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011-10-26蔺俊冯晓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12期
关键词:院校区域人才

蔺俊 冯晓峥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蔺俊 冯晓峥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分析研究,指出高职教育的产生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强力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的人才支撑,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应该实现协调发展。

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高职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显著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在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还没有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和广大学生的青睐,它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江苏及全国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分析研究,笔者感到,高职教育的产生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强力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的人才支撑,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应该实现协调发展。

一、高职教育的产生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强力推动

人们对高职教育从陌生到熟悉,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高职教育如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梳理高职教育产生发展的脉络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它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历史,正是高职教育孕育发展的生动历程。十年“文革”,高校停止招生,形成了特殊的人才断层。八十年代初,政治拨乱反正,经济百废待兴,社会需要各类专门人才。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属于比较典型的“精英教育”,高等学校只有700多所,招生规模十分有限,升学矛盾非常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80年南京教育界几位有识之士为了解决本市人才急需和满足社会青年就学需要,在江苏教育主管部门和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全国第一所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与此同时,在经济复苏快、人才需求多的厦门、武汉及东南沿海城市,相继提出了建立市属高校,从而在1980年诞生了我国首批13所职业大学。这些学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所需创办,紧紧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机制灵活,受到了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开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先河。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被带动,对农村一线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成为社会对企业从业人员的普遍要求。于是,在江苏经济发展较快的张家港,1984年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县办职业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发布。199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下发。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又有了巨大发展。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发布,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60多万在校生直接受益,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200万人次。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印发,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截至2009年底,全国高职(专科)院校达1215所,占普通高等学校52.7%,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都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充分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的人才支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年均达9%以上,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没有一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提供最基本的有熟练技术和受过教育的人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确保真正的、依靠自身力量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央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发展高等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础,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目标的主要措施。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大致可以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创新知识的人才;另一类是传播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前者一般称之为学术型人才,后者一般称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可细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任务落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肩上。1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毛入学率由9%左右跃升到24.2%,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创下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这其中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表一 江苏13个省辖市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高职院校数量比较

三、江苏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是教育大省,又是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教育和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末,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00美元,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与此同时,江苏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始终高举高职教育的大旗,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坚持高职教育方向不动摇,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同样位居全国前列。2000年江苏只有17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2001年增加到32所,2002年发展到48所。截至2010年12月,全省有高职院校79所(不包括五年制高职学校和本科高校设置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63.7%,其中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15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正是有了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就江苏省内而言,13个省辖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拥有的高职院校数量也不一样。详见表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苏各省辖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拥有的高职院校数量总体呈正态分布。苏南高职教育与其地区经济一样发展更加迅猛,出现了高职教育要素积聚现象,诞生了以高职教育为显著特征的常州大学城、苏州国际教育园,并在县区创办了多所高职院校,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沙洲职业工学院、昆山登云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现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高职院校已形成品牌,为全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大量事实表明,一些地区由于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人才,为其运用科技成果,以及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并最终形成自主技术创造了条件。这是它们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科林.鲍尔在第二届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上的报告指出:世界正在走向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生产和服务的质量将决定效率。培养富有成效的灵活的劳动力对21世纪的竞争至关重要。每一个国家,不论发展状况如何,必须努力革新其国家的技术教育和培训计划以解决下一个世纪的就业问题。他郑重呼吁:“旨在培养合格技术员和熟练、半熟练劳动者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该是所有国家发展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为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1]冯增俊.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朱其训.论经济与教育和谐.中国成人教育. 2006.(12)

[3]张奚瑜.对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几点思考.社会科学论坛.2003.(12)

[4]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12

[5]沈卫.解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依存共生关系.职教论坛.2006.(4)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2.11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盐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8800054)

蔺俊(1969-),男,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冯晓峥(1972-),女,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副书记、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院校区域人才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分割区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