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言”与“锋语”的博弈

2011-11-06文/张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言辞锋芒大众文化

文/张 闳

“风言”与“锋语”的博弈

文/张 闳

张闳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批评家

近年来,电视台谈话类节目越来越多,各地电视台都有开办。如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一加一》,陕西电视台的《开坛》,东方卫视的《大声说》等等。《风言锋语》则是上海卫视纪实频道的一档新闻谈话类的节目。这一类节目在形式上大同小异,一般都是一位主持人外加数量不等的嘉宾(一般为相关领域的专家),以面对面交谈的方式,对当下新闻事件加以解读。其间或有观点交锋,或有深度评析。《风言锋语》节目也不例外。相比之下,《风言锋语》更多地对当下文化事件予以关注,应该说,它是一档文化新闻评论节目。节目开办数年来,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诸多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而其所蕴含的传播学上的意义,值得予以关注和评述。

很显然,“风言锋语”脱胎于“风言风语”。这一字面上貌似微不足道的游戏性的变化,在大众文化传播领域内带来的变革则意味深长。所谓“风言风语”,乃是指在公众中间流行的种种传言,正如只要有空气存在就会有风一样,只要有人群存在,就会有风言风语。种种传闻和流行话题,如风之起于青萍之末,并在公共领域里不断被放大,产生“飘忽淜滂,激飏熛怒”的效应,并形成“民意”。但这些街头巷尾之谈,通过非主流的传播渠道播散,并不能保证资讯的完整和充分,时常夹杂着许多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成分。真相与流言混杂在一起,形成了汹涌的资讯洪流,冲刷着公众脆弱的理性河床。

“风言风语”是两个偏正词组的联合,在语义上是平行的。它只是某一类型资讯的自我复制、规模上的增殖和价值上的同义反复。“风言锋语”则改变了这一重叠的偏正关系。由于“锋语”的介入,使得一般意义上的资讯和相关言论,在性质上和价值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言,言说、言语;语,话语。《说文》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如果说,“言”泛指一般意义上的言辞和谈论的话,那么,“语”则是一种被组织过的言语,是言说者对于事物审视、辨析、判断和评价的表达。“风言”是节目论题的材料来源,表明这一电视谈话节目并不只是借助主流媒体的话语强势,自上而下地生成话题,相反,它首先是以倾听的状态,捕捉来自众声喧哗的大众文化领域的隐约声音,形成话题。“锋语”不只是对事件或某种言论状态的描述性的短语,而是一种叙事,一种关于事件和言论的论证、辨析和评判。或者可以说,“锋语”使得“风言”从一般意义上的谈论,变成了一种理性化的论说。这样,“锋语”有时就需要专业人士、知识精英的介入。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风言锋语》节目的真实企图:将一种理性的、专业的、有立场的,甚至是有言辞锋芒的和风格化的表达,引入公共话题的谈论当中。从这个意义上说,《风言锋语》乃是将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议题转化为带有立场和风格的文化批评。

文化是一种表征。文化现象是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的综合性的征候。“风言”也是一种文化,尽管它所表征的是资讯和言论传播过程中的言辞肿胀和意义虚脱。有时,造成这种症状的根源来自公共言路的阻滞和梗塞。

作为文化批评的《风言锋语》,试图通过电视媒体进行文化疏通,将街头巷尾之谈引入理性辨析和论说的领域,这一努力值得肯定。但它不得不首先面对一个重大的考验——“风言”与“锋语”之间的博弈。这是一场博弈,“风言”的弥散性和掩蔽性与“锋语”的锐利性和明晰性,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张力,有时甚至是冲突。

文化批评是对文化征候的理性检测和锐利剖析,有锋芒的思想以及与之相表里的锋锐言辞,是文化批评的基本工具,如同疏通沟渠需要锋利的工具一样。缺乏锋芒的思考和语言,无法穿透大众文化的表皮,只能在文化的表面搔爬和抚摸。同样,缺乏理性的锋利言辞,则容易流于表面的爆炸性的言辞能量,表现为话语权力垄断者的语言施暴。

文化批评不是语言按摩器。但文化批评不等于语言施暴。一些电视谈话节目也安排论辩的场面,乍一看似乎两军对垒、刀光剑影,但刻意制造的观点对峙,使得论辩双方仅以压倒对手为唯一目的。论辩者遵奉强词夺理、胜者为王的丛林原则,嘉宾和现场观众刻意寻求激烈言辞,但却丧失了对论题深入和理性探讨的可能,也抽空了言说的内在价值。现场看上去轰轰烈烈、硝烟弥漫,但这些缺乏内在价值的言辞烟花爆响之后,留下来的是一地灿烂的言辞碎屑,话题的意义烟消云散。或者说,这是一种貌似有锋芒、有立场、有风格的“风言风语”。

“风言”与“锋语”的博弈,是一种文化权力和文化价值的较量,但它并非两军对垒式的生死搏杀。博弈的双赢结果,也是完全可能的。当“风言”能激发“锋语”的光芒,或“锋语”能解除“风言”的梗塞之时,这或许正是《风言锋语》所期盼的境界。

猜你喜欢

言辞锋芒大众文化
精致锋芒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此刻即是新掬之水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我不想感动对方
为你,我愿意藏起锋芒
浅析“大众文化”
古柏
锋芒
隐秘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