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专业院校田径课程改革现状调查与思考

2011-10-25方全心

运动 2011年13期
关键词:学时田径院校

方全心

(沈阳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102)

实验与调查

我国体育专业院校田径课程改革现状调查与思考

方全心

(沈阳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102)

本研究通过函调方式对北京、上海、武汉、山东等14所体育专业院校田径课程改革的现状及田径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田径课程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田径课程改革作为个案分析,拟找出体育专业院校田径课程现行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学时、考试考核等方面存在问题。从明确田径课程教学理念,确定田径人才培养规格等角度对田径课程的改革提出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和建议。

田径课程;改革现状;调查与思考

1 前 言

田径课程是我国体育专业院校体育类专业基础课中的主干课程, 田径教学所涵盖内容有其特有的意义和价值,田径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田径课程在我国体育专业院校教学改革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尤其是“学分制”与“选课制”实施后,学生选修田径课程的人数减少,田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被压缩,考试考核标准降低。在当前教学改革中,田径课程必须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改革路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我国体育专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大纲(2007年以后)。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数据库查阅了2006 ~ 2010年国内有关田径运动、田径课程、田径改革方面的文献约4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访谈法与部分体院专业院校田径课程教学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网上和电话访谈,针对田径课程改革现状和现行田径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时数等进行研讨和咨询。

2.2.3问卷调查法通过函调的方式调取全国14所体育专业院校田径教学大纲14份,回收1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对辽宁省部分用人单位(学校)发放调查问卷70份,回收69,有效65份,有效回收率为92.9%;在学校就业的沈体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64份,其中有效问卷526份,有效回收率93.9%;对沈阳体育学院2009届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各发放调查问卷400份,问卷为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有效问卷367份,有效率91.8%;运动训练专业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83.4%。

2.2.4数理统计法用EXCELL和SPSS14.0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

3 社会对田径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

3.1 田径人才在学校中的就业情

况分析

在本次调研回收526份毕业生的有效问卷中,学生在校所学专项比例最高的是篮球和田径(分别占23.8%和23.4%)。在走访和调研中发现,田径和篮球专项的毕业生基本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较好,掌握体育运动技能项目相对较多,就业后根据学校教学需求自学各种运动项目的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好地胜任学校体育课程、体育训练及课外活动等的教学工作。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有限(主要是场地、器材、经费等),部分体育运动项目在学校普及程度较低,相应的运动项目体育人才需求也较少。

3.2 用人单位(学校)对田径人才使用倾向分析

当前,社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较为缺乏,主要是社区提供的资源有限,因而学习实践社群是一种专业发展支持网络。社区大学要定期组织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活动,综合考虑社区大学的整体发展,结合教师实际需求,提供教学支持。并通过协同管理模式邀请社区大学教师、专家学者、社区工作者形成互助学习网络,以增加所关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提供分享与支持的机会。由社区大学成员与教师共同规划相关活动,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热情、提升参与度,提高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体育专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应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期望,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对学生在学期间进行系统、全面、有目标的培养与塑造。笔者对辽宁省65所用人单位(学校)和526份毕业生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毕业生倾向及学生需提高的专业能力排序见表1 ~表3所示,从中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田径人才培养的规格。

表1 用人单位(学校)在录用毕业生时的使用倾向统计表

表2 学生应该重点提高的专业能力排序调查统计表 (用人单位调查表)

表3 学生应该重点提高的专业能力调查统计表 (毕业生调查表)

教学能力、指导训练能力、组织竞赛能力为用人单位对田径人才使用的主要倾向,这3个能力的实现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完成。因此,田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等要围绕这些能力的实现科学有序设置。

4 体育专业院校田径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4.1 田径课程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符合程度分析

4.1.1现行田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分析田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是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来设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体育专业院校中两个专业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的主线大致相同,只是体育教育专业侧重体育教学而运动训练专业则侧重体育训练。结合现行培养方案分析,田径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存在的问题:(1)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等内容安排的深度与广度不尽适宜;(2)评价标准有所下降,缺乏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缺乏科学评价指标;(3)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缺乏实施细则和科学评价标准;(4)缺少对学生德育方面和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5)培养的田径专门人才特色不够鲜明,缺乏就业竞争力。这与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能否达到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有待思考。

