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控制

2011-11-08宋交才

湖南安全与防灾 2011年5期
关键词:防尘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控制

生产性粉尘,无处不在,既污染环境又严重危害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是企业员工必须随时防备的可怕“杀手”。人体吸入生产性粉尘后,可刺激呼吸道,引起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炎症,严重的可发展成为尘肺病,而尘肺病等慢性职业病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治愈,伤残率高,严重影响劳动者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鉴于生产性粉尘危害的普遍性,尘肺危害的严重性,控制粉尘危害和预防尘肺已成为劳动卫生的一项极重要的工作。本期特邀湖南有色冶金劳动保护研究院副主任医师宋交才,为大家深度剖析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并讲授其防治办法。

什么是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它对生产、产品质量、环境、自然景物的美观和生态平衡都有影响。空气中的粉尘落到机器的转动部件上,会加速转动部件的磨损,降低机器工作的精度和寿命。粉尘弥漫在车间,不仅降低可见度,影响视野,妨碍操作,降低劳动生产率,甚至会造成事故。空气中的粉尘还会降低大气的能见度,促使烟雾的形成,使太阳辐射能的传递受到影响。但受生产性粉尘危害最严重的,当属企业员工。生产性粉尘是严重危害职工健康的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

生产性粉尘——无处不在的“隐形杀手”

生产性粉尘来源十分广泛,几乎所有的工农业生产过程均可产生粉尘,有些工艺产生的粉尘浓度还很高,严重影响着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其主要来源可归纳为: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或岩石的钻孔、爆破和破碎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工业中原料加工;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加工处理,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汽、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此外,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和搬运等操作时产生的粉尘,以及沉积的粉尘二次扬尘等。

生产性粉尘按性质可分为三类:(1)无机性粉尘。它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等。(2)有机性粉尘。它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粉尘;人工合成的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炸药和人造纤维等。(3)混合性粉尘。它是上述各种粉尘的混合存在,一般为两种以上粉尘的混合。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就是混合性粉尘。

在职业健康工作中,常依据粉尘性质,初步判断其对人体危害机理及程度。对混合性粉尘,查明其中所含成分,尤其游离二氧化硅所占比例,对进一步确定其致病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认清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其理化性质有关,与其生物学作用及防尘措施等也有密切关系。在卫生学上,有意义的粉尘理化性质包括粉尘的化学成分、分散度、溶解度、密度、形状、硬度、荷电性和爆炸性等。

生产性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是直接决定粉尘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粉尘化学性质不同,粉尘对人体有致纤维化、中毒、致敏等作用,如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的致纤维化作用。对于同一种粉尘,它的浓度越高,与其接触的时间越长,对人体危害越重。

生产性粉尘的分散度是表示粉尘颗粒大小的一个概念,它与粉尘在空气中呈浮游状态存在的持续时间(稳定程度)有密切关系。分散度越高,粉尘的颗粒越小。在生产环境中,由于通风、热源、机器转动以及人员走动等原因,使空气经常流动,从而使尘粒沉降变慢,延长其在空气中的浮游时间,被人吸入的机会就越多。直径小于5μm的粉尘对机体的危害性较大,也易于达到呼吸器官的深部。

生产性粉尘溶解度大小与对人危害程度的关系,因粉尘作用性质不同而异。主要呈化学毒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增强;主要呈机械刺激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减弱。粉尘颗粒密度的大小与其在空气中的稳定程度有关,尘粒大小相同,密度大者沉降速度快、稳定程度低。因此,在通风除尘设计中,要考虑密度这一因素。

生产性粉尘颗粒的形状多种多样。质量相同的尘粒因形状不同,在沉降时所受阻力也不同,因此,粉尘的形状能影响其稳定程度。坚硬并外形尖锐的尘粒可能引起呼吸道黏膜机械损伤,如某些纤维状粉尘(如石棉纤维)。

高分散度的尘粒通常带有电荷,与作业环境的湿度和温度有关。尘粒带有相异电荷时,可促进凝集、加速沉降。粉尘的这一性质对选择除尘设备有重要意义。荷电的尘粒在呼吸道可被阻留。

