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系工人的画家李琦

2011-11-14

中国工人 2011年6期
关键词:李琦工人画家

丹 楠

心系工人的画家李琦

丹 楠

2009年9月4日上午,细雨绵绵。著名画家李琦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在庄严肃穆的告别厅中,在胡锦涛、温家宝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贺敬之、周巍峙等知名艺术家敬献的花圈一侧,首钢书画院的挽联上一行“工人喜爱的画家”和燕山石化老职工网站挽联上的“深切缅怀情系燕化的李琦老师”格外引人注目。

从不满9岁随父母奔赴延安,投入抗日战争的洪流,到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享誉国内外至今最为优秀的人物画家,新中国美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李琦始终执著地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不失自己是人民艺术家的本分。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反映工人的生活,歌颂工人,是他不懈的追求。

天津解放后,李琦作为解放军天津军管会美术工作队的成员,被分派到华北最大的纺织企业——中纺公司从事宣传活动。在工厂,他努力接近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坚持要与工人同吃,不搞特殊化。在1949年2月3日的日记里,他写道:“跟工人去交朋友,这将是第一次。我参加革命以来的十多年所交的朋友,差不多都还是农民。体验工人的思想感情,了解他们的生活,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往后文艺的主流,将从他们中发源。”根据当时的需要,李琦画出许多为工人喜欢的宣传画。

全国解放以后,李琦同很多工人交了朋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李琦就到北京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为工人业余美术班辅导画画。1953年,他前往人民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为全国劳动模范、纺织女工郝建秀画速写像。

1964年,李琦因为要创作《同志——刘少奇和时传祥》,到时传祥所在的崇文区清洁队体验生活。他跟着淘粪工人一起干活、一起吃饭。作品创作出来后,他赠给了北京市环卫局。他的平易近人、高尚品德让时传祥家人这么多年都一直记得李琦。得知画家过世的消息后,已经是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的时传祥的儿子时纯利发去唁电,并几次给家里打电话表示慰问。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李琦任教的中央美术学院宿舍附近成为东方广场的建设工地。李琦看到,夏天由于工棚闷热,有的建筑工人就睡在马路边上;由于没有开水供应,不少工人就着水龙头饮生水解渴。于是,他拎起家里的两个暖瓶,要给工人送水。家人认为那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李琦决定拿出自己的三幅画送给工人。在送画仪式上,李琦说:“我经常站在我的窗前,看东方广场的建设者们。烈日当头,汗如雨下,看着这些建设者我非常感动,建筑工人多辛苦啊!他们睡在那个帐篷里,那么热的天……我心里总有一句话:伟大的劳动人民万岁!”借这次仪式,他吁请有关领导和媒体关注建筑工人的情况。

当北京公交职工李素丽的先进事迹被报道后,李琦深受感动,决定为她画像。为了亲自体验李素丽的服务,感受她热情为乘客服务的精神,年过七旬的李琦和老伴冯真坐上了李素丽当售票员的那辆公交车。经过细致观察和反复斟酌,李琦创作出《洒遍人间都是爱——李素丽》。在李琦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李素丽特意赶来为这位画家送行。

李琦一生去过很多工厂、矿山、码头、林区、油田、建筑工地,或体验生活,或带学生实习。每到一地,他总是和工人打成一片,常为工人画像、写字。光是油田,他就去过大庆、胜利、大港、长庆等大油田。李琦去世后,女儿从他的柜子里发现一个装有《人民功臣》资料的纸口袋,里面有王进喜等劳模的照片、有油田的图片,还有题为《人民功臣》的一组画稿。画稿中,几位石油工人手拿奖状、胸前戴着大红花正从庆功会上走下台来。李琦生前一再表示:“要用手中的画笔为人民功臣树碑立传。”在他的心目中,那些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工人劳动模范就是人民的功臣。可惜,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幅作品。

20世纪70年代,李琦就到过北京石油化工总厂,为工人画像。1988年,李琦与延安文艺学会的同志又来到该厂,送给总厂一幅画。当时总厂领导对他说,欢迎你随时再来。这年底,李琦真的又带着家人来到这家大型石化企业参观。 2009年1月,李琦画的表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农民家包饺子的年画《拉家常》告一段落后,本来他打算将这幅新作的高级仿真品(总印数只有100张)和夫人冯真创作的新年画在春节前送给燕山石化。可是,后来由于他对自己的画作仍不满意,以及生病住院,并于同年离世,最终无法实现这一愿望。在李琦遗体告别仪式上,北京燕山石化公司敬献了花圈;该厂的一些老职工在挽联上写着:“深切缅怀情系燕化的李琦老师”。

是啊,李琦始终情系广大工人。数十年来,李琦不计外界的毁誉,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热情而认真地为广大人民创作,为工人创作,用手中的画笔,反映和讴歌人民的革命、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在他的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神形兼备的普通老百姓、英雄劳模、人民领袖、中外伟人的形象被塑造出来,给人民留下了众多的艺术财富。

栏目主持:胡宏梅

猜你喜欢

李琦工人画家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酷炫小画家
半梦半醒半睡之间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