4.1.2学生学习田径课程的目的调查分析田径课程教学目的制定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生源质量)和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在制定田径课程教学大纲目的与任务的具体细则中应有所侧重,田径课程教学理念也应有新的定位和突破。笔者对沈阳体育学院2009年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毕业生学习田径课程的主要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提高各种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占首位分别为76.29%和61.52%;掌握田径基本技术占第二位分别是59.67%和49.55%;再次是掌握田径基本理论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与现行田径课程教学大纲中主要教学目的与任务存在差异。

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体育师资、教练员和社会指导员等,学生学习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健身、比赛和娱乐等,更关键是要用他们所学胜任学校体育、运动训练及其他体育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对于田径课程来说也不单单是为了教会学生某一项技术,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掌握的这种技术去从事体育锻炼和指导他人进行体育锻炼,并在身体锻炼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参与体育锻炼身心获得的愉悦感。为此,田径技术课程教学中应该适当增加学生各种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提高的教学时数和比重及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田径课程教学中要贯穿一种“教会学生一种技术、掌握一种健身方法、多一种指导他人技能(本领)、增加一项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新的教学框架。

4.2 田径课程教学时数分配现状

函调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体育专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的总学时数最多的是160学时,最少的只有64学时;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普修课最多的是112学时,最少的只有30学时;两个专业的普修课学时平均值比改革前(平均约288学时)减少了50%以上;两个专业学期数量减少程度也大致相同。

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修课总学时,体育教育专业最多为576学时,最少为288学时;运动训练专业最多为900学时,最少为486学时。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学时平均值比改革前(平均约1080学时)减少了50%以上;运动训练专业减少了30%以上。

学时数的递减,对每个学生接受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短期内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的难度相对增加。田径课程教学中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与教学时数(学生的练习次数与学习时间)成等量正比关系。然而,这种高要求应对的却不是“度身定做”的理想生源(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不高)。对于教师来说,一个教学任务未完成,又不得不按照教学进度进入下一个内容,学生则面临已学的动作技术还没来得及吸收与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又接踵而来。如此一来,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各方面的内容都学习到了,但是真正能够规范而熟练掌握动作技术并能够胜任教学、训练和指导他人的却又寥寥无几。长此以往,学生毕业后是否能达到“一专多能”,能否被社会所认可,是每所院校应该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4.3 田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分析

以我国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为例,20世纪80年代田径课程共设24个章节的术科教学内容,90年代《田径高级教程》也有16个章节的术科教学内容,而目前各院校开设的术科项目平均数值为体育教育专业8.6项、运动训练专业5.7项。两个专业大致开设6 ~ 8个术科项目,其中跑、跳、投三类项目的分布比例大致均衡。但是,由于各院校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场馆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原因。目前,各所院校开设的6 ~ 8个技术项目教学时数差距较大,如何科学、合理安排每一个运动项目教学时数,使学生真正掌握该运动项目的知识与技术和具备指导他人的技能,则需要各院校田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讨。其次,一些健身效果明显、技术动作易掌握且为大众健身所常采用的田径运动项目在各所院校中开设的却非常少,而且学时也不多,如中长跑、竞走等径赛类项目。这些项目学习的难易程度低,但锻炼价值高。对提高各种身体素质、增强机能水平、培养意志品质和全民体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再次,技术难度大、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并存在一定危险性的项目已经不再开设,如链球和撑杆跳高等项目,社会有一定的需求,部分学生也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应该理性分析这些项目开设的必要性,从而使在“大众化教育”中体现“精英教育”的理性回归。

总之,田径课程总的教学时数压缩、教学内容缩减,使得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两个专业田径课教学目标完成缺乏有效衔接和科学的依据。其他专业的田径课程改革的现状亦不乐观,这种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笔者认为,田径课程改革应在原有课程优势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与完善课程体系,探索与拓展新的课程培养目标框架;发挥田径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和提高机能水平”的基础作用,促进全民体质提高;为实现“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目标寻求新的田径人才培养路径。而不是“减学时、减内容、减项目、降低标准”,削弱了田径骨干课程的基础作用。

