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衡的“忍”字功夫(下)

2011-11-08薛原

市场周刊 2011年7期
关键词:叶家夫人日记

薛原

在上海做“寓公”的日子里,马衡除与友人交往和参加叶家必要的应酬外,或偶尔陪太太玩几圈麻将,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呆在凡将斋里。在叶家生活的十五年,他与夫人共生育了十个子女,除此之外,马衡打下了金石学的底子,还被于右任赞誉为“金石第一人”。他还继吴昌硕之后,成为西泠印社的第二任社长。另外,身为叶氏企业的董事,他还需要到叶家在外地的五金杂货行分号巡视。

马衡和夫人一生的婚姻生活,在其孙马思猛的眼里,并不幸福。马衡自1917年从上海到北京之后,他们夫妻离多聚少,抗日战争爆发后,马衡随故宫文物西迁到了重庆,马夫人留在上海,那个时候叶家已经败落,作为瘾君子的马夫人生活窘迫,于1940年9月在孤独凄凉中病逝,年仅五十六岁。马衡写了题为《秋雨》的诗,寄托哀思:“连宵秋雨太无情,挑尽孤灯梦不成。倚枕静听群动息,泉声幽咽到天明。”抗战胜利回到北京后,马衡的卧室里没有任何装饰,只是在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夫人少女时代的像片,还有一幅上海江湾跑马厅的全景照(当年在叶家时,马衡经常与他的一位妻兄一起到跑马厅骑马)。叶家和夫人的经济支持成就了马衡的金石嗜好,但夫人的劣习是马衡很无奈的,后来马衡保存夫人的唯一的念物就是她的烟具。直到1950年代初的“禁毒”运动中,才把此烟具“上缴政府”。马衡的朋友评价马衡的为人宽容大度“既衡且平”,马思猛说这是他被夫人磨炼出来的“忍”字功夫。

马衡之所以离开上海到了北京,得益于其兄马裕藻的推荐。1917年6月,北洋政府将国史馆并入北京大学,在文科内设国史编纂处,新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兼任国史编纂处主任,刘申叔、周作人、沈兼士等人为编纂员,还需要增加工作人员,马裕藻时任北京大学国文系主任,便向蔡元培推荐了自己的弟弟。这次离沪北上,是马衡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开始了他的职业学术生活。1918年在沙滩的北大红楼竣工后,马衡就随北大文学院迁入,在这儿一直工作到1933年出任故宫博物院代院长时,才辞去北大的职务。马衡最初在北大拿的月薪是一百二十元,收入无法和在叶家相比。但这是他真正独立的一份工作。

从马衡日记中可看出,还没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知识分子们已经开始主动检讨过去的思想和历史了,开始了与时俱进。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知识分子非常受重视,而且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在领导人眼里的分量,例如马衡在1950年8月16日的日记里记录:“赴苏艺术品徐悲鸿之作多不满人意,故多未人选,徐甚愤,乃致函政务院。今晨文化部书来,谓将重陈以备复选,诚多事也。”尽管马衡和徐悲鸿是非常好的朋友,但很显然,马衡对此不以为然。在次日的日记里,他写道,因赴苏的艺术品中“盖现代画为悲鸿所征集,此次大批落选,并其本人之最得意作品亦与焉,因致书周总理,请求重付审查,以平诸艺术家之愤。下午周总理来,丁西林、洪浅哉皆先来相候。审查结果又于落选中选出数件,悲鸿占二件,皆国画。周谓国画较可藏拙,似亦有理”。

1955年3月25日,马衡去世。临终前他嘱咐子女,把他一生所集,全部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完)

猜你喜欢

叶家夫人日记
“夫人”与“妻”的区别
我相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B之比
成长日记
他的情人
知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