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专业导师制1+1+1”的探索

2011-10-20杨润贤张宏彬

职教论坛 2011年26期
关键词:技能型导师制导师

□杨润贤 王 斌 张宏彬

关于高职“专业导师制1+1+1”的探索

□杨润贤 王 斌 张宏彬

结合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高职院校实行基于跨年级专业学习梯队的“专业导师制1+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学生梯队组成、专业导师构成及功能、实施阶段和实践任务,分析了这种模式在提高学生专业认识、技能培养,融合专业导师与学生、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试点专业的实践与探索,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

专业导师制;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为高校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严重冲击着传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自身特点,在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上直接复制了本科院校和兄弟院校,导致“重学术,轻技术,重知而轻行,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弊端,形成了理论知识难、枯燥、广、深,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目标不明确;就业方向模糊、定位不准确;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适应岗位工作能力差,发展潜力低;学生就业方向不对口,工作情绪低,积极性不高,企业回访评价差,校企合作意向降低,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力,降低学校的就业率、招生率和报到率,最终落脚到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建设和前进的脚步。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个体差异在不断扩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加专业化,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学生日常管理是以班主任和辅导员为生活导师。以“班级”为单位,管理内容侧重于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生活,缺少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培养等。

如何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积极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实现其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培养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目前我们高职院校探索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近年来,新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许多高职院校开始了探索和实践,其核心思想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1]。在原有以生活导师的“班级管理”上,增加专业导师的专业引导,两者结合可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指导和帮助[2],新型“导师制”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交叉复核,建立了“厚基础、宽口径、模块化”[3]的课程体系和自主型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建设,实行跨年级专业学习梯队的“专业导师制1+1+1”,整合课堂内外培养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和交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型、技能型学习能力;引入竞争机制,完善管理体制,为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朝气蓬勃、张弛有度的发展空间。

通过“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1+1+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不仅构建了以宽基础、交叉性、技能型、个性化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企业的技术骨干,而且对全校的高职教育在课程体系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和实行专兼职双重专业导师制等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1+1+1”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建立以专业技能为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跨年级专业学习梯队,以三个“1”为主要特征,以“十个一”为实践任务,在生活导师的基础上,以高校专职专业导师和企业兼职专业导师的专兼职双重专业导师制的基础上,构建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1+1+1’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一)专业学习梯队

根据专业导师的教学、科研方向,由一、二、三年级的学生组成学习团队,为学生提供一个和专业导师以及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专业导师引导学生完成学业发展计划。

(二)1+1+1 三个“1”

高职院校学制三年,学生需要经历从中学生向大学生、从大学生向准社会事务工作者的转变,两个角色转换期和一个处在两次角色转换当中的“学业精进期”,整个过程构成“1+1+1”模型。三个“1”紧密相连,有其明显的内在传承性和逻辑自洽性。“1+1+1专业导师制”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专业导师

高职院校聘任学科专业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教师担任专职专业导师,聘任来自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骨干为兼职专业导师,为每位高职学生配备专、兼导师各1名,其中以专职专业导师指导为主,兼职专业导师指导为辅。从高职学生入校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方面指导与训练,每位学生通过参与导师承担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项目、实训指导项目,以及参加每学期由专业导师制定的专业训练项目等实践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图1 专业导师制的“1+1+1”模型

(四)跨年级专业学习梯队“专业导师制1+1+1”

利用院校专职专业导师和企业兼职专业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技术能力让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学习团队,以教学、科研、生产项目、任务为纽带,在专业导师的导学、导能和导业[4]下,经过三个“1”阶段,通过实施“十个一”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学业任务、职业素质培养、动手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和就业方向定位、就业岗位选择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第一个“1”,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专业导师的“导学”(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功能。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和学校资源状况,专业导师提出合理的选课方案,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学习方向;为学生营造互动互学的学习环境,易于发现和拓展学生潜能;传授知识,传说治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引导学生“制定‘一套学业发展计划’”。

第二个“1”,学生在校的第二学年,专业导师的“导业”(指导学生学业方面准备)功能。专业导师帮助学生确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使其热爱自己的专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全面掌握现代职业的基本要求,明确职业在人生中的地位以及职业与专业、就业的关系。促使学生强化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指导学生做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一个产品或企业(行业)’、撰写‘一篇调研报告(小型专业论文)’、设计(策划)‘一个专业实践项目’”。

第三个“1”,学生在校的第三学年:专业导师的“导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功能。专业导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就业准备的过程中,制定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能力,获取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并撰写毕业论文,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制作‘一件专业应用作品(方案)’、获取‘一份职业资格证书’、参加‘一项专业技能竞赛’、参与‘一项科研项目实施’、参加‘一次校外顶岗实习活动’、以项目为依托完成‘一篇毕业设计’”。

“专业导师制1+1+1”工作重点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主要任务和目标,集中做好“十个一”。通过完成“十个一”的实践任务,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技能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每组专兼职专业导师的跨年级学生组成的专业学习团队成员,相互进行心得体会和经验交流,形成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及调动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学习指导的一种教育互动机制。

