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洒满阳光的艺术“心井”
——浅评熊腊元诗集《阳光心井》的创作特色

2011-11-04饶正国

创作评谭 2011年1期
关键词:矿山阳光生命

□饶正国

洒满阳光的艺术“心井”
——浅评熊腊元诗集《阳光心井》的创作特色

□饶正国

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阳光心井》(以下简称《心井》)是熊腊元用洒满阳光的心灵,高唱生命的劲歌,开凿出的一口诗歌艺术之“井”。这“井”,怎样“开凿”出来的呢?他的创作有何特色?让我们沿着他的“诗歌路线圈”去看看。

一、沉潜生活沃土,高唱生命劲歌

在《心井》中,熊腊元说《别叫我诗人》:“我的诗句/只是矿山的一种恩惠”,“与煤打交道/我未料到自己会热衷于诗/更未料到/握住风镐或煤钻时/手里也握着一把种子”,“我的手一松/手里的种子落入了黑土地/后来便长出了一首首小诗”。他无意中说破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他的诗歌来源于矿山的黑土地,来源于生活;劳动是他的生活主旋律。因而他的诗也源于劳动。他不论条件,不讲价钱,在生活的沃土里深蓄厚养,积攒诗歌创作的营养与资源。

他15岁辍学,把年龄改成18岁,“走出故乡甘蔗林”,到煤矿下井当小工,用拖箕拖煤,开始他的“人生之旅”。他把自己的生命与矿山融为一个整体,把“井巷当作自己的气管/把采煤面当作自己的肺”,用“我们深沉的喘息感动着大地”;在井下“开钻”时,他便“是一名嘹亮的歌手”,“许多毛孔也张开歌喉/把如火如荼的劳动/吟唱得感人肺腑”;在工作最繁重最艰苦最危险的采掘第一线,他激情满怀:“我愿做一个钻头/宁在探索中磨损/不在期待中生锈;我愿做一部溜子/循环往复不疲惫/负重欢吟动人曲”……

其实,与其说熊腊元的诗句,是矿山对他的一种“恩惠”,倒不如说,是矿山对他的一种回报,一种褒奖。透过《心井》我们可以看到,矿山“奖”给了他无穷的富有特色的创作素材;劳动也给他“奖励”了可终生受用的“生命的奖牌”。这“用生命铸成的奖牌/比金牌更重/比金牌更纯/比金牌更亮”,蕴含了诗歌创作所必不可少的要件,使他“紧握岩尖的平凡”,能“苦苦开掘火的旅途/抡起岩尖/力的弧线/放飞岩尖不锈的坚韧”,能让“岩尖之光深入思想”;让他经常“用笔杆和煤锹/快慰地体会着/阳光里的劳动和创造”;更让他掌握着钻杆《开钻》,便立即感悟到“这旋转不休的钻杆/就是我们坚忍不拔的人生”;让他《面对煤炭》:“我找到了所有面壁者的虔诚/他们面对黑暗祈祷太阳/令我万分敬仰;面对煤炭/我认识到/燃烧是一个沉甸甸的诺言/抗拒火的贪婪/是为了让光明和温暖平静,而长久地抵达人间”;“面对煤炭/我们可以跪着/我们可以匍匐”;走出井巷,“我们要用高高的井架/支起我们的头颅”;“沿着井巷走下去,我们忽然发现/井巷的尽头/竟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而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却无法找到井巷的尽头”,“沿着井巷走下去,我们的生命便长年累月地/在煤层岩层中煤炸着热情”。因而,《走进井巷》,他乐呵呵地“歌唱”:夏天“井巷给我们一份凉爽”;冬天“井巷让我们卸下冬装”;“走进井巷/我们用体温/拒绝世态的炎凉/走进井巷/我们用心灵/亲近沉睡的阳光”。因此,他深切感受到《汗水是一种流不尽的血液》,“我们的汗水/沿着图纸的线条/能流成纵横交错的井巷,没有血液/我们的生命将无法维持/没有汗水/我们的生命也将苍白枯萎”,“让汗水从生命深处流出/我们的一生都将充满活力”。正是这种从生命深处流出的血液,将他与矿山与井巷融合在一起,让他与井巷产生了难以分割的情感,让他在不经意中成了一个诗人。