高分散度的煤炭、糖、面粉、硫磺、铝、锌等粉尘具有爆炸性。发生爆炸的条件是高温(火焰、火花、放电)和粉尘在空气中达到足够的浓度。可能发生爆炸的粉尘最小浓度:各种煤尘为30~40g/m3,淀粉、铝及硫磺为7g/m3,糖为10.3g/m3。

警惕生产性粉尘对企业员工的危害

粉尘可随呼吸进入呼吸道 ,但是进入呼吸道的粉尘并不全部进入肺泡,可以沉积在从鼻腔到肺泡的呼吸道内。影响粉尘在呼吸道不同部位沉积的主要因素是尘粒的物理特性(如尘粒的大小、形状和密度等),以及与呼吸有关的空气动力学条件(如流向、流速等),不同粒径的粉尘在呼吸道不同部位沉积的比例也不同。

粉尘的化学成分直接影响着对机体的危害性质,特别是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长期大量吸入含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可引起矽肺病。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引起病变的程度越重,病变的发展速度越快。但是直接引起尘肺的粉尘是指那些可以吸入到肺泡内的粉尘,一般称为呼吸性粉尘。因此,可吸入肺泡中的游离二氧化硅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

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特性和作用特点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疾病:

(一)呼吸系统疾病

1、尘肺:尘肺是一古老的疾病,长期吸入不同种类的粉尘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尘肺或肺部疾患。

(1)矽肺:由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

(2)硅酸盐肺:由长期吸入含有结合二氧化硅粉尘(如石棉、滑石、云母等粉尘)引起。

(3)炭尘肺:由长期吸入煤、石墨、炭墨、活性炭等粉尘引起。

(4)混合性尘肺: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如煤矽尘、铁矽尘等)引起。

(5)金属尘肺:由长期吸入某些金属粉尘(如铁、铝尘等)引起。

2、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如锡、钡、铁等)吸入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纤维性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3、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吸入棉、亚麻或大麻等粉尘可引起棉尘症;由被霉菌、细菌或血清蛋白污染的有机粉尘可引起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吸入聚氯乙烯、人造纤维粉尘可引起非特异性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4、呼吸系统肿瘤:石棉、放射性矿物、镍、铬、砷等粉尘均可致肺部肿瘤。

5、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二)局部作用:粉尘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功能亢进、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分泌液增加,阻留更多粉尘,久之酿成肥大性病变;然后由于粘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足,最终造成萎缩性改变。粉尘还可引起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金属磨料粉尘可引起角膜损伤、混沌。沥青粉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等。

(三)中毒作用:铅、砷、锰等粉尘能在呼吸道粘膜上溶解并很快吸入,导致中毒。

科学防治,牢记八字方针

生产性粉尘危害的控制措施是指防止生产性粉尘危害工人健康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和医疗预防措施。

技术措施是降低粉尘浓度,防止粉尘危害最基本的措施,如在矿山采取湿式凿岩、喷雾洒水等方法,在工厂采取密闭,通风除尘等方法,属一级预防。

组织措施,如加强领导,发动群众,设备维修管理,严格防尘制度等,可增强一级预防效果。

医疗预防措施,则是通过建立和健全粉尘作业工人健康检查制度,及早发现尘肺等疾病,预防疾病恶化和发生并发症,属二、三级预防。从事粉尘作业工人必须进行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脱离粉尘作业时还应做脱尘作业检查。

实践证明,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和医疗预防措施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综合地采取技术、组织、医疗预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防尘效果。

此外,防止粉尘危害,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措施这一基本原则。具体方法可归纳为八个字:宣、革、水、密、风、护、管、查。“八字”措施是防尘综合措施的概括,是人们在与粉尘危害作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的总结。

宣:宣传教育。宣传防尘与生产的关系,粉尘的危害性和可防性等,使广大劳动者都重视防尘工作,人人动手,搞好防尘。

革:技术革新、技术革命。通过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改革工艺过程和生产技术来防止粉尘危害,以达到以下目的作为改革的重点。

(1)减少原材料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或以不含游离二氧化硅的材料来代替。如以石灰石砂代替石英砂用于铸钢造型;以铁丸代替石英砂用于喷砂作业;用酸洗清理金属表面氧化层及铁锈代替干冲砂除锈等。

