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国安谈北京医药科技成果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引领首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1-10-17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23期
关键词:医药产业生物医药医药

□本刊记者

冯国安出席北京医药第二届科技创新大会

我国首个获批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尼妥珠单抗注射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止血药物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苏灵研发成功、国际首个无载体药物洗脱药物支架实现产业化……近年来,北京市的医药科技成果斐然,科技创新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北京医药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谋发展,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有效地带动了北京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日前,在北京医药第二届科技创新大会上,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北京药学会理事长、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冯国安对北京市医药产业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精彩阐述。

北京医药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两年来,在北京市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全行业的努力,北京医药行业科技创新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自国家启动“重大新药创新专项”以来,北京市共承担275项,获得18.1亿资助,占专项资金总额的32.5%,已成为对接国家专项的重要力量。

据权威部门统计,2009年、2010年,北京医药工业总产值、主营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同比增长16.3%,位列全国第10位;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2%,位列全国第6位;销售利润为1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在全国医药发达省市中居领先地位。北京医药商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商品销售收入净额位列全国第三,利润稳居全国第一,显示出强大的赢利能力。

冯国安对北京医药科技所取得的成果作出了具体的描述,他说,北京医药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谋发展,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有效地带动了北京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如百泰药业研发了我国首个获批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尼妥珠单抗注射液,康辰药业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止血药物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苏灵,以岭药业治疗心律失常的现代中药参松养心胶囊等高科技产品,均已在北京市投产和国内上市。乐普医疗的国际首个无载体药物洗脱药物支架产业化,为心血管支架研发最前沿产品。万东医疗的0.5T核磁共振成像医疗诊断系统通过FDA认证,成为国内通过国际认证的永磁机型场强最高的系统等。

此外,北京医药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引进了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如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疫苗(HDCV),在中药和抗抑郁领域双重突破的现代中药巴戟天寡糖胶囊,世界唯一能够在液体环境下实施脑外科手术的手术用IMF电磁刀等20多个项目落地北京,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储备了一批未来的重磅产品。

优势企业群正在快速成长

冯国安在会上谈到,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政府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总体部署,北京市已形成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医药产业基地和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新型研发和制造中心的互动发展格局。在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下,政府重点培育的一批优势企业群正在快速成长。如在产品创新上走在前列的双鹭药业,已成功在发达国家兼并药企,迈出了拓展新领域、开拓国外市场的步伐;在疫苗研发生产领域取得多项第一的科兴,已成为全球首家研制生产H1N1流感疫苗的企业和国内疫苗研发生产重点企业;通过创新使用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掌握了中药指标“全成分”工艺的康仁堂,变中药饮片为中药颗粒,实现了对传统中药饮片使用方法的历史变革;在首仿药上创出佳绩的万生药业,在产产品70%为首仿药物,现已向着“国内一流企业”的发展目标进发。这些创新型企业的崛起,已成长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重点培育规模企业群,北京市政府先后实施了中关村十百千工程和G20工程。十百千工程,即培育收入规模达10亿元、百亿元、千亿元级的创新型企业,全市有14家企业被列入重点培育计划。其中,拜耳、双鹤、悦康被列入百亿级目标企业。此外,全市有33家企业分两批入选G20企业,6户入围G20潜力企业。这些被市政府重点培育的企业,已初显快速成长态势,它们的快速崛起,必将发挥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全市医药产业的发展。

全国40%的生物医药成果诞生在北京

据冯国安介绍,北京医药虽受地域局限、人力成本过高等不利因素制约,产业规模在全国缺少竞争优势,但首都生物医药产业在科技创新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市作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源策源地,在人才、技术、环境和组织机构等环节,集中了全国最丰富的创新资源。北京市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和每年申请专利数均位居全国第一。“十一五”期间,国家44%的重大新药创制平台落户北京,每年40%的生物医药成果诞生在北京。“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又有43项落户北京,经费总额高达3亿元,是全国总费用的50%。

此外,北京市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大批跨国公司总部聚集北京,拜耳、诺华早在80年代初就已在京建厂发展。近年来,又有诺和诺德、默克雪兰、健赞等多家全球著名生物医药巨头,纷纷在京建立研发中心,极大地拓展了北京医药的国际视野,这无疑会给北京医药产业研发和生产带来重大、深远影响,也必将带动北京生物医药研发整体水平的提升。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老总作为企业的科技带头人,可以始终把握国际生物医药发展动向,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确立适于本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路,引领企业的科技创新。加强国内外企业的交流合作,是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的重要渠道。

充分利用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分析目前北京医药产业的政策环境时,冯国安说,在全国利好政策的大环境下,北京市为落实“十二五”规划,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如推动京产药品进入医保目录,提高定价环节的行政效率,在招标采购中推行质量优先,建立北京市流通药品的在评价机制等多项政策,在全国各省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充分体现了北京市政府主管部门为北京医药产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环境。

北京市拥有科技、人才和市场等综合资源优势,尤其在政策环境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要发挥这一政策优势,就需要认真学习政策,研究政策,善于在政策当中,抓住最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关键点,用好、用足政策。由于每个企业的规模、实力和科技水平不同,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同,对政策的关注点也必然不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深刻剖析阻碍本企业发展难点的基础之上,从政策之中抓住企业发展机遇,确定好科技创新路径,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引领企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科技兴企之路任重道远

冯国安认为,近年来,虽然北京医药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北京医药产业规模较小,竞争能力不够强,旗舰型企业欠缺;从科技创新看,自主创新能力弱,科研投入明显不足,企业尚未成为创新主体,特别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一项调查表明,北京科研成果在北京转化率不足30%,产业化率不足5%。这说明北京医药在科技兴业、科技兴企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随着国家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出台,以及新版GMP认证,企业面临企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企业唯有从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到体制机制全方位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冯国安提出,北京市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建设。达成这一目标,要把企业发展的立足点放在科技兴企上。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关键,科技创新是根本。要加大科技投入,既要肯于在研发上投入,包括在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产业化等环节上的投入,还要肯于在技术保障环节的硬件上投入。当然,这一切都是在科学决策前提下,力求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的投入。此外,还要建立强大的科研队伍,这要求企业不但要吸引和凝聚高端研发人,还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借助外脑,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要加强企业与医疗的合作,善于从医疗临床实践以及从临床疾病谱的变化之中,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选准选对研发品种。并在反复实践不断完善之中,逐步建立起科技创新体制。

药品企业的先进生产线

猜你喜欢

医药产业生物医药医药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浩欧博生物医药销售有限公司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浅谈羌医药产业发展思考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神威清开灵注射液荣获“中国医药产业科技成果巡礼”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