二、涤荡黑暗之井,绽放生命灵慧

熊腊元捧着生活奖励给他的“生命的奖牌”,在诗歌的殿堂上撒兴,犹如“庖丁解牛”,进刀在筋骨盘结处,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游刃有余,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的优美旋律,妙曼舞姿,“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他能“慧眼识珠”。常从人们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身边之事,世上之物,域中之人,平谈之理中,发现美丽的“珠宝”,找到鲜活、灵动的诗歌载体。

普通的矿山,他发现“毕竟是雄性的部落/有骨与力的饱和/有骨与力的膨胀/闪烁汗珠的光芒/创造令太阳嫉妒的辉煌”;矿工天天戴在头上下井用的矿灯,他发现是矿工的《第三只眼睛》,“黑暗深处/我们睁开第三只眼睛/眼前永远是一片光明/我们的第三只眼睛/从不表露喜怒哀乐/却时刻表达着一种坚韧一种执着/闭上这只眼睛/我们看见的太阳/比别人看见的更红火”。

熊腊元时不时“洗尘拭珠”,让一些被岁月尘封了多时的“珠宝”,重放异彩。洗去历史的尘埃,他让读者新奇地看到“吃红米饭、喝南瓜汤/中国的革命曾经瘦骨嶙峋/却棱角分明地显示出/信仰和精神/不屈不挠的风骨”,“那位伟人”从中“咀嚼了/他革命生涯中/一段最艰苦的日子”,从中“找出了极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他有力地抬起/井冈山的头颅/使这座山的高度/一直令世界惊叹不已”;擦去八角楼那盏油灯上的“灰垢”,熊腊元让我们看到“黑暗中/灯的启迪/燃起一片灯火”;熊腊元拭去大井院内那块“读书石”上的泥痕,让读者看到“当年,风雨如磐/坐在石头上面/毛泽东手不释卷/是那样气定神闲”;看到这石头“托举起的/是一个伟大的身躯/承负的/是一座江山的柱石”,“预演着一种/稳坐天下的姿势”。撩去特型演员王铁成的“戏装”,熊腊元又让我们看到已故周恩来总理“那只弯曲的手臂/弯得是那样自然/这只不愿松动的手/一年四季提着的是/中国的柴米油盐”,让读者看到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是怎样“风流倜傥/诠释中国的自信和尊严”。

熊腊元有时也“镶目嵌珠”,冒犯常识,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出人意外地把读者带进令人惊心动魄,又心旷神怡的艺术境界。面对因一时疏忽而牺牲的矿工,熊腊元痛心疾首地说,“一个小小的疏忽/向你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从此/你欠下了自己一笔/想还也还不清的账”,“你咬紧牙/却咬在自己心上/最后一滴血/缠绵感受着你的创伤”,“这滴多情的血”,“最终还是不忍换来死亡”,“只是用你的体温……/并且就在你身旁/柔韧地滴成/一个惊叹号的形象/又缓缓地,缓缓地为你凝结出一支/冰凉的拐杖”。这“拐杖”,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本不存在,却被熊腊元真实地呈现在他的艺术世界里,矗立在读者心上,让读者久久地感受到一种震憾,久久地生发一种感叹。

熊腊元经常“妙语联珠”。他总是在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的写作中把一个个能载诗承韵的珠宝,联络在一起,构建出一个个新颖生动的意境,让读者身入其“境”,尽享诗歌的趣美。在浙江嘉兴,他用妙语把上海联到了“南湖”。他说:“骚动的上海/把最隐秘的心思/告诉了僻静的南湖/面对阴沉的天空/温柔的湖水/含蓄激情/为明天酝酿呐喊与欢呼”。接着他又用妙语联上一“珠”:“烟雨中/一只红船悄然而出”,“静静地静静地/为一种思想一种信仰摆渡/在红色的背景里/沸腾的血、燃烧的火、温暖了一个苦难的民族/近乎冰冷的胸脯”。

三、“撒野”心灵天地,张扬生命自由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又说“言为心声”。也就是说,心有多宽,眼界才能有多广;心有多美,言才能有多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诗即是心,心即是诗。熊腊元以“阳光心井”作为诗集之名,表明他人的诗歌艺术之井,实在是一眼透亮的阳光“心井”。那么,熊腊元到底有一颗怎样的诗“心”呢?