(2)生产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以减少尘源。为密闭尘源、采取通风除尘措施创造条件。如玻璃行业的拌料、送料、加料一条龙;铸造行业的旧砂回用、气流送砂、双行程抛丸等。

(3)减轻体力劳动,减少粉尘飞扬。如矿石制粉行业的块料土电车,粉料槽车,自动磅秤,自动包装机,堆包机等。

(4)减少工人与粉尘的接触。如隔离遥控操作等。

水:即湿式作业。湿式作业是一种经济有效,比较容易做到的防尘方法,其中不少需要通过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来实现。湿式生产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粉尘的产生。如矿山应用水风钻、水电钻,石英磨粉厂的水磨、水筛、水力分级,铸造厂的水爆清砂、水力清砂等;润湿作业能大大减少粉尘飞扬、降低粉尘浓度。如块石粉碎前的水洗,玻璃、陶瓷行业的原料加水,湿式拌料,铸造行业的湿式开箱等;湿式清扫、喷雾洒水,作为“一般性”措施常能配合“专门”措施,使粉尘浓度降到容许浓度以下。如矿山的冲洗岩邦、放炮喷雾;工厂的喷雾降尘,洒水扫地,湿抹布清除机器,门窗积尘等。

密:密闭尘源。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产生灰尘的设备密闭起来,防止粉尘逸出,使操作工人和粉尘脱离接触。具体要求为:密闭材料要轻便耐用。根据粉尘硬度等特点,密闭后承受的重量和检修时操作要求,选择各种密闭材料;要最大限度地把尘源密闭起来,并保持持久性。为此,密闭方式必须不影响生产操作和维修,同时,要降低密闭设备的停车率,减少频繁的检修。

风:通风除尘。主要指在密闭尘源基础上的局部抽风,利用抽风的方法在密闭系统内保持一定负压,使粉尘不致飞扬出来,而含尘空气通过除尘设备被排出。凡能产生粉尘的破碎机、运输装置、筛分设备、贮料库、拌料机、喷砂设备等均可采用这种方法。在矿山,因某种原因不能采用湿式凿岩时,可利用干式捕尘器。

护:个人防护。在不易实现技术措施或技术措施不能满足卫生要求的场合,如设备检修时,采用个人防护用具如防尘头盔、防尘口罩以减少粉尘吸入,具重要意义。个人卫生,休息和睡眠,体育锻炼和合理营养也是重要的方面。

管:防尘管理制度。包括防尘操作制度和设备维护检修制度以及合理调配劳动组织,减少接触粉尘人数,缩短接触粉尘时间等。如某干磨石英厂执行“十先十后”制度,对巩固防尘技术措施效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十先十后”是:先开防尘设备,后工作;先戴口罩,后进车间:先检查,后接班;先密闭,后生产;先吸风,后开车;先冲水,后加料;先轻拿,后轻放;先浇水,后扫地;先停车,后关风;先清洁,后下班。

查:定期测定生产场所粉尘浓度,检查防尘效果,严格执行车间空气中生产性粉尘职业接触限值。对工人进行就业前及定期健康检查,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如追查作业带粉尘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原因,及时加以改进;对粉尘作业工人中有禁忌症的患者和尘肺病人及时作出正确的处理等。

值得注意的是,“八字”措施,必须综合运用。可视具体情况将某一种措施作为主要措施,如湿式作业,密闭,通风除尘等,而其它则作为辅助性措施,单靠某一种措施取得满意效果是很难的。

本期专家 / 宋交才

职业卫生副主任医师,现任职于湖南有色冶金劳动保护研究院。1988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有多年地市职业病防治所和科研院所的工作经历,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检测评介与管理有较为丰富的经验。1996年完成了我国航空工业体力作业工人劳动强度状况的调查。2008年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多元职业危害因子致肿瘤聚集效应研究》课题。2009年和国家安监总局有关专家共同起草了我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检验能力质格认定》标准。2011年被聘为湖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专家。多年来,参与编写职业卫生专著两本,获科技成果奖多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责任编辑 林 洁

猜你喜欢

防尘生产性粉尘
高压粉尘防爆电机过厚粉尘层的形成与分析
粉尘大战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防尘记
光散射法粉尘仪在超低排放的应用
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防尘圈的改进设计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粉尘剂防治蔬菜病虫害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