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 启程在桃花盛开的季节

2011-11-02

创新科技 2011年3期
关键词:杂志社杂志科技

文/本刊记者 张 瑞

创新 启程在桃花盛开的季节

文/本刊记者 张 瑞

对于很多人而言,创刊于2001年之初的《创新科技》是一份珍藏在脑海深处的温馨记忆。

10年来,《创新科技》高擎传播科技思想促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旗子,为共和国科技创新的历程记录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而今,这个新中国一直以创新为宗旨的刊物迎来了创刊10周年的纪念。

现在回望10年,重温我们10年走过的道路,历史的一幅幅画卷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乐曲《追梦》是一首很美的曲子,它悠悠的韵律会深深攫住人的呼吸,让人感觉仿佛被带入了唐风宋雨的年代里,在科学与文化繁荣的文明国度里沉浸,痴迷……

栉风是《创新科技》杂志社喜欢“做梦”和“追梦”的编辑记者群体。

栉风最喜欢《追梦》中刻意营造的一个绵绵不绝的意境,埙韵声声中,天地之间,一埙声吹来打破静谧,悠悠的韵律荡漾开去……

逐梦人往往有个共通之处,正面看执著于理想,反面看就是不满足、不停留、不断开拓新的创新点。

2001年以来,一个个刚从校门走出还一脸生涩的栉风来到郑州市纬二路23号院2号楼,加入刚刚扬帆的《创新科技》,不久又有很多的栉风来到政六街3号院省科技情报所内。“那时候凭得就是一种冲动和向往,来寻求自己的梦想,而《创新科技》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她既教你目光高远地飞,也教你脚踏实地地做。”

“创造精彩瞬间是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实现了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了无数个梦想!10年来,我的梦想和杂志社的梦想同步前行,绽放了无数精彩。”这无数精彩来自于这个被称之为杂志社的新闻媒体,来自于被河南省编办、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组建的那一刻起。

这是栉风的心声,也是整个杂志社团队10年征程的感慨。

过去的10年是杂志社栉风沐雨艰难跋涉信仰不断凝聚与确立的10年。

2001年,社会正是激烈转型的时期,整个社会经济、社会发生巨大的变迁,杂志社生逢其时,在精神失落与重建的机遇面前,《创新科技》杂志破茧而出,背负这一值得深刻思索的问题,《创新科技》的团队踏上了传播科技思想促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征程。

过去的10年是《创新科技》杂志社创新理念不断成熟的10年。

伴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成为我们国家的意志,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全面推进。《创新科技》杂志有幸成为这一时代的见证。

过去的10年是《创新科技》杂志社历经磨难与再创辉煌的10年。

伴随着我国自主创新屡有重大突破,科技能力持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0%,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创新科技》杂志在坚守中顽强拼搏,在挑战谬误中持续前行。

尤其是杂志社整建制划归河南省科技厅主管后,进一步定位以传播创新思想为主旨的杂志,原国家政协副主席、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两院院士宋健亲笔为杂志题写了刊名,杂志迎来了“自主创新的春天”。那一刻起,一个纯粹的期刊生命,在科技创新万木葳蕤的春天里茁壮成长,谱写着创新思想的灿烂华章。

梦想从朦胧到明晰

“残雪暗随冰滴去,新春偷向柳梢归”。

年的味道随着爆竹声逐渐淡去,一个崭新的季节— —阳春三月,犹如娉婷少女,携着万木的青翠和阳光的煦暖,向我们款款而来。

虽然地处郑州繁华地段,周边商业与各厅局办公楼云集,位于郑州市政六街3号河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内12层高的小楼显得格外安静。同事们每天都忙碌着出新一期的杂志,四处传来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打印机“沙沙”的出纸声,还有同志们来回穿梭的脚步声……

10年前,《创新科技》杂志在3号楼诞生之际,凝霞敷锦,灿烂无极的桃花片片飞红,在阳春三月傲然绽放,白如雪、粉如霞,有着浓重的文学气息。

在“东风吹开花千树,占断春光惟此花”之时,励志于传播科技思想促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科技》筚路蓝缕,踏上了新的征程。

实际上,创新科技杂志社在酝酿成立时,目标和定位困扰大家很久。

当时,新世纪伊始,大千世界风云变幻,尽管2001年全球经济如潮水般滑落,但世界各国仍普遍选择把科学技术作为谋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战略,紧紧抓住科技不放,跨国、跨区域合作在创新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由于信息技术产业低迷徘徊,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已转向生物科学和纳米技术,致使生物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内的研究独领风骚,成为21世纪起始年的科技亮点。

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以扩大内需为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实现了发展与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大科教兴国的实施力度,加强科技投入,发展高技术,加快了科技产业化步伐,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从总体上看,各项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增长均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反映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企业对科技进步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强。科技活动取得丰硕成果,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因循守旧的思想并未根除,仍然是科技进步的第一障碍。