他心境平常、低调,充满阳光。他非常清楚,“生活不是甘蔗林”,“它不仅让你品尝甜蜜/还要请你品尝苦涩”、“前面的路/未必像嚼甘蔗一样/从梢到蔸渐入佳境”;因此,他说“我不会让自己叹息/轻易将自己压抑/也不会对生活/有过多的奢望和挑剔”;即使“在没有阳光的地层深处……”也“不会感到/什么是寂寞/什么是孤独”;“同样的饭菜/当它以班中餐的名义/进入我们口中/吃起来总是格外香甜/让我们真切地品味到/生活的芳香与甜蜜……”“平淡的日子/我们也咀嚼得有滋有味”;当“衰老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每条井巷/都是我们满腹的愁肠/但我们的眼中/留不住悲伤/留不住迷茫”,“我们默默注视着圆圆的井口/注视着井口向我们吐来的/那片越来越近的亮光”。

熊腊元心胸开阔,无遮无拦;明心见性,无拘无束。诗歌创作中,他既继承传统又颠复传统。且看《春天的翅膀》开篇第一节,三句两层:“春风踮起脚尖/踩碎一片片薄冰后/脚步就开始匆匆忙忙”,“起”题新颖,“承”接自然;第二节,用“春风也有翅膀”一句开“转”,“转”得奇特;接着又用两句:“只是在半路上/被调皮的小鸟借走”,继续向新奇的方向“转”,接下来新“转”中有了新“承”:“小鸟便有了无穷的力量/它要用自己的翅膀/剪裁出春天的梦想”;新“承”之后,再来突然一“转”,一个新境界:“小鸟的欢叫/吵醒了阳光”;“转”后又“承”:“阳光拥抱着田野/听雪后的溪流/潺潺流满”;稍事停滞,推出第三节,继续向新地方“转”:“小鸟在阳光里徜徉/它在一棵古树上收住翅膀”;然后突然收笔拢“合”:“一低头/忽然发现老树的心思/是枝头星星点点的/鹅黄。”“合”得美妙贴切,严丝合缝,出人意料,余韵缭绕。他运用古人“起、承、转、合”的老办法,峰回路转,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把一个早春,描写得鲜活灵动,热闹非凡,而又意趣悠长、高远。足见在他心中,诗歌创作没有清规戒律,只有明心见性,弘扬生命的自由。

熊腊元真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命,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鲜明的社会批判立场。

面对社会上一些人的人性弱点,他觉得“面对匕首/最令人心寒的/并非匕首的寒光/而是围观者冷漠的包装”;他“怀念鲁迅/怀念他那把/酷似手术刀的匕首/它能深入人的精神和灵魂/让匕首的锋芒折射出人性之光”;他敬仰“包青天”,“瞪着疾恶如仇的目光/使人世间多少妖魔鬼怪/失魂落魄,胆战心寒”;在许多人把安全事故视为写作“禁区”的时候,熊腊元不管不顾,坚持以人为本,有感而发。他以《又见映山红》的警示,告诫矿工兄弟,千万别“凭着任性/仅仅是多喝了一杯酒啊”,“俘虏了你的神智”,让“亲朋好友的泪水/无法洗清那斑斑血迹”,他在“从井口到井底”的《五分钟》里,塑造了一块令人惊心动魄的“生命的跷跷板”。他写道:这“五分钟/系着悠悠长长的思绪/静静地把眼睛闭上/能看见父母的期待/能听见爱人的笑声/能感受到映山红/漫山遍野燃烧的欲望/五分钟/是生命的跷跷板/一头是黑夜/一头是太阳。”在看似美好甜蜜,情意缠绵的叙说中,他仅用诗尾的两句话十个字,把这块“生命的跷跷板”,写得悠悠长长,颤颤巍巍,扣人心弦,熊腊元就是以这种善良、真诚的责任心为自己的诗作增添了厚重的社会意义、人文精神和艺术张力。

责任编辑 陈蔚文

猜你喜欢

矿山阳光生命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走,出发!
绘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
繁忙的矿山
绘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
走在阳光路上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三月,乘着阳光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