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处处身先士卒的朱德

2011-09-17肖居孝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土城朱德敌人

肖居孝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朱德胸怀天下,气度恢宏,戎马一生,功勋卓著。他既是运筹帷幄、指挥雄师劲旅的军事统帅,又是植根群众、和士兵打成一片、处处身先士卒的普通战士。

出身贫寒的朱德,从青年时代起,就怀着从戎救国的志向,考入云南讲武堂,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开始了革命军事生涯。继后在滇军从排长一直升任至少将旅长,参加过辛亥革命昆明起义,讨袁护国之役和护法战争,战功显赫,威震川滇。1922年6月,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朱德离开月收入千元大洋的军界,出川寻求革命真理。在上海和北京寻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未果以后,他转而奔赴遥远的德国,在柏林结识周恩来和其他共产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即到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夏回国后,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军队中进行革命工作。1927年初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培训革命军事干部。

南昌起义后,朱德任第九军副军长、军长。按照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决定,起义部队于8月3日至7日分批撤出南昌,向南进发。朱德被任命为先遣司令,率领第九军教育团为先遣队,比其他大部队早两天踏上南下的征途。

会昌战役后,周恩来召集前委会议研究下一步的行动,决定以主力取潮汕,留一部分兵力于三河坝监视梅县之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河坝分兵: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第二十军和第十一军的二十四师等主力,直奔潮汕;朱德率领第十一军的第二十五师和第九军教育团共计四千余人留守三河坝,以防止敌人从梅县抄袭进军潮汕的主力部队的后路。

朱德领受任务后,率领部队连夜构筑工事,准备随时迎击敌人。刚布防完毕,由钱大钧率领的三个师约两万余兵力,就向三河坝扑来。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朱德發挥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指挥起义军先后三次击退了敌人的攻击,整整坚守了三天三夜,大量地杀伤了敌人,出色地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的任务。为了避免陷入众多敌军的包围,减少无谓的牺牲,朱德果断决策,率领部队撤出三河坝,日夜兼程赶往潮汕会合大部队。

10月6日,当朱德率领的部队到达茂芝时,遇到了一支从潮汕退下来的约二百多人的部队,一问方知主力部队在潮汕已经失败。这个消息无疑使大家不知所措,许多人流露出悲观的情绪,有人甚至提出要解散部队。因此,这支坚守三河坝的部队不仅身处强敌包围之中,势单力弱,而且孤立无援,随时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在这关键时刻,朱德挺身而出,毅然决定部队必须尽快离开这个险恶的处境。

10月7日,朱德在饶平县茂芝全德学校主持召开干部会议,介绍了起义部队在潮汕失利的情况后,他说: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的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的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在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1]会议最后决定,部队隐蔽北上,穿山西行,直奔湘南。

在朱德的带领下,部队沿闽粤边一路急行军,16日抵达福建省武平县。紧紧尾追的钱大钧部一个师第二天也尾随而至,朱德指挥部队击退敌人的进攻,但起义部队也受到很大损失,只得继续向西北转移,到达闽赣边界的石径岭时,遭到反动民团的阻击。

石径岭到处都是悬崖峭壁。一条盘旋而上的千余级石阶,连接一个隘口,隘口处有一登云亭。亭中有一副对联曰“石径有尘风自扫,青天无路云为梯”,可见其地势之险峻。

关乎起义军余部生死存亡的这一个隘口通道,却被反动民团占踞了。

危急时刻,朱德突然出现在队前,他一面镇定地指挥部队疏散隐蔽,一面亲自带领几个警卫人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攀爬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人侧后发起攻击,敌人惊恐万状,纷纷逃跑。当大家怀着胜利的喜悦,通过由朱德亲自杀开的这条血路时,只见他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手里握着驳壳枪,正指挥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通过隘口。

粟裕后来回忆说:“这次战斗,我亲眼看到朱德同志攀陡壁、登悬崖的英姿,内心里油然产生了对他无限钦佩和信赖之情。记得我第一次见到朱德同志,是在南昌起义开始发动的时候。8月1日晨二时前后,我所在的警卫队,奉总指挥部的命令,去策应朱德同志领导的军官教育团起义。我们跑步进入阵地后,按照上级部署向营地上空打了一排枪,短时间的沉寂后,很快听到教育团营地吹起了欢迎号声,接着,看到一队武装士兵,护送着一位身材魁伟、仪表威武、蓄着胡须、年约四十岁左右的军官走了出来。人们说,这就是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长朱德同志。他态度和蔼,满面笑容,频频向我们招着手快步走过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这次石径岭隘口的战斗,我才发觉,朱德同志不仅是一位宽宏大度、慈祥和蔼的长者,而且是一位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的勇将。”[2]

湘南暴动以后,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的一部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秋收起义部队会合以后,革命武装力量更加强大了,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以积极的战斗行动,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扩大了革命根据地,两次占领了永新县城,使永新、莲花大部地区建立起革命政权,革命声势大振。

湘赣边界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令国民党当局坐卧不安。1928年6月中旬,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奉蒋介石之命,重整旗鼓,以第九师师长杨池生为总指挥,率第九师三个团,加上杨如轩第二十七师的两个团,从吉安进攻永新,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进剿”。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毛泽东、朱德、陈毅、王尔琢等在宁冈古城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讨论制定迎敌方案。根据敌情的变化,决定朱德、陈毅、胡少海率红二十九团及三十一团一营,在新七溪岭阻击敌二十七团;王尔琢、何长工率红二十八团在老七溪岭阻击敌二十五、二十六团;袁文才、王佐率红三十二团及永新赤卫队在武功潭设伏,截断敌人退路;毛泽东率红三十一团三营在永新龙田、潞江一带监视湘敌动向;宁冈、永新地方武装和群众协同红军作战。

