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光度法同时测定锰和铜

2011-11-14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碘酸钾痕量罗丹明

余 骏

(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光度法同时测定锰和铜

余 骏

(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研究了在p H4.5的HAc-NaAc缓冲溶液介质中,利用痕量铜和锰同时催化高碘酸钾氧化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的褪色的指示反应,分别在660nm和540nm波长下测量催化体系和非催化体系的吸光度,建立了双指示剂、双波长催化动力学光度法下测定痕量铜和锰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用固定时间法,测得的铜和锰线性范围分别为:0.0050~0.025μg/m L,0.0010~0.020μg/m L;检出限分别为:3.3×10-10g/m L,7.6×10-11g/m L。该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用于实际样品头发和大米中痕量铜和锰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锰;铜;双波长;催化光度法;亚甲基蓝;罗丹明B

1 引言

铜和锰是人体不可缺少的14种必需微量元素,在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中起重要作用,铜和锰也是工业上广泛使用的金属,因此研究食品、生命体及环境样品中痕量铜和锰的测定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测定锰和铜常见方法有吸光光度法,极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由于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等特点,广泛用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测定,用于测定痕量铜和锰有不少报道[1-6],但大多为单一组分的测定,用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7]同时测定铜和锰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在p H4.5的HAc-Na Ac缓冲溶液介质中,利用痕量铜和锰催化高碘酸钾氧化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褪色的指示反应,分别在660nm和540nm波长下测量催化体系和非催化体系的吸光度,建立了双指示剂、双波长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同时测定痕量铜和锰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用固定时间法,测得的铜和锰线性范围分别为:0.0050~0.025μg/m L,0.0010~0.020μg/m L;检出限分别为:3.3×10-10g/m L,7.6×10-11g/m L。该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用于实际样品头发和大米中痕量铜和锰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722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菁华科技仪器有限公司);p HS-3C型酸度计(上海康仪仪器有限公司)。

锰标准溶液:0.50μg/m L。准确称取MnSO4· H2O 0.3077g,加二次蒸馏水加热溶解,定容至100m L,此溶液含锰的质量浓度为1.00mg/m L。使用时再逐级稀释成0.50μg/m L的锰标准工作液。铜标准溶液:0.50μg/m L。准确称取高纯铜粉0.1000g,溶于3mL(1+1)硝酸中,再加少许(1+1)硫酸,蒸至冒烟,冷却后定容至100mL,此溶液含铜的质量浓度为1.00mg/m L。使用时稀释成0.50μg/m L的铜标准工作液。HAc-NaAc缓冲溶液:p H4.5,用0.1mol/LHAc和0.1mol/LNaAc配制,在p H计上校准。高碘酸钾溶液:0.0020mol/L。氨三乙酸溶液:0.0050mol/L。亚甲基蓝溶液:0.010%。罗丹明B溶液:0.010%。

所用示剂均为AR或GR,水为二次石英亚沸蒸馏水。

2.2 实验方法

在两只25m L比色管中分别依次加入1.00m L的铜和锰标准工作液,0.0020mol/L高碘酸钾溶液0.50m L,0.0050mol/L氨三乙酸水溶液3.00m L,p H4.5的HAc-NaAc缓冲溶液2.0m L,0.010%亚甲基蓝1.00 m L,0.010%罗丹明B1.00 m 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后,室温静置20min。以水为参比,分别在波长660nm和540nm处测定催化与非催化体系的吸光度A和A0,分别计算△A660=A0660-A660,△A540=A0540-A540,△A=△A540+△A660。

3 结果与讨论

3.1 吸收光谱

在25m L比色管中分别依次加入1.0m L的铜标准工作液和1.0m L锰标准工作液,高碘酸钾溶液0.50m L,氨三乙酸水溶液3.00m L,HAc-Na Ac缓冲液2.0m L,亚甲基蓝1.00 m L,罗丹明B 1.00 m 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后室温静置20min。在380~700nm范围内测定其相应的吸光度,绘制吸收光谱曲线,见图1,由图1可见,催化体系和非催化体系均有两个吸收峰,分别位于540nm和660nm,且在540nm和660nm处吸光度差值最大。因此本实验选择测定波长为540nm和660nm。

