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毫厘之中见境界
——记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主任张福泉

2011-10-30陈明雁邱杰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5期
关键词:福泉科主任北京协和医院

文 陈明雁 邱杰

▲张福泉审阅患者CT影像资料

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主任张福泉不久前荣获“首都健康卫士”称号,这是该院第3 位获此殊荣的医生。正值中年的张福泉在工作中对自己和同事有个一丝不苟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的标准——用毫米度量工作。他常说,细微之处见精神,失之毫厘,对治疗效果和职业精神往往差之千里。

毫米就是工作的度量衡

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的放射治疗工作始于上世纪20 年代,是国内最早应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医院。

近10 年来,张福泉所领导的放疗科研究组主抓宫颈癌放疗技术研究,不断探索改进以往的治疗,将先进的放疗技术在宫颈癌患者治疗中实施,治疗前的设计,治疗步骤的细化,治疗质控等均细致入微,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经累计治疗上千例各期别宫颈癌,疗效为全国之冠。

张福泉多次在全国的学术会议上进行经验介绍,协和妇科放疗的规程和方法俨然已成为全国标准,为国内许多医院参照实施。这项成果在2008 年被评为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2009 年起又进一步与美国UCSD 合作进行深层次的宫颈癌适应性放疗研究。

4 年前,张福泉曾接诊过一位长春的病人,诊断为宫颈癌IIb 期(局部中晚期),已不能进行手术。病人饱受近4 个月出血、疼痛带来的痛苦,儿子将考大学更是让她焦虑不堪,她说已经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张福泉却告诉患者,她这种情况大多可以治愈。张福泉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根治性放射治疗方案,应用外照射和内照射相结合同步增敏化疗。每次内照射都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病人在完成近2 个月的治疗后,原来的症状全无,检查发现宫颈处病灶消失了!

4 年后,她再一次来看张福泉。这次,她是带着她大学毕业的儿子来看望张福泉教授的。经检查,她已经完全治愈了,无任何复发和转移。像这样的病例还有很多。许多病人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有的是晚期,有的是多次治疗后复发,他们怀着一线希望找到张福泉,他都热情接待、精心治疗,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疗效。

“放疗医生是一个本着良心工作的职业。”张福泉说。在他的感召下,科内工作是以毫米来度量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差不多”。“来协和医院的很多病人都患有疑难杂症,别的医院治不好才转过来,对这样的复杂病例,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考虑并发症和病人的生活质量,对每一个病人,都要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追踪放疗后的效果和反应不断进行调整。”张福泉说,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放疗科的根本宗旨。

张福泉带领他的放疗科孜孜不倦地进行技术攻关,所有的放疗新技术在协和医院都能开展,除宫颈癌外,张福泉在鼻咽癌、头颈部肿瘤、肺癌、乳腺癌、胰腺癌及泌尿系肿瘤和癌症疼痛的治疗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科室同事一起建立和完善了放疗科临床治疗和临床放射物理剂量系统,为临床开展精确治疗奠定了基础。建立和完善如TBI、乳腺癌、妇科肿瘤、后装照射等特殊照射技术和剂量学方法,开展了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和IGRT 等先进的技术。

张福泉解释说,宫颈癌放射治疗的历史已有100 年,技术不断发展更新,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影像引导的三维腔内放疗和正在研究的适应性放疗是宫颈癌治疗的最新技术。精确的定位、精确的治疗以及精确的剂量优化可以最大程度保护正常组织和器官,同时可以提高肿瘤靶区的剂量,应用这种先进放疗技术可使宫颈癌放疗局部失败率下降至10%以下,同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从10%下降至5%以下。

张福泉担任科主任10 余年以来,放疗科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纠纷。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张福泉说,他心中永远有一杆秤:“在我们科里,病人永远是第一位,设备是第二位,个人是第三位。对待病人首先要态度和蔼可亲,平等交流,只要是病人提出来的要求,能解决的尽量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充分解释清楚。”

张福泉不仅是全科公认对病人态度最好的,治疗技术也是公认最好的。宫颈癌除了外照射以外,还有技术性很强的内照射。每个宫颈癌患者大概需要6次内照射,需要把3 个施源器放进病人体内,1 个在宫腔,2 个在下体,只有在三维空间内把施源器布置好,疗效才好。此外,医生的“手轻手重”也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痛苦与否。