以史为镜,可以知错。

中国曾出现过灿烂的科技文化,公元前1—15世纪的漫长期岁月里,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人的需要方面,远胜欧洲。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明代初期)从希腊的抽象数理科学转变为近代机械的、物理的科学过程中,中国在技术上的贡献(指南针、火药、纸和印刷术)曾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发挥了决定意义的作用。但是,近代科学革命却未曾在中国发生,这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这给创新科技杂志定位于传播科学思想促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以闪光的灵感。

值杂志社10周年之际,《创新科技》的开拓者、负责人之一的元老宋主任却很忙,忙着稿件的撰写,忙着杂志社承担书籍的出版审定,忙着杂志社承担的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在河南的推广,但当我们问及《创新科技》成立之初的一些情况时,这位曾经用柔弱的肩膀独立支撑杂志社运转的知性女性清晰地记得当初给《创新科技》起名的情形。

10年前,有那么一段时间她常常坐在老办公桌边听着窗外簌簌的梧桐树语发呆,正在为将要筹办新杂志的起名。

给人起名已经相当不易了,何况是给一个杂志起承载报道宗旨的名字呢?用她的话说,在数以千计的刊物中,取一个吉祥如意、独一无二、响亮易记、一举通过审批的刊名,不发呆是不可能的。不同的期刊名称像电影般闪过,新经济?发现?创造?名词、动词、动名结合、动宾结合,在每个可以作为刊名的词汇上停留、琢磨,然后否定、放弃,一个个过滤、一遍遍筛选。

当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毋庸置疑,也点燃了新中国科技革命的圣火,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而如何创新,如何加快科技进步是摆在当时环境下的重大课题。

当时创新已经频频现诸于报刊电视,可是大家对此理解并不透彻。不错,理解不透彻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认识根源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认识,这是深层次的根源。2000多年来,中国是在儒家文化环境下发展,正是在儒学文化模式下产生了中国模式,包括形成了依附于封建社会结构的极端实用型科学体系,导致缺乏理性的自然观,从而不能产生普遍的科学理论。

有专家说,这是“序参量”或“慢变量”的作用,根深蒂固啊,并导致了中国社会创新思想长期得不到萌发。

所以,有人说,要在中华大地上创造崭新的创新文化是极其艰巨的世代工程。当然,这既要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更要创造前所未有的崭新文化。但要创造这种精神性客体,必须要有持续的创新思想空间和冷静地进行理性思考的时间;要有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但是这很艰难。

创新活动必然要受到价值观念、心理因素的支配,必然存在着触发它的动因,比如入迷的志趣、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等等,更要有一种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什么?有一天的央视晚间新闻联播,“创新”二字连续回响,也深深铭刻在宋先锋心头,就那一刻,她的心里、脑海里只有一个词是“创新?”是“创新!”。

现在她回想起那一刻说:“感觉整个世界都那么的亮堂”,她说:“当时我的心情极其激动又如释重负。”

同仁们是同样的感觉,同样的心情。之后,当他们将“创新”作为新刊物的名称上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时,在署长办公室,老署长凝思着河南的报告,最后一刻,在“创新”二字之后填上了“科技”两字。就这样一个新刊物诞生了,杂志社的梦想呼之欲出!

在追梦中前行

坐在河南财经学院科技经济研究所的办公室里,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杨承训带着惯有的谦和微笑。

青年时的求索,中年时的磨砺,步入老年后事业的辉煌和对社会人生的更深思考,全都沉淀在他平实的叙述之中,不带一丝张扬色彩。

这是《创新科技》记者张瑞采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技经济学奠基人之一杨承训后的感受。

那是2005年初。

当时杂志已经由于河南省经贸委的撤销改由省科技厅主管,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创新科技》杂志社新的追梦团队在原有发展梦想的理念下细化了办刊宗旨。

长期的实践使得《创新科技》杂志社整个追梦团队深深认识到,宗旨是一本杂志的灵魂,是期刊发展战略中最核心的理论概念,它决定着这本杂志与其他杂志的本质区别,是杂志品牌经营中最富有价值的战略设计。

而正确、清晰的办刊宗旨是杂志能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宗旨也是杂志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南,决定着杂志的选稿、编辑加工、广告、发行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是杂志的核心环节。

当时,《创新科技》杂志的办刊宗旨定位是:研究多种创新战略、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和创新工具,交流和探讨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和创新工具的研制和使用,及时报道和介绍我国自主创新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和新经验,传播现代创新思想和方法,推广使用新思维和新工具。

任何文化的差异性可以说突出表现在创新的思想和战略上,并通过内容的哲理性、新颖性、实用性和通俗性反映出来。刊物不仅给人以资讯和内容的服务,而且还在建构社会观念、价值体系、游戏规则,乃至生活方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该如何表现?

