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中式住宅设计的形式萃取方法探析

2011-08-30陈恒李志鹏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中式民居住宅

陈恒,李志鹏

(1.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101;2.山东建筑大学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101;3.中铁勘察设计咨询院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12)

近几年,在城市住宅建设方面,有些地方建设了一批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居住建筑,似乎在房地产界吹起了一阵“中国风”。例如:南京中国人家、西安群贤庄、苏州寒舍、北京观唐、杭州颐景山庄、深圳第五园等,这些具有强烈观感特征的现代中式住宅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国人由于长期文化归属感缺失带来的精神回归需求,在房地产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建筑业界,也不失为一种对本土居住文化发展的有益探索[1]。

“中国风”的典型代表是房地产商提出的“现代中式住宅”,又称为“新中式住宅”或者“新本土居住”。称之为“现代”、“新”,是由于传统的建筑形式和功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称之为“中式”与“本土”,是因为其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居住理念。现代中式住宅是根植于中国土壤,思想上继承传统居住建筑理念的特色,在形态上模仿某些传统设计元素,在使用功能上服务于现代化生活需要的一种住宅形式。

1 现代中式住宅的设计模式

综观目前现代中式住宅市场,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设计理念模式。

一是样式复制模式。该设计模式对传统中式建筑的色彩、尺度、构造、材料等方面进行直接模仿或照搬,借以体现中式风格。这种处理手法较为简单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但是,这种直接拿来主义的设计手法仍有待完善和提高。首先,形态上简单的嫁接很容易造成局部零星符号的拼贴,而忽略了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而且,空间布局上单纯的模仿则容易跟现代生活方式脱节,而影响居住者使用的舒适性。如南京中国人家、北京宣颐家园等。

二是建造中合模式。该类型外表既具有传统中式住宅的特色,又不失现代建筑的气质。远看似传统中式住宅,近观是现代的材料与做法。如北京的观唐,采用大红色的钢构件,远观与中国传统的大红色柱子有异曲同工之处,近看是现代的钢材料。这一模式的空间布局设计在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更注重吸收西式住宅的现代生活流线,中西结合,相得益彰。这比简单的模仿更适合今后的住宅发展需求,更符合消费者的使用需求,也更贴近市场。但是,归根结底,仍旧摆脱不了传统建筑形式与符号的束缚[2]。

三是形式萃取模式。这类建筑不一定具有具像的中式传统建筑符号,但继承了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传统中式住宅的形式进行萃取,用现代建筑的处理手法加以表达。这是一种骨子里的继承,也是今后中式住宅发展的理想方向。如何将传统理念在现代建筑中不露痕迹的体现?如何在完全现代的建筑风格中依然保留传统本色?如何使建筑散发出民族文化和现代国际风格的双重气息?归根结底,现代中式住宅真正的出路还应在于创新,只有寻求到中式住宅和现代生活方式、本土文化传统的完美契合点,然后利用现代技术加以实现,才是今后中式住宅的发展方向。在继承与创新的实践中,结合的比较到位的有北方的北京·东韵和南方的深圳万科·第五园。

因此,通过分析这三种设计模式,笔者认为:“形式萃取模式”是具有发展前景的一种设计模式。在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把握上,将现代中式住宅对传统民居的扬弃式继承做如下总结分析。

2 空间萃取之空间领域的多层次模拟

2.1 群体空间组织形式之村落与街坊

中国传统民居多以自然村落为整体布局模式,或依山或傍水,而这一布局的肌理就是——“街坊”。街坊是传统居住生活中重要的交往场所,北京的胡同就是典型的代表:人们茶余饭后在胡同里一起聊天、散步、串门,孩子们在胡同里玩耍嬉闹,使邻里之间形成了一种街坊式的生活文化。而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却往往缺少这种交往的生活情趣。因此,在群体空间组织上,对街坊的继承即是对这种传统生活文化的再现,只是对其尺度与功能布局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使其更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比如:在规划布局上,东韵的设计者为了节约用地,将前后排建筑共用一条道路,构成街坊式布局;而第五园这样一个“大村”,则是由四个“小村”构成,整个社区是由不同形式的住宅所组成的一个大的“村落”。连排住宅形成了二个方向略有不同的主要村落,情景洋房和多层住宅分别形成了二个不同的小村落[3](图 1)。