4.4 田径课程考核方法及标准分析

各体育院校现行的考试评价标准普遍存在着不同专项、不同身体素质和基础水平的学生,在统一教学学时数情况下,采用同一种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而且考核标准不断降低。缺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前后的评价和身体素质方面等的评价,降低了田径课程培养人才的质量。以沈阳体育学院为例,笔者在从事田径普修课和专修课教学过程中发现,田径技术课的技评考核中评价标准不一致;考核标准不断降低;学生的平时表现、教学与训练实习等评价标准不统一,并缺少量化评价指标等问题。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在技术评价方面北京体育大学有较好的经验,在学生田径技术评价的考核中采用3位教师共同给学生打分的方法,取3名教师的平均成绩作为学生的最后得分。在学生平时表现的评价方法中,笔者试用了“扣分+奖分”相结合的方法,扣分:每迟到、早退、病假、事假一次扣2分,每旷课一次扣4分,见习(男生)扣1分;奖分:每一周设置一次奖励分(用一个小星代表),奖励办法是:在每周4次课中的两次课有一定的运动负荷要求,两次课均完成的学生奖励一个小星,16周共设16个小星。学生平时表现和专项达标成绩满分均为100分,小星的作用是可以抵消扣分和奖励专项达标分,一个小星的分值分别为1分和2分。(抵消扣分一个小星为1分,抵专项达标分为2分)此种方法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 田径课程教学理念新定位

田径课程自建国以来一直作为体育专业院校的一门主要必修课程开设,课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各门课程中所占的学时数最多,它的改革和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体育专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在传统的田径课程中更多注重和强调的是竞技体育技能的掌握及知识学习,没有将田径课程的社会功能、教育教学功能、娱乐与健身等功能与理念贯穿其中,特别是大众化教育阶段扩招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较差。体育专业院校的学生学习田径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健身、增强体质、娱乐身心等,最为关键的是要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技术、技能,胜任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中各种工作的管理、组织、筹划与指导等工作。因此,在田径课程教学中要贯彻新的三方面教学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各种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掌握田径教学、训练、科研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具备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教学与训练工作和及其他体育相关工作的管理、组织、筹划与指导能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德,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6 结论与建议

6.1 学校体育师资的选用上,田径和篮球专项的学生比例最高;用人单位(学校)对田径人才使用的主要倾向为教学能力、指导训练能力、组织竞赛能力,田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要围绕这些能力的实现科学设置。

6.2 田径课程改革存在着学时减少、内容减少、项目减少、标准降低的“三少一低”现象,极大影响了学生“一专”的特色。田径教学内容设置上,一些健身效果明显、技术动作易掌握且为大众所常采用的健身运动项目,各所院校开设的较少,而且学时也不多,如中长跑、竞走等。

6.3 田径课程考核方法存在考核标准不断降低;技评考核评价标准不一致;学生的平时表现、教学与训练实习等评价标准不统一,并缺少量化评价指标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6.4 田径课程教学中要贯彻新的三方面教学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各种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掌握田径教学等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胜任学校体育等工作的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6.5 田径课程改革应在原有课程优势基础上,不断优化与完善课程体系;结合社会需求与发展,探索与拓展新的课程培养目标框架;发挥田径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和提高机能水平”的基础作用,促进全民体质提高;为实现“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目标寻求新的田径人才培养路径。而不是“减学时、减内容、减项目、降低标准”,削弱了田径骨干课程的基础作用。

[1]高洪杰等.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15-117.

[2]冯传诚.新课程标准下体育院校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0):117-119.

[3]郑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现状与发展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2):97-99.

[4]吴立柱等.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田径课程的冲击与对策[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9(4).

[5]邓岳敏.论大众化进程中精英教育的危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5(5):19-21.

G82

A

1674-151X(2011)11-077-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1.036

2011-06-16

方全心(1955 ~),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田径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学时田径院校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计数:田径小能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时数调查研究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学习不是“刷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