采访杨承训老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杨老说:“文章要有时空穿透性,要有一定的哲理韵味,任何时候读起来都要有启示意义,没有过时的感觉。”但这很难,一位我国著名科技期刊人说:“写作的背后充满着的是艰辛劳作与文化思考,是科学与文学的交融。”

采访杨老后,编辑记者们很快搬来杨承训老师的主要著作,开始速读、通读。

记者们发现,这是一次思想的旅程。杨老就像一个战士,一页页书稿竟是他纵横捭阖的战场,“科技第一生产力理论”、“科技创新”就是这个战场高高飘扬的战旗。

《历史的杠杆——科技主导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科技经济学巨著问世。杨承训回答了科技同经济如何融合,如何发挥主导和驱动作用,给科技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共鸣。

“深读杨老的著作,你会发现开放性与创新性几乎是他研究中唯一不变的特征。”河南省委政研室的一位专家领导如是说。“有一种力量,叫做‘境界’。”“一位学者的学养,离不开他的人生体悟;一位学者的影响力,同样离不开他人格魅力的感召。”“你们办杂志同样如此。”“所谓大学者,大师之谓也。大师传承给后人的,除却学理上的思考外,更重要的就是这种胸怀、气度和境界。在创新时代,知识总在不停地沦为时间的易碎品,而‘境界’总能穿透时空,平和而久远。”

以文结友,这是办刊的“思想锦囊”。张瑞同杨承训老师也成了忘年交。如今河南财经学院已经发展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杨承训老师,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辈对《创新科技》的关心支持热度不减,经常将他对刊物的感受告诉《创新科技》的同仁,不时的指点我们选稿的方向,经常将自己的文章交给《创新科技》首发。

真正的智慧是在一种沉静寂寞的环境中产生的,浅层面的生活中难以产生深刻的思考。正如做研究,“形而上”的学问是以学术逻辑为本位,关注的是学术本身的范式和演化;“形而下”的学问则是以社会现实为本位,关注的是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发展。一个优秀的“形而上”的研究成果能让人青史留名,但是一个好的“形而下”的研究成果常常像空气、雨露和阳光那样,滋润社会。

做杂志和做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高速公路上,互联网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产生,给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传统媒体必须深层地、全方位地从内核上改变自己,才能实现凤凰涅、重获新生。这个内核,就是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内容,但是怎样找寻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新的定位,新的梦想,新的路途。

在追梦中前行,经过一段运行之后,《创新科技》新的追梦团队对于杂志有了更明晰的定位,就是面向管理阶层、知识阶层、企业经理人中的“大忙人”,把新观念、新思想的视角触及到科学、管理、营销和生活等诸多层面。其读者界别定位于各级政府部门领导、科技经济学界专业人士、科技创业者、企业家、大学生群体等,以及社会上关注创新,关注科技进步等极具现代意识的人士。

定位清晰了,就要创造和设计好“产品”,《创新科技》团队从产品设计、品牌设计和风格设计三个层面入手,把《创新科技》杂志的目标产品设计、细分为: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和广告产品等等。

这是一系列栏目的设计:高层视点、特别策划、创新论坛、院士聚焦、精英特写、创新随笔、文化茶座、博闻等;其目标是想对杂志的主题进行多维的深度报道,以揭示其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创新战略、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和创新人才的深刻内涵。面对现实,不就事论事,而是对自主创新事件作深入分析;面对未来,不跟风趋同,而是关注事件的现实与未来趋势;在内容上,以创新和自主创新为基本主线,并以实务和案例为切入点,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风格上,不讲深奥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学问,高谈阔论,雅俗共赏。

如“创新论坛”栏目是专家、学者交流创新思想和理论,探讨创新文化的开放式、合作式的发布平台。内容风格以文章家的手法,作思想家的事业。

如“特别调查”栏目巧妙地把时效性引入到杂志中,以读者关心的事件为由头,从创新的角度进行剖析。这种“事件+知识”的文本模式,将读者兴趣与知识传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杂志的现实感。

如“创新随笔”栏目,远离一般科普杂志说教味浓的弊病,文章平和朴实,不用太多专业词汇,悄然中拉近作者、编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读者可以像看小品文一样,轻松读完文章获得会意的思想,而没有任何艰涩生硬之感。

如“创新人物”栏目表现的是人物的精神面貌,娓娓道来的是创新者激动人心的故事。

如“高层视点”栏目,选取国内外政府官员、专家对科技经济领域焦点、难点、热点话题的独特思考,言简意赅,篇幅精干。

……

这是创新的魅力,因为创新,科技更加精彩。

追梦从自觉到信仰

黄河穿境而过的中原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和灿烂的文化土壤。

春华秋实。

2008年,杂志社一位资深编辑记者和一位年轻的记者采写了《老吕和炉子的故事》,发表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河北崇礼县等地推广这种炉子。一个企业发展了。

