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有效交往的探究

2011-11-07刘倩倩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8期
关键词:中学物理小球审题

皮 娟,刘倩倩

(1.洛王中学,湖南 岳阳414000;2.东山学校,湖南 湘乡411400)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有效交往的探究

皮 娟1,刘倩倩2

(1.洛王中学,湖南 岳阳414000;2.东山学校,湖南 湘乡411400)

要实现物理习题教学的目标,提高习题课的效率和作用,习题教学中的有效交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关键在于例题的选取、教师的同理心、引导学生审题建模、巧练题目等重要方面。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有效交往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习题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计划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很多物理教师对习题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也比较重视习题教学,但效果却未必理想。究竟怎样的习题教学才行之有效呢?我们认为教学中的有效交往对于上好一堂习题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有效教学交往,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工具相互交流物理学信息、相互影响物理学知识结构,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同认可的物理知识理解,从而实现预期物理教学任务的活动。因此,在习题教学中,我们应该依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有效的教学交往,为学生铺好路、搭好桥,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那么,怎样才能较好的实现物理习题教学中的有效交往?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注重精选巧编题目,是习题教学有效交往的前提

作为一名教师,为了设计恰当合理的物理问题,应该深入挖掘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及结构等因素。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题目要具有典型性,要能突出知识的应用,应着重于基本方法训练,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2)要注意题目的针对性,应针对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3)题目要有启发性,不但要注意学生定势思维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变式思维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活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4)注重把握题目难度,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除此之外,习题教学还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讲习题课时,应设置贴近生活、接触科技前沿等问题情境,将生产、生活、科技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使应用问题物理化,物理问题应用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给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同时让学生感到新技术虽然“高”而且“新”,但它总是包含着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的基础知识,并非遥不可及,这样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学好物理的愿望和自信心。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爱好,同时还增强了题目的趣味性和时代性。

例如:一辆执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交警发现正从他身边经过的一辆以10 m/s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时,决定前去追赶,经过5.5 s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2.5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但按规定警车的行驶速度必须控制在90 km/h以内。问:(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2)警车发动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

此题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时亦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 引导学生准确审题,巧妙建模,是习题教学有效交往的保证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教师要教会学生审题的方法和一般步骤。在审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找出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匀速、光滑、匀强磁场等,继而挖掘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从而弄清楚物理过程。如小球落入沙坑的过程中,就经过自由下落过程和减速过程2个过程。另外,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研究的对象,是哪个或哪些物体构成的系统,它们有哪些特点。对题目的准确理解,保证了解题的正确方向。

审完题后就应该教学生根据题意建立模型,并绘制草图。在中学物理中,有很多典型的物理模型,总体来说可分为3种模型:(1)过程模型,如简谐振动、自由落体、圆周运动等;(2)实物模型,例如弹簧振子、质点、光滑平面、理想气体等;(3)问题模型,例如船过河问题、传送带问题等。学生学会建立物理模型,对其掌握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概念以及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例如:如图所示,水平长传送带始终以速度v=3 m/s匀速运动。现将一质量m=1 kg的物块放于左端(无初速度)。最终物体与传送带一起以3 m/s的速度运动,在物块由速度为零增加至v=3 m/s的过程中,求:(1)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2)由于放了物块,带动传送带的电动机多消耗了多少电能?

此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审题和建模能力,首先要将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水平”、“匀速”、“无初速度”找出,然后建模:将物块简化为质点,即建立了理想模型;将他的运动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即建立了过程模型;此题主要研究传送带问题,即建立了问题模型。

在教学生审题和建模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应该让学生先尝试做,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通过比较,得出最佳方案,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步。或者是让学生边做边讨论,教师在最后进行点拨即可。在学生解答题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可以使得讲评更加有针对性。同时还要注意,对于学生的解答,教师千万不要简单的用“对”与“错”给予评判,应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解答给予一定的赞赏和肯定。学生如果有了一个愉快的心情,就能自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和谐的教学氛围也就很容易得到形成。

三 教师具有同理心,是习题教学有效交往的必然要求

所谓同理心,是指人们在体察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感,亦称作换位、移情。教师具有同理心,就要求教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了解学生的心情、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自然地流露出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和同情,从而形成师生间心里交融的境界,这为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习题教学的交往营造了有利的氛围。必须指出的是:如果课堂教学追求的仅仅是学生“对答如流”、“滴水不漏”的效果,这种追求恐怕只是教师的自我安慰,也是和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的。长久如此,最终将导致学生丧失求知欲和灵活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和学识高度去思考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有效扩展,故意让学生犯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以说,学生只有经历“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他们的印象才更深刻,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的“活”起来。

例如,绝缘细线拴一个带负电的小球,小球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中的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当小球到最高点a时,线的拉力一定最小。

B.当小球到最低点b时,线的拉力一定最大。

C.当小球到最高点a时,小球的电势能最小。

D.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很多学生错误地选择了A、B、C3个选项,而只有C是唯一的正确答案。教师在分析出错原因时,只需逐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究竟错在什么地方(电场力的参与和圆周运动知识的应用);应该怎样分析(通过复合场和重力场的类比);能得到什么启发(圆周运动中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判断)等,而这些大可放手让学生去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查找问题根源的同时进行归纳总结,更主动地加入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这样也更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四 巧练题目,力争事半功倍,是习题教学有效交往的目标

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去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在习题教学中,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教学中应注意:(1)要将教材中习题的作用充分发挥,提倡一题多解,构建知识网络;(2)努力挖掘教材中习题的潜力,通过一题多变,拓宽活化思路;(3)精心设计没有唯一答案的习题,开展多向训练,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学生经过全方位的思考,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再遇到类似的新题目时,就能够通过集中思绪、发散思维、运用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解题目时,要为学生提供分析讨论题目所需要的物理情景、物理过程,应避免直接把所得的结论强行灌输给学生,要促使学生逐渐养成借鉴他人、与他人交流讨论以及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创造性地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习惯。同时要善于启发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 结 语

以上是我们对于物理习题教学中有效交往的几点看法及建议,在此只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实践,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这正是中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也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1]黄晓春,沈庆荣.高中物理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2]王力邦.中学物理教师的学习与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杨 宇.中学物理习题教学方法归纳[J].理化生数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09,34(1).

[4]王 文.中学物理习题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及实例[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S1):46-50.

[5]王桂玲.物理习题教学的探讨[J].教师论坛,2003(11).

[6]胡英江,杜朝凤,刘 菁.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2):62-64.

[7]李淑贤,沈小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有效教学交往研究[J].教学研究,2008,31(5):400 -403.

G632.41

A

1674-5884(2011)08-0004-02

2011-05-02

皮 娟(1982-),女,湖南岳阳人,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责任编校 罗 渊)

猜你喜欢

中学物理小球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基于Multisim仿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小球别跑
“三招”学会审题
中学物理教师的哲学使命
仿真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七分审题三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