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价值体系的历史变迁以及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构建

2011-09-17段雅堃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价值

段雅堃

[摘要]我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可是自从20世纪初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解体以来,我国的价值体系就一直没有建立起来,经济的发展为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本文从中国价值体系的历史变迁入手来探讨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价值;价值观;价值体系

一、相关理论的逻辑梳理

最早马克思从经济学领域里来探讨价值,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他揭示了“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1]他还指出,使用价值就是“表示物的对人有用的属性”。[2]虽然是从经济学领域里来探讨价值,但是它对于哲学范畴里价值概念的提出有着重要的意义,价值逐渐从经济学领域向哲学领域演变。马克思关于价值的讨论启发了我们以人为主体来探讨价值,而哲学范畴的价值就是物对于人的意义或者也可以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而价值观就是人们对物对于人的意义的认识或者也可以说是人们在头脑中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所形成的观念。而价值体系则是由人们自己的这种认识或者观念所形成的理想体系和观念系统。当这种价值观或价值体系仅仅存在于个人的意识当中时,便形成了个体的价值观或者价值体系,而当它们存在于整个社会当中時,便形成了社会的价值观或者价值体系。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3]价值体系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属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而陈旧的价值体系则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可是自从原有的价值体系被摧毁以来,中国的价值体系就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正因为如此,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人们依然经常会感到困惑,迷茫和虚无,因此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年轻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

二、中国价值体系的历史变迁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历史还仅仅是自己的历史,在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人口状态、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下,也形成了中国社会独特的价值体系。1840年之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中国历史也被迫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同时西方的价值观念也逐渐传入中国,原有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就逐渐解体了,一直到20世纪初,清朝灭亡,这种价值体系就彻底被打破了。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救亡图存的心酸血泪史,这个时期国家兴衰决定着个人存亡,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拯救整个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为了国家利益,需要牺牲个人的利益,而国家利益也代表着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因而这个时期提倡为了群体利益作出个人利益的牺牲,“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价值观基本上是一种‘克己利群”,[5]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形势所决定的。而处于这个阶段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摧毁了陈旧的价值体系,却没能建立起新的价值体系。 “五四以后,科学乐观主义洋溢于中国思想界,科学派人士相信,科学的进步将永无止境,没有什么奥秘不能被人的理性所洞察;科学的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掌握了科学方法,就不但能够征服宇宙,无限地扩大人类的幸福,而且可以改造社会和人类自身”。[6]“几乎所有重要的启蒙思想家都力主个性解放的理想”。[7]并且“功利主义有较大的发展”。[8]

解放以后,新中国刚刚成立,战争的原因导致我国经济十分落后,远远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而当时国际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也并不友善,可以说中华民族这时的处境还是十分艰难的,因而“克己利群这种价值观在新中国前几十年都是存在的”,[9]这种价值观可以说是实现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可是在这一阶段的理论与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1958年到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忽视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又把原有的价值观念破坏了,我们很多被继承下来的好的价值观念都被搞乱掉了,它过分抑制了个体的发展,只讲集体利益,不讲个人利益,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完全对立起来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的观念,提出了“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先富带后富。当前我们的经济在高速发展,而这30年来,中国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从自然界获取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提供了帮助,可是由于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以及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我们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干旱、土地荒漠化、污染等。人们一度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人定胜天,可是最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灾害,越来越让人们看到不能把人类作为自然的对立面和主宰者,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1984年中共12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14大召开,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使得我国社会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大大提高,创新能力也逐渐增强,大大促进了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个人的完善和进步。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90年代,随着大批知识分子下海经商,经济利益就逐渐取代精神荣誉成为了人们思想所关注的焦点,由此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渐渐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出现了很多道德失范现象。而这些腐朽的价值观念势必会阻碍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因而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来作为人们行为的衡量标准以及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当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三、对当代中国价值体系构建的思考

纵观中国价值体系的历史变迁,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我们必须回答三个问题。“即如何理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如何处理人对于自身、理性与情感欲望等非理性、灵与肉等关系”。[10]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曾经认为自然是神秘莫测的,是令人敬畏的,也曾经认为人类主宰着自然世界,人定胜天,其实这两种观点不过是陷入同一理论的两个极端而已。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着意识,但同时又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理论。即“人类既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本质力量去占有自然物质,同时又要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共生共荣的有机联系,人类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那样去不平等地利用和占有自然物质”。[11]

(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鼓励个体个性的发展,但是又引发了自由主义的倾向,如何正确地看待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十分重要。群体是由个人所构成的,而每一个个人又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群体的利益代表着每个个体的利益,而个体的利益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群体的利益,但是个体的利益不能完全等同于群体的利益,并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个人绝对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因而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群体利益,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群体的发展,群体还要为个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不违背群体利益的条件下积极地鼓励个人利益的发展。

(三)、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在传统文化领域里就是义与利的关系。人们对于“利”的欲望总是在动摇着人们心中的“义”,使得人的灵魂不得安宁,有人说“无欲则刚”,可是如果个体完全克制了对于“利”的欲望,那么个体又怎么可能会发展呢?事实上,个体对于“利”的合理追求是能够促进个体以及群体的发展的,问题是如何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而“在义利观上,毛泽东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思想,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功利主义”义利观。[12]这种义利观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准则,并且是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统一。“毛泽东的义利统一观把义利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既照顾到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充分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革命的积极性,又兼顾了革命和建设事业,使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13]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26.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6.

[4]孟子.孟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229.

[5][9]黄纪苏.中国到了重建自己文化形态的时候[J].绿叶,2008,(1):13-22.

[6][7][8][10]尹继佐,高瑞泉.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27,30,23.

[11]陶德麟,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0.

[12][13]钟伦荣.毛泽东的价值观:[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7,62.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价值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