图1 第五图村落分区示意图

2.2 单体空间组织形式之院落

院落是传统居住建筑中极具价值的部分,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灵魂所在。中国传统住宅与西方住宅在空间格局上相比,西方以起居室为核心来布置功能;而中国则以院子为核心来组织空间,所有房间朝着院子开门,生活围绕着院子展开。

院落以及院落组合构成了传统村落的基本单元。由村落到院落,空间层次由强调共享性过渡到强调私密性和领域感;从为邻里间提供充分交流的场所过渡到营造专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这一小天地——“院落”体现着中国传统住宅的内向型空间,表达了中国人人性上较为内敛含蓄的品格特征,传达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家庭至上的观念。院落所追求的是一个完全属于家庭的不被打扰的空间。在设计上把握住“院落”,就把握住了传统民居最为重要的因素,这一点,在几乎所有的现代中式住宅中都有所体现。

图2 传统徽派宅院与第五园改良版内庭院对比

以第五园为例,连排的私家院落分为:内院、前院、后院和内天井。内院和内天井属于私密空间;后院属于相对私密空间;前院与街道空间相联系,较为开放。在单元式住宅设计中,以基本形态与中式传统民居相接近的连排住宅为重点,以多种组合的院落布置,对住宅形态进行充分演绎(图2)。对于面积较大的户型,采用独立中间内院,运用并联的方式相互连接;而对于较小的户型则采用独立的前院,四户或六户相结合,再形成半公共前庭的方式,整合受限的空间资源,对院落空间进行充分的表达。

3 造型萃取之功能与意向的兼容化表达

形式萃取模式的现代中式住宅并没有对传统建筑符号直接采用拿来主义,而是采取了萃取的手法。所谓“萃取”是指对参照原型进行高度的简化、抽象和再加工,抓住“神”之所在,并保持原型的整体突出特征,形成“隐性符号”。如同毕加索的“公牛图”经过11次的简化、提炼,最终完成萃取,创造了盖世的艺术作品。在现代中式住宅造型设计过程中“萃取”则指将地域传统与建筑的典型形象,以抽象和象征的手法进行变异使其具有原形的“隐性表征性”。这种做法既可以在新功能、新技术、新载体的情况下,摆脱与此相悖的旧载体旧形式的羁绊,解放创作思想,又可以在意识层面取得与民族、地域传统精神的关联。深圳万科·第五园较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对传统建筑形式加以抽象和提炼,形成与传统中式建筑形态近似而内在神似的良好效果,循旧化新,似而不同,引发人们的丰富想象。

3.1 功能性隐性符号之墙与窗

几千年来,中式民居延续了以墙为核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五园在整体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墙”。长短相异、高低不同、虚实有别的“墙”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式民居“外简内繁、外实内虚”的特点。然而,如何利用“墙”对内的私密保障作用和对外的场景意向作用,又避免高实外墙过于压抑的弊端呢?第五园的墙在保持传统徽派民居山墙形式的基础上,对其特点进行抽象概括,对于性能予以大幅度的提高。在材料上,山墙的压檐是用简洁现代的黑色金属钢板来建造(图3)。在形式上,为了解决与功能之间的矛盾,大面积地采用了双层墙面——外层墙采用具有小洞、窄缝、玻璃砖的设计,与传统的“高墙小窗”相一致;里层则按照正常墙面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这样做既可以追求墙的实体效果,又可以满足开窗、通风、遮阳的要求,而且里、外墙之间形成私密空间与室外公共空间的过渡,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空间层次。