图1 吸收光谱曲线

3.2 反应介质的选择及酸度的影响

根据实验方法,试验了盐酸,硫酸,HAc-Na Ac不同介质对催化反应速度的影响,试验发现,在p H4.5的HAc-Na Ac缓冲介质中,铜和锰催化高碘酸钾氧化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的反应灵敏度高。故本实验选择HAc-Na Ac缓冲溶液控制体系的酸度。当HAc-Na Ac缓冲溶液的p H值为4.5时,催化作用最强,灵敏度最高。

3.3 HAc-Na Ac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按实验方法,改变HAc-Na Ac缓冲溶液用量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缓冲溶液的用量在2.0m L时,ΔA最大,灵敏度最高,故本实验选用HAc-Na Ac缓冲溶液的用量为2.0m L。

3.4 氨三乙酸溶液用量的选择

实验表明,氨三乙酸溶液用量在1.0~3.0m L之间,随着氨三乙酸用量的增加,空白与催化反应体系的吸光度渐增,吸光度差值ΔA增大,超过3.0m L,A值随着氨三乙酸用量的增加开始减小。在氨三乙酸用量为3.0m L时,ΔA最大,灵敏度高。故本实验选择氨三乙酸溶液的用量为3.0m L。

3.5 亚甲基蓝溶液用量的选择

按实验方法,改变亚甲基蓝的用量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指示剂用量的增大,A、ΔA先增后减,660nm处增加较快。指示剂用量较小时,线性范围窄。用量在0.50~1.50m L时,ΔA值较大,为了使分析方法有较宽的线性范围,较高的灵敏度,故本实验选择亚甲基蓝的用量为1.00m L。

3.6 罗丹明B用量的选择

按实验方法,改变罗丹明B的用量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指示剂用量的增大,A、ΔA先增后减,540nm处增加的较快。用量在1.00mL时,ΔA值最大,故本实验选择罗丹明B溶液的用量为1.00mL。

3.7 高碘酸钾用量的选择

实验表明,高碘酸钾溶液用量在0.25~1.25m L之间,随着高碘酸钾用量的增加,空白与催化反应体系的吸光度均逐渐降低,用量少于0.50m L,吸光度差值ΔA随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但超过0.50m L,ΔA值随着高碘酸钾用量的增加开始减小,高碘酸钾用量为0.50m L时,ΔA最大。故本实验选择高碘酸钾溶液的用量为0.50m L。

3.8 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按实验方法选择不同的实验温度进行试验,结果发现,反应体系在室温下就开始发生反应。且温度改变对此反应速度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增大,反应速度加快,吸光度A逐渐减小,ΔA也在降低。故本实验选在室温下进行,条件实验采用28℃。

在室温下,放置时间对反应体系有明显的影响,20min前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双波长下A值均变小,ΔA一直增大,在20min~60min之间,吸光度A和ΔA值变化不大趋于平稳。因此实验选择室温静置20min,然后直接测其吸光度。

3.9 工作曲线和线性范围

按实验方法,改变铜和锰量进行实验,绘制工作曲线见图2和图3。结果表明,Cu(Ⅱ)浓度在0.0050~0.025μg/mL之间,ΔA与Cu(Ⅱ)浓度成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A=5.1C(μg/mL)+0.015,相关系数R=0.9986。测定检出限为3.3×10-10g/mL。

Mn(Ⅱ)浓度在0.0010~0.020μg/m L之间,ΔA与Mn(Ⅱ)浓度成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A=25.48C(μg/m L)+0.023,相关系数R=0.9991。检出限为7.6×10-11g/m L。

