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东地区进入多事之秋

2011-08-24刘宝莱

中国报道 2011年12期
关键词:萨利赫穆巴拉克卡扎菲

刘宝莱

刘宝莱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副会长,前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约旦哈希姆王国特命全权大使

2012年,中东地区局势将更为复杂多变,不仅持续动荡,而且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不排除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

20 11年,中东开始进入动荡期。这是自1989年苏东剧变、柏林墙倒塌以来,最大的一次地区政治大地震。西亚北非地区阿拉伯国家普遍受到了冲击,其中一些国家受冲击较大,其政权相继更迭,掌权人纷纷落马。2012年,该地区局势将更为复杂多变,不仅持续动荡,而且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不排除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

席卷中东的政治大地震

去年12月,位于北非美丽多姿的突尼斯,因一无业青年,摆摊自食其力,遭当地城管部门殴打后恼恨自焚,引起轩然大波和社会公愤。广大民众不畏强暴,举行和平示威,矛头所向直指执政当局,造成全国动乱、军队倒戈、政局失控。今年1月14日,本·阿里总统匆匆携全家亡命沙特。

1月25日,埃及首都开罗的市民在街头进行政治集会,“要求结束穆巴拉克近30年的统治”。穆巴拉克“刚柔并济”,一面下令军警镇压,以图平息动乱,另一面,采取措施,解决涉及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但积重难返,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开罗示威犹如星星之火,迅即发展成了燎原之势。各大城市百万人上街,要求穆巴拉克立即下台。2月11日,深感大势已去的穆巴拉克被迫宣布辞职,将“权力移交军方”。一代强人落得了由“铁腕到铁窗”的悲惨下场。他躺在铁笼里被审的一幕震惊了世界。

3月,利比亚反对派揭竿而起,掀起倒卡扎菲运动,占领班加西,同政府军抗衡。卡扎菲迷信武力,政府军向反对派武装发起攻势,欲用枪杆子打出“卡扎菲模式”,曾一度胜券在握。但因北约军事干预,支持反对派武装,空袭政府军,使之元气大伤。8月22日,利反对派武装拿下首都的黎波里,推翻了卡扎菲政权。10月20日,卡扎菲被俘身亡,暴尸街头,结束了利“九·一革命”的象征。

也门、叙利亚局势仍然紧张、动荡。10个月来,也门持续动乱,广大民众强烈要求萨利赫总统下台。自5月23日起,也门政府军同反对派武装在首都萨那进行激烈交战,造成了千余人伤亡。6月3日,萨利赫总统遇袭受伤,赴沙特治病。其间,也政局雪上加霜,各派势力纷纷登场,加紧角逐,抢班夺权。“基地”组织和阿拉伯半岛支部也乘机扩大据点。萨利赫曾表示“海合会的倡议和联合国的声明为摆脱当前危机提供了平台”,并呼吁政府同各派政治力量对话,而实际上,他在坐山观虎斗,拖延时间。9月23日,他回国后,更变本加厉,血腥镇压示威民众,致使流血冲突不断。10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强烈谴责”也政府军对示威者的血腥镇压;支持海合会提出的和平计划;要求萨利赫总统立即签署辞职协议。11月2日,也门外长库尔比称,也门执政党和反对党将很快达成一份关于移交政权的和解协议,但至今未果。14日,萨利赫又开出下台时间表,即“海合会调解协议最终达成并签署后”,“90天内下台”。

叙利亚在中东地缘政治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局势举世瞩目。3月15日,叙南部德拉市开始出现示威游行,很快蔓延全国各地,甚至发生暴乱,猛烈地冲击着执政40余年的阿萨德政权。

面对危机,叙政府加大政治改革力度,取消紧急状态法,修改有关法律,主张同反对派对话,扩大民主,提出2012年3月举行议会选举。同时,对示威民众,尤其是肇事者进行镇压。据报道,自3月中旬以来,已有3000多人在抗议活动中丧生。8月23日,叙反对派效仿利比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宣布成立全国委员会,明确提出推翻巴沙尔政权,并得到了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的支持。

