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客家为何“隐而不显”

2011-10-10泰然

中国报道 2011年2期
关键词:客家话客家人族群

泰然

台湾客家为何“隐而不显”

泰然

客家运动不仅推动了客家文化的重建和重拾了族群自我认同的信心,也从经济上、文化上和政治上提高了客家族群的社会地位,甚至有人提出“要把台湾建设为世界客家文化中心”。

素有“中华文化小熔炉”之称的台湾不仅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共同繁荣的各种地方文化。

台湾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台湾的客家人大多数是在清朝时从粤、闽两省移居台湾的,移居时间略晚于闽南人。经过400多年的发展,客家人成为当今台湾地区的一个重要族群。根据台湾当局客家事务主管部门2009年底的调查资料,明确认为自己是客家人的约311万人,加上有客家血缘的人口,台湾地区的泛客家族群总数为587万人,约占台湾总人口的25.6%,即台湾每4个人即有1个是客家人。

在台湾现有的原住民、客家人、闽南人和外省人四大族群中,客家人在人口总量上一直维持着第二大族群的地位。据调查,台湾客家人最多的县市是北部的新竹县、苗栗县和桃园县。而位于高雄、屏东的所谓“六堆地区”是除以上三地之外的客家第二大聚居地。其他县市诸如彰化、台中、台东、台北、南投、嘉义、云林等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隐而不显”的第二大族群

清朝时期的台湾社会可谓“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乱”。移民之间因争地、争水而引起的族群间的纷争械斗常常发生,清朝统治者则利用各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来分化和控制台民, 以达到“以台制台”的目的。闽客争地械斗的结果是闽南人占据了平原地区,客家人则占据了台湾中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这些较为靠山的地区,以及南部高雄、屏东的部分农村。

与占据人数优势的闽南人相比,客家人面临的生存环境更为严酷,因而客家人也更为团结。在早期的拓荒过程中,客家人为了抵抗外来的侵扰,亲族乡党群聚而居,他们在村庄四周筑渠植竹作为防御之用,同时把青壮年子弟组织起来,平时种地经营,遇到外来袭击时就联合起来自卫,相邻的同族群村落之间也相互支持。

客家人本就是一个有着强烈认同意识的族群, 而台湾的客家人由于其独特的历史经验,这种族群认同意识更加强烈,远远超过大陆的客家人,这与客家人早年在台湾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闽南人的压力、排挤,与平埔族、高山族的冲突以及朱一贵事件、林爽文事件,所有这些外在因素都促成了客家人集体意识的凝聚与构建。由保乡卫土形成的“义民精神”和“义民爷”信仰就是台湾客家人族群意识的发轫。

这种强烈的族群意识表现在他们的日常言谈和历史思考中。平素客家人喜欢谈论先人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和当代客家精英的辉煌成就,他们以中原文化的传承者自居,重视子女的传统教育,恪守着“宁卖祖宗田, 不忘祖宗言”的古训。客家人把从大陆原乡带来的祖先信仰带到台湾,形成了宗祠、家庙、公厅等独特的建筑类型。长期以来,客家人在台湾一直是一个“隐而不显”的族群,浓厚的族群集体意识即是其中“显”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客家人在公共场合很少使用自己的母语,也较少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运动,即使参与,也尽量不凸现其客家人的身份。

有一种观点认为,客家族群的这一“隐”性特质与它的人数有关:客家作为台湾的第二大族群,势力却与第一大族群的闽南人有较大的差距,因而无法透过人口的优势去主导社会事务;但又不致形成少数民族,这种多不多、少不少的尴尬使得客家一直止于“存在而已”的状态。还有人认为,1895年爆发的反割台战争中, 台湾客家“义民”的激烈反抗遭到了日军的疯狂报复, 为了不使家族受到牵连,不少客家人被迫隐身于其他族群中间而淡化自己的客家身份。

客家运动“不忘祖宗言”