图2 铜标准曲线

图3 锰标准曲线

4 共存离子影响

按实验方法,在25m L溶液中含0.50μg铜和0.50μg锰的测定,当相对误差在±5%以内,共存离子允许量(倍数):Ba2+、Na+、Ca2+、Ag+、Co2+、Sr2+、Zr4+(>500,未做最高限);Pb2+、Ba2+(<300);Nd3+、I-(<200);Al3+、Mg2+、Mo6+、Zn2+(<50);Tl3+(<15);Cd2+(<10);Fe3+、Bi3+(<5)。由此可见,该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常见离子只有Fe3+干扰,加入0.50mgF-后的允许量为50μg。因此一般样品加入F-后,可直接进行测定。

5 样品分析

样品处理:称取2.0g大米(或面粉)样品,加入15m L浓硝酸浸泡一天一夜,然后在电热板上缓慢加热硝化待样品溶解完全,冷却后,再加入几滴高氯酸,加热至白烟冒尽。冷却后若溶液的颜色较深则冷却后继续滴加高氯酸,加热至冒白烟直至溶液为无色,冷却后用水稀释,定容于250m L容量瓶中。取一定量样品加入0.50mgF-后,按实验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样品中铜和锰的分析结果(n=5)

6 结论

本文利用痕量铜和锰灵敏催化高碘酸钾氧化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的褪色反应,建立了双波长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同时测定痕量铜和锰的方法,该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线性关系良好,可用于实际样品中痕量铜和锰的测定。

[1] 李建国,张敏,赵康.高碘酸钠-季胺新体系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锰及机理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870.

[2] 郭永恒,王淑华.催化动力学测定痕量锰的测定[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1,37(5):217.

[3] Crespo G A,Andrade F J,Inon F A,et al.Kineti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amounts of copper in water matrices by its catalytic effect on the oxidation of 1,5-diphenylcarbazide[J].Anal Chim Acta,2005,539:317.

[4] 李冰冰,周晓光.催化光度法测量痕量锰[J].光谱实验室,2004,21(5):970.

[5] 张振新,孙登明,马伟.利用协同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锰[J].冶金分析,2005,25(5):52.

[6] 赵雷洪,朱凯汉,彭小平.灿烂绿新体系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铜[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0,12(3):332.

[7] 孙登明,马伟,朱庆仁等.双波长双指示物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铜.分析化学,2005,11(33):1669.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Cu(II)and Mn(II)with Dual-wavelength Dual-indicator Catalytic Kinetic Spectrophotometry

YU Jun
(SchoolofChemicalEngineering,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210037,China)

A new dual-wavelength single-indicator catalytic kinetic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Cu(II)and Mn(II)in HAc-NaAc(p H4.5)buffer solution medium was studied.The method was based on the Cu(II)and Mn(II)catalyzing oxidation of methythlene blue and rhodamine B by potassium periodate.The absorbance of catalytic and uncatalytic systems was measured at 660nm and 540nm.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the linear range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Cu(II)and Mn(II)were 0.0050~0.025μg/mL and 0.0010~0.020μg/mL.The detection limits were 3.3×10-10g/m L and 7.6×10-11g/m L respectively.The method was simple,high sensitivity,and good selectivity,the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Cu(II)and Mn(II)in hair and rice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Mn(II);Cu(II);Dual-wavelength;Catalytic spectrophotometry;Methythlene blue trihydrate;Rhodamine B

O614

A

1674-2273(2011)06-0067-03

2011-05-10

余骏(1990-),男,安徽黟县人,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

猜你喜欢

碘酸钾痕量罗丹明
简单和可控的NiO/ZnO孔微管的制备及对痕量H2S气体的增强传感
碘酸钾催化电解葡萄糖制氢过程研究
食盐加碘,中国为什么选了碘酸钾
铌-锆基体中痕量钐、铕、钆、镝的连续离心分离技术
化学工艺流程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
山梨酸氧化紫外光度法测定食盐中碘酸钾
原位合成H4SiW12O40@C协同UV/H2O2降解罗丹明B模拟废水
ICP- MS 测定西藏土壤中痕量重金属Cu、Pb、Zn、Cr、Co、Ni、Cd
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测定软胶囊中10种痕量元素
光助Fenton法处理罗丹明B废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