2008年,杂志社采写的《新兴工业大省的汽车梦》被多种媒体转摘;2008年6月19日《河南日报》特辟专版刊发全文。一个产业启程了。

2009年,一篇《透析广东产业路线图》的文章,引起河南省政府徐济超副省长的关注,批示说:“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现实意义,请省科技厅有关同志阅研,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好我省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分节和相应重要科技资源合理有效配置问题。”随即,副省长的批示落实了。

2009年,杂志社新秀采写的《黄河鲤鱼的“前世今生”》,引起了科技界对我国四大濒危鱼类——黄河鲤鱼保护的关注。一个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启动了。

2010年,杂志社推广创新方法的团队采写的《黑龙江省TRIZ理论的现在与未来》,受到读者关注与好评。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批示:“河南省科技厅认真总结全国各地创新方法工作的经验,很下力气,也很有建树。希望河南通过创新方法的推进,为打造河南的创新体系,带动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如今,创新方法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

2006年至今,《创新科技》累计采访两院院士100余位,43位院士亲笔为河南科技事业、为《创新科技》杂志欣然题词,热情鼓励。

2006年至今,特别是2009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国家科技部、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10余位副省级以上领导为杂志社的辛勤劳动成果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批示。

2009年,河南省政府徐济超副省长批示说:“节能减排科技创新需要营造社会氛围奠定社会思想基础,希望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2010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时任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批示说:“创新科技杂志社秉承自主创新理念,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创新人物生活,亮点频现,好评如潮。盼在新中国第二个甲子年开启之际,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虎虎生威、如虎添翼为建设创新型河南做出更大贡献。”

《创新科技》团队共同的努力,使杂志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杂志赢得了读者的尊重,也得到众多领导的赞誉。

2006年以来,在杂志的“核心产品”之外,荟萃着一本编撰精美的描述科技发展成就的画册,一卷卷散发着墨香的科技著作、图书、丛书;杂志社连续两年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编辑记者连年摘取“河南省科技好新闻一等奖”,杂志于2009年荣获“河南省一级期刊”荣誉,2011年再获“河南省一级期刊二十佳”殊荣。

10年来,《创新科技》在社会各方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下,踏踏实实地办刊,把思想凝聚在自主创新这一时代主题上,把目光始终聚集在创新战略、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和创新工具上,力求从更高和更深的层次阐述“什么是创新”。

这也似乎是一种信仰。一位热爱创新的读者朋友在获悉全书主席的批示后说“信仰是生命前行中最本源的动力。”

是的,有了信仰,心灵的灯塔就永不会灭。即使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再险恶的浪也不能够让我们迷失前行的方向。即便明天有人累倒在采访途中,那绽放的也必将是捍卫和追求信仰的生命之花。

为信仰不断改革创新

过去的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10年。10年来,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段壮丽史诗。

过去的10年,是杂志社信仰不断确立的10年,10年,《创新科技》的定位不断清晰,将杂志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完善,持续传播科技思想促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我们想说谢谢,感谢读者,想十分虔诚地对您道一声感谢。媒体是一个特殊的产业,也是一个高度智慧、高度创意的产业,一封封读者的来电、来信、来稿、乃至电子邮件或者“创新QQ群”里的问候,让我们有勇气面对激烈的科技期刊竞争;过去的10年,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国新世纪元年以来,发展最为壮美的伟大篇章。而这些,而您,亲自在为《创新科技》的成长提供着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我们想说谢谢,感谢这个时代。时代精神始终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河南省科技厅这个大家庭,我们很快加入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中国创新战略研究会、中国软科学研究会,长期与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央党校、北京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等我国创新最前沿的专家们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在省科技厅的支持和指导下,在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全体员工的关爱和帮助下,在全体杂志编委成员的关怀和支持下,杂志社成功实施了以“创新”为品牌的发展策略,把“创新”品牌纵深导入不同层次的科学与文化活动之中,以发展期刊为主体,以多元化经营和科技宣传事业为两翼,不断发展壮大着科技期刊的主业,为脚下的这片自主创新的热土鼓与呼。

10年风雨兼程,10年砥砺不渝,10年奋斗前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过去,我们感慨万千;展望未来,信仰的旌旗高高飘扬,大家激情满怀。未来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请读者放心,在未来,杂志坚守的必将是自主创新的科学文化品位,我们将竭尽全力塑造一个在国内有较高思想水准的创新型科技期刊。

猜你喜欢

杂志社杂志科技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汽车维修与保养》杂志社
《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社
《汽车电器》杂志社
杂志介绍
《汽车电器》杂志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