6 月23日凌晨,朱德等率部从新城出发,穿过“蛤蟆湖”栈道,抢占了新七溪岭的制高点——望月亭。进攻新七溪岭的敌人是号称“江西最狠的部队”杨池生的第九师第二十七团。战斗打响后,敌人凭借优势装备,集中七八挺机枪,抢占了地势险要的车风口,排着密集的行军队形,不顾伤亡,向望月亭猛冲。朱德指挥三十一团第一营和二十九团与敌人在望月亭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身为军长的朱德手提冲锋枪向敌人猛扫。一颗流弹打穿他的军帽,朱德却全然不顾,一边继续向敌人扫射,一边组织排枪击倒了一批批敌人,终于挡住了敌人的冲锋。与此同时,第二十八团在团长王尔琢率领下,攻下老七溪岭的制高点,乘胜直指龙源口,抄向进攻新七溪岭的敌人后路,第二十九团和第三十一团第一营也向敌人出击,在龙源口将敌二十七团包围。数千地方武装亦投入战斗。战至下午三四点钟,敌二十七团被歼。在永新城内坐镇指挥的杨池生,闻知二十七团惨状,连夜拔营而逃,退回吉安。

龙源口大捷是红四军成立以来进行的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是役,红军溃敌两个团,歼敌一个团,缴枪七八百支,胜利进占永新城,击破了赣敌的第四次“进剿”。龙源口大捷以后,边界进入全盛时期。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执行《渡江作战计划》,准备经习水从泸州至宜宾一线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成都的西南或西北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于是,红军分三路向赤水、土城地区开进,准备北渡长江。蒋介石察觉中央红军的行动方向后,立即命令战斗力较强的川军以重兵封锁长江,并进入赤水、习水、土城地区阻击红军。

1月24日,红一军团进占土城,继续向赤水县推进。当红军主力于25日到达川黔边的习水时,四川军阀刘湘的郭勋祺模范师已进至离红军只有一天路程的温水了。27日,中央军委到达土城。情报侦悉尾追红军之敌仅郭勋祺部一个旅。毛泽东当即建议,红一军团继续北进夺取赤水城,以红三军团和五军团占领土城以东2至4公里处两侧的有利地形,伏击歼灭川军郭勋祺旅。军委同意了毛泽东的建议,并发出了作战命令。

1月28日清晨5时,土城战斗打响了。当红三、五军团在土城以东的青杠坡阻击郭勋祺旅时,敌人已占领了青杠坡东西的一些制高点,红军处于仰攻的不利位置。青杠坡有个营棚顶,虽然没有四周的山高,但占据了营棚顶,就扼住了敌人进出土城的唯一通道。战斗打响后,时任总参谋长的刘伯承,指挥红五军团向敌人发起猛攻。红三军团也从营棚顶西南方的凤凰山向營棚顶发起攻击。但由于敌人防守严密,再加上地形不利,我军进展较慢。激战至中午,红军反复冲杀和肉搏,始终未能突破敌人火力网封锁的一个葫芦形隘口。而敌人的增援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地涌来。川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都比黔军强得多,这也是我们最初估计不足的。战局的发展对红军越来越不利。川军倚仗优势兵力,突破红五军团的阵地,一步步向土城镇压来。如果不能把它顶住,后面是赤水河,红军将被迫背水作战,后果难以想象。

在这个紧急时刻,朱德向毛泽东提出自己亲自到前线直接指挥作战。毛泽东鉴于局势的严重性和前线的危险性,迟迟没有答应。朱德急了,把帽子一脱,说:“得啰!老伙计,不要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足惜!敌人的枪是打不中朱德的!”毛泽东也深感战情太危急,只好点头同意。同时通知奔袭赤水县的红一军团急速返回增援,并命令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率干部团急赴前线参战。

干部团是由原红军大学、彭杨步校即第一步兵学校、公略步校即第二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合并组成的,长征路上受中革军委直接指挥,主要任务是护卫党中央和军委机关,为部队储备、培训和输送干部,不是军情万分紧急,是不会轻易动用这支部队的。

朱德赶到前线亲自指挥,命令精锐的干部团发起反冲锋。干部团如下山猛虎,以泰山压顶之势扑向敌人,终于稳住了阵脚。下午两点过后,红一军团二师急行军返回增援,立即投入战场与干部团协同作战,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巩固了阵地。一直在前沿观察的毛泽东,高兴地称赞:“陈赓能打仗,可以当军长!”

28日下午,青杠坡的战斗仍在激烈进行,在土城镇周恩来住处,中革军委召开了著名的“土城会议”。这是红军在长征的战斗中召开的唯一一次紧急会议。会议根据当时各路敌军奔集川南围堵红军的新情况,决定改变由赤水北上、从泸州至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迅速撤出土城战斗,渡赤水河西进;朱德、刘伯承仍留前线指挥,周恩来负责在第二天天亮前架好抢渡赤水河的浮桥,陈云负责安置伤员和处理军委纵队的笨重物资。

1月29日凌晨三时,朱德发出《关于我军西渡赤水河的命令》后,随即重返前线指挥作战。

29日拂晓,中央红军分三路由赤水县的元厚、土城地区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的古蔺、叙永地域,寻机从宜宾、泸州之间北渡长江。

由此开始,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率领下,进行了被称为毛泽东战争指挥中“神来之笔”的四渡赤水之战。

注释:

[1]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2]粟裕:《激流归大海》,载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06页。

猜你喜欢

土城朱德敌人
土城古镇
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潘闻丞的土城随笔
敌人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