在为患者诊疗的过程中,张福泉要求他的团队,不仅要技术娴熟,还要有人文关怀,一边治疗操作,一边和病人聊天,使其分散注意力;动作一定要十分轻柔,尽量一次到位,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痛苦。

很多病人说,张福泉做治疗,没感到痛苦就结束了。许多病人看到张福泉在场,就会放心地表示愿意接受治疗。张福泉的学生说,每次操作的时候,都能感觉到肿瘤在缩小,身为医生的自豪感也就油然而生。在张福泉的培养和指导下,放疗科的所有医生都能进行复杂的腔内放疗操作,这在国内的大医院是没有先例的。

“我喜欢我的病人”

张福泉安排工作时间就像看病一样精确,简直是掐表算点儿,颇有毫厘不爽的劲头。看看放疗科医生的排班就能体会到,他们上下班是第一天清晨连着第二天凌晨,从早上7 时开始,到第二天凌晨4 时结束,实际上常常凌晨4 时还不能结束,中午也不能休息,几乎是夜以继日。科里医生每周只休1 天。

每天需要放疗的患者都在220 人以上,夜班也有八九十人。让外地病人早治疗一天,就能为他们节省很多费用。

笔者曾跟随张福泉一天,切实感受到他的工作节奏常常快得让人透不过气。早上7 时不到,张福泉就来到了放射治疗科,他先在科里各个机房转一圈,看看当日来这里治疗的病人情况,上早班的同事已经开始治疗病人,紧张的一天实际已经开始了。很快所有人员都各就岗位,开始有条不紊地为病人做放疗,做定位,询问病情,处理相关事宜。

7 时50 分,张福泉来到门诊时,病历栏已经排了近40 个号。他们基本上都是已确诊的癌症病人,有的面色青黄,有的表情愁苦,有的步履蹒跚,有的乘坐轮椅,走廊里的气氛让人感到很压抑。张福泉看着他们,与较熟悉的病人打招呼,用微笑把希望传递给每个人。

▲面对患者张福泉总是带着亲切的微笑

他接诊时始终和蔼可亲,有问必答,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个病人解决问题。他看完最后一个病人,终于站起身来准备离开时已是下午1 时。匆匆在科室内吃过饭,张福泉去参加院内行政办公会。之后又回到了科内,继续诊治患者。诊治结束,科室的年轻医生们陆续来请示和汇报病人的治疗情况,张福泉为疑难杂症的病例做出指导后,开始审阅治疗计划。忙到下午近6 时,才蹬上自行车回到崇文门的家中。8 点左右他又蹬着自行车回到科里,在加速器机房审阅治疗单。许多病人看到他又围上去询问治疗,倾诉自己的不适,张福泉耐心解答,如同早上的门诊。之后,他开始查阅资料,一直到夜里11 时。

一直以来,张福泉天天晚上都会在科室内看病人。别人对他讲这样太累了,张福泉的解释却朴实无华:我喜欢我的病人,我愿意为他们多做一些事情,看到他们治好病高兴地回家,我和他们一样愉悦。

人物小传

张福泉,男,1963 年10 月出生。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主任,教授。1986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放射医学专业。1989 年7 月白求恩医科大学放射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放射治疗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放射治疗,妇科肿瘤放疗,近距离放射治疗,IGRT。2000 年起担任放疗科主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分会全国委员。任《中华肿瘤》杂志编委,《中华放射肿瘤》杂志编委,《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委。2000 年以来在《中华肿瘤学》杂志、《中华放射肿瘤》等杂志发表文章15 篇。主编《放射治疗科诊疗常规》,参加编写专著10部。承担北京市首发基金科研项目。曾多次获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

猜你喜欢

福泉科主任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住院医师科研能力自评与他评的结果分析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科研能力培养
初心不悔,甘之如饴——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黄文祥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致敬福泉(组诗)
福泉寻遗(四章)
莱芜市福泉橡胶有限公司
汉中:科主任的“留人”智慧
医患关系改善新途径:科主任轮岗制
新形势下赋予科主任管理新内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