左起·台湾一家餐厅制作的“客家花布便当”吸引了很多游客

·2008年10月在台北举行的客家嘉年华上,“挑担奉饭”游行是为了纪念客家“义民”的一项特别节目

·2010年12月,台湾某处展示客家花布制品

国民党政府曾在台湾推行一元化语言文化政策,推广使用官方语言“国语”,排斥和压抑其他族群方言。到上世纪80年代末,李登辉在台湾推行“本土化”政策,闽南语被尊为“台语”的代表,在各种政治场合都刻意用闽南语发言,以弱化和冲淡“国语”在台湾的地位,同时也使得其他族群语言更加弱势和边缘化。另一方面,随着台湾客家族群不断地与身边其他族群融合,客家语言面临逐渐流失的危险。

台湾著名作家钟肇政曾描述说:“在自己的乡镇内,说母语的越来越少,祖孙之间无法交谈的情形司空见惯。一般年轻人甚且以只能说客语的上一代为鄙,而以国语为傲。‘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的客家传统庭训被弃之如敝屣! ”1988年以前,任何有声的传播媒体,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电影里,都听不到客家话,即使以客家为题材的,里面的演员也都不是说客家话。这种情况下,一股反对“福佬人的沙文主义”,希望保存“客家人认同”和客家文化的思潮从客家文化人中兴起。

1988年12月,台湾客家人发起了“还我母语”运动。一大批“客家运动”的倡导者,以抢救客家文化为己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宣扬客家文化,如兴办客家电台、电视台、客家文化杂志、报纸;举办各种讲座、演唱会、文体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宣导客家精神;兴建客家文化中心、民族馆,展示客家文化;成立客家文化教育基金会,组织学者收集、出版有关客家乡土文化的书籍、歌谣、画册。据统计,仅台北市就有客家歌谣班30多个,全台湾约有400多个这样的客家歌谣班。

客家运动兴起后,越来越多的客家人对于保存客家文化有了“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客家团体开始广泛建立并往下扎根基层,成为巩固客家文化的“桩脚”。客家话开始出现在各个公共领域;客家研究机构、社团组织越来越多;客家流行音乐也开始迈入主流乐坛。

客家运动的持续发展使台湾当局不得不在“行政院”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客家委员会,客家委员会为客家人争取了不少权益,如成立了3所客家学院,开播了客家电视台,开通了客家广播联播网,还出台了用20年“复兴客家话的计划”。客家运动不仅推动了客家文化的重建和重拾了族群自我认同的信心,也从经济上、文化上和政治上提高了客家族群的社会地位,甚至有人提出“要把台湾建设为世界客家文化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需要创新。如何提升各种客家文化活动的水准与品质,加强客家文化的内聚力,是继续扩大客家文化的影响力需要思考的命题。有人就尖锐地指出,闽南语歌曲不论是民谣还是流行歌曲,每年都会推陈出新,而且能扣紧时代脉搏,反映时下人们的心声,然而“客家歌却几百年来都在‘九腔十八调’中打转, 少有创新”。这或许与客家人本身具有的“保守性”有关,在台湾,一般人提到客家人,都会想到一个“保守”、“勤勉”、“节俭”的形象。但是,客家文化不能停留在过去老一套的内容与形式,必须把现实的生活、时代的精神注入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创造出更富时代气息和更具原生力的现代客家文化。

客家选票举足轻重

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客家人开始摆脱“弱势族群”的地位,在台湾逐渐成为一支有很大影响力的社会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众多客家精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009年由曾宝仪出演的单元剧《十里桂花香》在客家电视台播出,收视率较原时段翻升了两三倍

作为台湾第二大族群,加上客家人重亲情、感情,讲团结,随着台湾选举政治的发展,客家选民在政治上已经成为一支关键性的力量。在全台性的选举中,客家选票举足轻重,没有一个候选人敢忽视,都想方设法与客家人拉近感情,甚至在选举期间提及自己有客家血统,或是在选举过程讲客家话。