图3 传统徽派马头墙与第五园改良版马头墙对比

3.2 装饰性隐性符号的意向塑造

有些隐性符号在现代中式住宅的造型处理上不具有实际功能,只是为了营造一种与传统民居神似的意向。这些隐性符号当初在传统民居里是具有实际功用的,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在现代中式住宅中失去了以往的功能,而是作为建筑造型的装饰运用。例如:传统徽派民居的风火墙,原本起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隔断火源的作用。如今,这一作用已经大大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第五园中白色墙顶和黑色金属钢板的运用,让人联想起传统徽派民居里的马头墙。另外,东韵的设计者对山墙顶部的处理,采用了装饰漏窗或是屋脊的一小部分延伸,这使人回忆起传统民居中的悬鱼(图4)。

4 色彩萃取之适应性重构与环境因借

图4 北京东韵住宅设计外观效果

中国传统民居在外观色彩上一直比较素雅,没有过多色彩缤纷的颜色。“黑、白、灰”三种无色系列长期在传统民居的外观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北方多以灰色为主;南方主要以黑白为主。由于传统民居基本是以单层居多,而现代中式住宅为了满足现代居住使用要求,以及住宅容积率的要求,多做2~3层乃至5~6层。因此,如果仍采用单一的色彩就会感觉有些单调和呆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4.1 与传统色彩相统一的适应性重构

东韵在墙体色彩上采用了白与灰两种颜色(图4),白色在上,占整个墙体的1/3;灰色在下,占整个墙体的2/3,下深上浅的色彩运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感,同时也跟传统民居的色彩取得了很好的呼应。起初,东韵设计者选择了北京民居建筑常用的灰砖青瓦作为立面材料搭配,虽然较好地延续了北京民居建筑的色彩特点,但是,由于墙体面积过大而显得过于沉重和严肃。后来,引入了在南方民居建筑中较常采用的大面积留白墙面,白与灰两种色彩搭配改变了单一青灰色给人严肃、压抑的感觉,使建筑更加活泼大方,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4]。

4.2 打破单一色调的环境因借

为了打破单一的色调,可以巧借周围环境的多样元素。例如:第五园的设计者采用了通体的白墙,使用点窗、条窗来打破单一色彩效果,只有屋顶及漏窗使用灰色。此外,第五园有些地方还在大面积白色墙面的前面或后面种植竹子等绿色植物,借用周边环境因素来增加空间层次与色彩丰富(图3)。因此,这种方法打个比喻来说,通体的白墙面就如同一幅白色的画布,点窗、条窗、竹子等其他的元素则以白色画布背景作为衬托。

5 结语

现代中式住宅的兴起,不能仅仅理解为某种风潮和运动,也不仅仅停留在单一建筑风格上。现代中式住宅的探索是由别墅形态开始的,由于别墅的体量、用地与规模等基本形态是与传统中式住宅最便捷的切入点。随着探索与实践的深入,逐渐出现了连排别墅与多层住宅,甚至是高层住宅。而多层和高层住宅正是量大面广、对塑造城市形象起关键作用的建筑形式。如何从传统建筑中萃取形式以满足多高层住宅的需求,是未来需要认真解决、但难度更高的课题。当前低层和多层住宅上积累的经验,通过设计手法上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既满足了高密度居住的要求,也在建筑形态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可以为未来现代中式住宅的持续发展所借鉴。

[1]时国珍.中国风·2004新本土居住典范[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15-22.

[2]舒平,汪丽君,杨凯.天津杨柳青新中式住宅[J].建筑学报,2006(4):44-47.

[3]张弛,苏晨.紫庐中式别墅[J].建筑学报,2006(4):48-52.

[4]申作伟,毕金良,王寿涛,等.优山美地·东韵住宅小区[J].建筑学报,2006(4):53-57.

[5]张建华,许珂.当代城市景观中的历史文化信息表达[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6,21(4):5 -9.

[6]王茹.17~18世纪西风东渐中的中国宫廷建筑室内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25(2):158-163.

猜你喜欢

中式民居住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Jaffa住宅
民居智库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