三、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1+1+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通过新模式的构建,扬州工业职业学院深化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产品造型设计等三个专业的教学改革,通过双重专业导师的指导,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学生通过三年的时间,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完成相关技能实践任务,完成相关报告的汇总与写作。学生通过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毕业设计环节和顶岗实习环节,完成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与内化。

(一)跨年级专业学习梯队构建—专业导师选聘与聘任。选聘专业导师工作一般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后开始,两个月完成。由“专业导师管理工作小组”通过公告或网络形式,发布经过资格认定的每位专业导师的专业特长、指导的方向、指导活动计划,供学生选择专业导师,学生也可通过往届学生的评价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但是由于学生对专业指导教师的认识比较模糊,且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所以第一角色转换期仍采取单向配置专业导师为主的方法。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专业导师制配备的导师应当做到校内外相结合,既有校内的专业教师,又有企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专业指导教师。每位专职专业导师指导跨年级专业学习学生的总数小于15人,每班配置两名兼职专业导师。在学生进入“学业精进期”后,通过半年和教师的磨合、熟悉,根据自己制定的“学业发展计划”,可以本着双向选择的方式调整专业指导教师,但每位学生必须在入学后第一学期末完成专业导师的选择。专业导师一经正式确定,由专业导师管理工作小组聘任并发聘书,原则上每届任期三年,无特殊原因,学生在校期间不再更换专业指导教师。

(二)跨年级专业学习技能培养—专业导师的“三导”功能。专业导师通过与学生面谈或测试,掌握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和基础状况。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指导、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制定三年个人“学业发展规划”,确定学习进程,使学生构建出符合自身特点且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系。

结合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专业活动小组。结合学生“学习生涯规划”,分别下达“十个一”阶段性学习实践任务。每学期结合教学计划进度情况,专业指导教师必须给学生布置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任务,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和活动。

(三)跨年级专业学习技能培养—“专业导师制1+1+1”奖评。根据专业导师考核及奖惩办法,每学期对专业导师进行考核,将专业导师工作考核结果记入教师年度考核档案,作为专业导师年度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必要条件。同时,在总结的基础上,对取得成绩的教师、学生给予必要的表彰奖励。对于“专业导师制1+1+1”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推动“专业导师制1+1+1”的有效落实。

四、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1+1+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及效果

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十个一”的阶段性实践任务,对自己的“1+1+1”培养模式充满了自信,对三年后步入职业生涯的自己充满了憧憬。专业导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专业技能定位等都有了重新的认识。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导师制1+1+1”人才培养模式的试运行,使学生和专业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实践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硕果累累。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职业技能素质过硬,工作作风务实”而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专业导师以“教学严谨、科研、学术水平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专业导师制1+1+1”使学生和导师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成效显著。近年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专业竞赛,实施“专业导师制1+1+1”试点的08级学生及其专业导师在2008年和2009年参加全国、江苏省以及行业协会与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各类技能比赛中,发扬了刻苦训练、团结拼搏、勇于争先的精神,学生表现出基础知识扎实、思路开阔,善于将所学知识、所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诸于实践,以及所具有的良好团队精神,得到了评审专家的好评。如参加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在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该类产品的技术可行性、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设计成本等综合因素后,设计制作了科技参赛作品在竞赛中战胜了众多选手,获得了两个项目的一等奖和一个项目的二等奖;刚刚在武汉和上海结束的2010年“天华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电子组装和单片机全国总决赛中,参赛学生在全国众多本科、专科院校选手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两个项目二等奖,取得了可喜的佳绩。

(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赢得了社会好评。人才培养模式的试运行,“专业导师制1+1+1”试点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在企业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得了“知识面宽、严谨好学、坚忍不拔、积极进取、团队合作意识强”,“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实践能力强、敢于求新”的评价。

实行“专业导师制1+1+1”人才培养模式以来,试点专业学生表现突出,就业率大大提高,在参与专业导师科研项目研发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在企业中已经走上了较高层次技术岗位,他们的工作能力、待遇、发展前景远远走在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的前列。

五、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1+1+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点

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理念创新。确立以服务本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支柱产业为重点,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将因材施教与强化培养相结合,将企业需求、岗位需求、技术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室建设、教改课题、科研方向相结合,对应用型技能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进行不间断的探索和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确立了跨年级专业学习梯队,在生活导师的基础上,聘任学科专业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教师担任专职专业导师,聘任来自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骨干为兼职专业导师,组建和谐的学习、科研团队,形成以双重专业导师为引导的互帮互助,经验互取、交流、进步的帮教小团队,构建前期强化基础、理念更新、认识提高,后期专业导师引导、高年级成员带领、自主学习,以宽基础、应用型、技能型、个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程远东.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实行“三位一体”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85-87.

[2]刘锐.高校实施班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6(7):65-66.

[3]张瑜.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3):28-29.

[4]丁丽梅,李玉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推行专业导师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25-27.

杨润贤(1979-),女,陕西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基金项目“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1+1+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编号:苏教高〔2010〕17号)成果之一。

G715

A

1001-7518(2011)26-0062-03

责任编辑 谢荣国

猜你喜欢

技能型导师制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