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明行动”带来光明的希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队赴马拉维纪实

2011-10-30刘佳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5期
关键词:马拉维医疗队手术室

文 刘佳

2010 年11 月5 日,受卫生部全国防盲指导组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赴非洲最贫困的国家之一——马拉维共和国实施“2010 非洲光明行”医疗援助任务。

全国防盲指导组于2003年发起了“光明行动”,先后为国内老少边穷地区的3万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2008 年起,“光明行”医疗队先后赴朝鲜、柬埔寨、越南、蒙古国、孟加拉等邻邦,带给当地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次该院派出了由眼科副主任医师侯宪如、主治医师元力和主管护师刘佳3 人组成的医疗队,与同仁医院3 名医护人员赴马拉维共同进行为期一周的白内障复明手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侯宪如为患者做复明手术/刘佳 摄

毅然踏上援非路

2010 年11 月19 日,医 疗 队员们踏上了援非之路。经过近23个小时长途飞行后,抵达了马拉维首都利隆圭。几乎没顾上休息,医疗队员们即刻赶赴当地最大的综合医院——KUMAZU CENTRAL HOSPITAL 进行前期准备。

出发之前,医疗队员们尽管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和医疗准备,到了医院后,眼前的一切一时间仍令所有人感到茫然:从各地赶到首都的非洲患者,在医院连夜排起了长队,等待接受中国医生施行的免费复明手术。除了眼科中心门口有很多患者大排长龙地在等候,病房里更是簇拥着很多从各地被送来就诊的患者,整个楼道里充满了浓浓的异味,苍蝇随处可见,连手术室也时常能见到肆虐的蚊子和白蚁,患者说的都是听不懂的当地土语……

手机照明下完成的手术

马拉维共和国大约有6 万盲人,当地环境恶劣、疫病盛行、艾滋病高发,饥饿困苦使得很多盲人特别是在农村的盲人无法就医。在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医疗设备相当紧缺的条件下,该国政府已批准艾滋病筛查不作为术前常规检查。对于贫穷的非洲白内障患者来说,能拥有一个看得见的权利甚至成为了一种奢望。

医疗队员们不顾自身的安危,立即与当地医院眼科主任、护理部主任、护士和志愿者进行沟通,安排分工协作。侯宪如、元力负责筛查患者,工程师运输和安装手术设备,护士清点医疗器械、设计摆放手术物品并到病房亲自指导当地护理人员做术前准备工作……繁忙的一天到了晚上9 点钟才结束,大家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驻地。

到了第2 天,战斗才真正开始。3 台手术床,3 台显微镜,3 台超声乳化仪,预计100 名左右的病人,如何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怎样达到最佳的配合效果?医疗队两组医护人员利用半天的时间来磨合,最终决定:一名主刀医生先在病房筛查病人,其他人做手术室和病人的术前准备工作。筛查结束后,两名主刀医生同时开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侯宪如正在为非洲患者做术前筛查/刘佳 摄

手术室里,秩序井然、各司其职,每个人都在紧张忙碌着。侯宪如负责筛查病人,半天下来,汗水已将全身浸透,由于与当地病人存在语言沟通的困难,又没有翻译来配合,嗓子喊得都沙哑了,第2 天才完成了不到40 台手术,未达到预计手术量的一半。

第3 天和第4 天,他们总结前两天的经验,再次改变了合作模式以提高效率。主刀医生筛查后,两名主刀医生分别负责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两种术式。这样,一名大夫可以专心做一种术式,同时也整合了巡回护士的工作。医疗队员还向当地医护人员学会了当地土语的“睁眼”、“闭眼”、“向上看”、“向下看” 、“向前看”等简单的词汇。在种种努力下,进度大为加快,两天下来完成了近200 例手术,

一天中午,侯宪如正在为一名患者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在进入关键的“娩核阶段”时,突然断电,手术室一片漆黑。非洲当地的医疗条件根本不具备多条电路供电的设备,手术室也不备手电和蜡烛,当地医生遇此情况,只有等待。

“病人不能等,用手机!”元力果断地说。他迅速找出手机,为台上照明,当地麻醉师受到启发,找出喉镜,利用喉镜上微小的光源为手术照明,侯宪如沉着冷静地继续他的手术,就在这七拼八凑的光源下,手术圆满地完成了。

像这样的情况在医疗队援非的日子里每天都能碰到。手术室没有电凝设备,为减少术中出血,就用酒精灯和针头代替电凝设备来止血;周六日医院不给当地手术室工作人员准备工作餐,医疗队员就把自己的食物与当地工作人员一起分享;患有糖尿病的元力,把餐食分给大家,下午手术时不得不调整糖尿病用药剂量硬撑过去。

中国医生们的努力不仅解决了几百名患者的眼疾,更解除了近千个家庭的负担,使每天照顾他们生活起居的家人能有更多时间去努力工作。医疗队的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赞赏和表彰,马拉维共和国总统穆塔里卡亲自接见了医疗主任并授予医疗队员荣誉市民的证书。

术后患者感念中国医生让他们重见光明,把医生当作是上帝派来的光明使者……当中国医生们走在街上时,淳朴的马拉维人民都会友好地招手并用手在眼睛上示意。一次,一名年过六旬的老人拄着拐杖费力地走近医生们,用一口不很流利的英语说:“你们是从中国的什么地方来的?你们叫什么,我要为你们祈福,我的孩子们!”祈祷是这位贫苦的老人唯一能给医生们的,也是她献给医生们最珍贵的礼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赴马拉维医疗队队员,从左至右分别是侯宪如、 刘佳和元力/刘佳 摄

猜你喜欢

马拉维医疗队手术室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他是『跨国手机搬运工』马拉维『一机成名』的中国退伍兵
走进手术室的3D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