宗地A在其生命周期内,空间位置和形状保持不变,它唯一的宗地号也保持不变。一旦宗地A的空间特征发生变化,则意味着A的消亡和B、C两个新宗地的诞生,并产生B、C两个新的宗地号。

图5 宗地生命周期示意

7.一体化地籍管理数据库设计

(1)数据库基本结构

根据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的特征,一体化地籍数据库主要包括地籍业务数据库、一体化数据库和元数据库,如图6所示。

1)地籍业务数据库包括地籍业务子库和地籍目录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地籍管理中的业务数据。

2)一体化数据库需要对城乡数据进行融合,主要存储一体化的城乡地籍数据,是地籍管理数据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又分为区划子库、地形子库、权属子库、地类子库等。

3)元数据库是描述数据库、子库的元数据构成的数据库,包括各数据库的基本信息、空间数据表示信息、参照系统信息、数据质量信息、要素分层信息等。

图6 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结构

(2)数据库时态结构设计

为使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能反映地籍对象的时态特征,采用时空数据库思想和技术来实现地籍数据的有效存储。在时间序列上,地籍数据存在将来、现在、过去3种状态,因此相应地设立工作库、现状库和历史库来分别存储这3个阶段的数据。其中,工作库用来存储预变更的宗地信息;现状库用来存储地籍数据的现在状态,即存放最近一次变更后的地籍数据;历史库用来存储地籍数据的过去状态,即存放发生变更时“被更新”的地籍数据。

在每一次地籍数据变更中,地籍数据总是由“将来”状态变成“现在”状态,而同时原来的“现在”状态则变成“过去”状态。当“已变更”的地籍数据产生时,即刻将其由工作库转存入地籍的现状库,同时将现状库中“被更新”的地籍数据转存入历史库。历史库中记录每次地籍变更的结果,保存历史地籍数据,以便回溯历史记录。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时态结构如图7所示。

图7 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时态结构

(3)城乡地籍数据融合

一体化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需要实现投影、坐标系统的统一和精确配准,实现多比例尺数据的切换。

①不同精度城乡地籍数据的融合

城镇地籍调查成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500,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成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10 000,二者的数据精度差异较大,接边时必然容易产生重叠或空隙。对此,在城乡地籍数据衔接过程中,对于数据冲突的情况,一般按照“低精度服从高精度,小比例尺服从大比例尺”的原则进行处理[3]。

另外,本文通过空间索引图层来管理不同比例尺的数据。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地籍管理级别,如街道级别、街坊等,然后利用该级别的实际图形来建立空间索引图层。在打开不同比例尺的数据时,确定所要打开的调查区域,然后依据建立的空间索引层找到对应的空间区域,打开该区域范围内的数据,以此实现对不同比例尺数据的统一管理。考虑到实际的需求,也可以建立多级的空间索引图层,在打开不同比例尺的数据时,根据数据描述对象的最高级别自动选择空间索引图层的级别。

②同等精度城乡地籍数据的融合。

一般采用以下3个原则处理[5]:

a.权属界线的衔接采用以已登记过的国有土地界线为准的原则,调整与已登记的国有土地界线有细小缝隙或细小重叠的集体土地界线,必要时需到实地调查;如要改变已签订过《权属界线协议书》或《权属界线核定书》的集体土地界线,需重新签订《权属界线协议书》或《权属界线核定书》;

b.地类界线的衔接以不突破权属界线为原则,城镇系统里本无专门的地类界线,可以城镇权属界线代替城镇地类界线;

c.地形图的衔接以不破图幅,尽量靠近权属界线为原则,必要时需实地踏勘,进行图幅重叠地区的选择。

(4)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建设流程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城镇地籍数据特点[8],结合上述内容,得到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数据库建设流程,如图8所示。

图8 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建立流程

8.一体化管理系统建设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化平台是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机制的载体。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机制的实现有赖于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实际上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主要包括数据入库、地籍调查、信息查询、统计输出、信息发布及系统管理等6个模块,如图9所示。

图9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

根据以上设计,笔者开发完成了相应的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界面如图10所示。

图10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相对于传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该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集土地利用管理和权属管理为一体,可以进行城乡一体化的地类查询,实现了统一的宗地查询,可以进行城乡一体化的成果输出报表、地籍图等。

四、结束语

建设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是大势所趋,是土地管理方式改革的客观要求。本文通过扩展地籍概念,统一了城乡管理模式,建立了城乡地籍数据模型,从数据管理角度,对不同比例尺的数据衔接方法进行阐述,较好地解决了城乡地籍衔接的问题,完善了一体化地籍管理框架体系,并在信息系统中进行了实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将对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模式作进一步研究,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需要,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1] 林增杰,严星,谭峻.地籍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曾洪云.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型构建与实践[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3] 孙治淮.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4] 车学文.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初探[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3(6):27-30.

[5] 马刚,丁华.南京市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J].现代测绘,2003,26(2): 12-14.

[6]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杨永崇,郭达志.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时空数据模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6):75-78.

[8] 彭良勇,黄全义.基于ArcGIS的城乡一体化多用途地籍数据库的动态更新[J].测绘科学,2009,34(1): 220-221.

[9] 沈陈华,郜莉.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调查模型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4): 107-110.

Study of Management Model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ve Modern Cadastre

ZHANG Xingfei

0494-0911(2011)10-0080-05

P273

B

2011-08-22

张兴飞(1965—),男,江西南昌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籍测绘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宗地界线图斑
地理国情监测中异形图斑的处理方法
基于C#编程的按位置及属性值自动合并图斑方法探究
The Beasts Within
土地利用图斑自动检测算法研究
有界线性算子的Drazin逆的逆序律
地籍调查成果在数字时代下的管理研究
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的意见
婚姻的智慧,是分寸和界线
基于宗地层次的合肥市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基于ArcGIS 10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斑自动化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