比如,宋楚瑜曾大摆酒席宴请客家乡亲,陈水扁则干脆宣布自己是客家人。为了加强与客家人的感情沟通,马英九到苗栗客家马家庄寻根,十多年来,每年大年初二都前往苗栗县通宵镇马家庄与当地的客家乡亲一起祭祖,出席客家活动,马英九也一定全程用客家话致辞。在2000 年台湾大选期间,民进党也不得不发布“客家政策白皮书”,并提出如成立义民大学,在“行政院”设立“客家文化局”,开设客语频道,制定“语言平等法”,每年举办大型的客家文化节等诸多主张。

由于客家人族群意识特别强烈,而且居住集中,在区域性选举中,尤其是在客家人口占多数的县市,客家人的认同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桃园县有众多客家大族,新屋九斗罗氏约有5000人,新屋范姜氏约有4000人,新屋东明姜氏约3000人,杨梅高山顶郑氏约3000人,平镇王氏、宋氏、杨梅黄氏、龙潭黄氏、观音廖氏、谢氏、徐氏等都是远超过千人以上的大族,这些宗族对民主选举之影响力非常大。这种现象在新竹、苗栗、花莲、屏东等地也非常明显。

对台湾客家族群最有影响力的客家政治明星是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2010年底的“五都”市长选举期间,台北市有40万客家选票,在选情紧绷的情况下,吴伯雄振臂一呼,原本抱持观望态度的很多客家选票就回流支持了郝龙斌。

朱立伦在竞选新北市市长时,不仅得到了客家大佬吴伯雄的大力支持,而且他自己也极力与客家乡亲搏感情。新北市有70多万客家人,朱立伦在与客家乡亲座谈时不仅说一口流利的客家话,而且表示自己未来若当选新北市长,也一定会振兴客家文化。鉴于台湾的社会结构与台湾政治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客家族群在台湾社会中的地位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客家语言>>

台湾的客家人来自大陆广东、福建等地,由于来源不同,各自使用不同腔调的客家话。目前在台湾使用的客家语腔调,大致可分为四县腔、海陆腔、大埔腔、诏安腔等四种主要腔调,另外还有饶平腔、永定腔、丰顺腔在部分地区使用。所谓四县腔主要源于广东蕉岭、梅县一带;海陆腔的原乡在广东的汕尾海陆丰地区;诏安腔是福建省籍的客家族群使用的方言。通过这些不同腔调的客家方言,可以判断出台湾客家人在大陆的祖籍地。

客家饮食>>

客家饮食讲求原味,重食物间搭配,对食性了解深入透彻,凡温、凉、热、寒都予相辅相成搭配。强调平时俭约,至年节则较丰盛,又平民与富人之间饮食亦有阶级性。平时三餐早晚吃粥,中午吃干饭,番薯、芋头是主要杂粮,家常菜多吃咸菜干、萝卜干、时令青菜、豆腐、豆豉等。重视过春节,腊月开始办年货,下旬蒸年糕、打米粑、磨豆腐、杀鸡、宰鸭、做腊味,几乎每个地区都热闹非凡。

客家服饰>>

在台湾客家文化中,传统的服饰文化的变化是最大的。早期的客家人有属于自己的服饰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人的衣着已经与其他族群没有差别。只有在一些重要的客家活动场合或在客家歌舞表演中还可以看到传统的客家蓝衫。在挽救客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台湾地区的客家人开始从客家传统服饰中寻找灵感。南台湾的客家人从蓝染与蓝衫出发,举办了相当有创意的蓝衫服装秀,积极发展生活蓝衫。北台湾客庄,则从“客家花布”出发,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生活用品上。

猜你喜欢

客家话客家人族群
广西客家话持续体标记的主要类型及历史演变
客家人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有趣的客家话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行酒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