此外,由叙独立人士亚西尔·塔拉领导的温和反对派,主张同政府对话,和平解决分歧。穆兄会一向反政府,势力较大,也在推波助澜,挑动群众闹事。11月2日,叙政府接受了阿盟提出的停止暴力,政府同反对派对话的“阿拉伯倡议”。据报道,叙温和反对派接受;全国委员会反对。叙政府已释放千余名被关押的示威者,流血冲突仍在发生。11月16日,阿盟决定,如果叙利亚政府在11月19日前不停止暴力,不让国际观察团进入,它将遭受经济制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东国家发生的政局动荡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究其因,主要是民生艰难,民怨沸腾,长期积压所致。广大民众贫穷落后,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拉大,民生无助,生存艰难。

9月24日,利比亚执政当局武装攻入卡扎菲老家苏尔特。

6月29日,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近百名叙利亚青年在公园集会默哀,悼念近期骚乱中的遇难者。

据阿拉伯媒体报道,地区25岁以下青年占总人口的60%,其中27%的年轻人失业。他们要求分享参与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的权利,改变现状。埃及“40%的民众日均生活费用仍为2美元及以下”。穆巴拉克“在埃及开放了私营企业的发展,但也扩大了贫富差距,把整整一代人排除在政治职责之外。他助长了腐败,迫使每个埃及人仅仅为了生存而行贿”。也门、叙利亚均面临同样问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利比亚而言,广大民众掀起倒卡运动,主要是因为卡扎菲的长期统治,富了其家族、少数统治集团和部落,苦了多数民众和部落,而部落间的矛盾与分歧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据报道,利年轻人的失业率占30%。

其次,体制僵化,强人政治。上述国家政权,长期专制独裁,引发民愤。穆巴拉克执政近30年,本·阿里23年,卡扎菲42年,萨利赫32年,巴沙尔11年(从老阿萨德算起,已执政40余年)。另外,在政治上,人民深感“政治失声”,尊严受辱,总看别人的眼色行事,抬不起头来,到处低三下四,向人乞讨,难以伸张正义。

2月13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撰文称:“阿拉伯政治销声匿迹了。……阿拉伯政府奉行的政策又违背了民众的意愿……阿拉伯人觉得丧失了尊严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埃及本国人民对穆巴拉克的众多怨言之一就是他太忠实于他的美国支持者,损害了埃及的利益。”

从国际背景上来看,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转嫁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加重了地区国家的经济困难,激化了原来固有的矛盾,成为加速事件爆发的催化剂。二是美西方国家插手地区事务,大搞新“人道干涉主义”,使地区局势更为复杂;它们还利用“推特”、“脸谱”等网络,推波助澜,煽动民众闹事……。三是国际信息化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既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世界,看到自身差距,又方便了他们相互配合、联络和聚集,造成声势。四是阿拉伯各国年轻一代相互串联,互通情况,相互支持。

未来局势将充满动荡、反复和未知因素

随着穆巴拉克的下野,标志着阿拉伯世界共和制政权的强权体制时代的结束,一个变革时代的开始。但道路是曲折的,漫长的,不可能顺利发展,一蹴而就。今后,地区局势将充满动荡、反复和诸多未知因素。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程度也会有别,但都要经过“阵痛”。

10月23日,突尼斯举行制宪议会选举,有90%的选民参与了投票。伊斯兰复兴运动在投票中跃升为最大的党派,获得了41.47%的选票。在由217名议员组成的议会中赢得了90个席位,表明“伊斯兰主义者在‘阿拉伯之春’之后正发起挑战,以争取权力”。这已引起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担心其他阿拉伯国家效仿。

目前,埃及政局相对稳定,不过经常小打小闹,宗教冲突频发,各利益集团明争暗斗,穆兄会跃跃欲试,社会精英和青年革命同盟积极活动,军方更是独揽大权,不容他人染指。广大民众希望通过大选建立公民社会,估计可能性不大。新政权仍离不开军队和穆兄会等伊斯兰组织的支持。估计,将组成由较中立的中年政客出面和军队及穆兄会为后盾的民选联合政权。

至于利比亚,情况则更为复杂。种种迹象表明,倒卡难,稳定更难。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将遍布充满复仇色彩的混乱现象。10月31日,利执政当局选出名气不大的学者阿卜杜勒·凯卜为临时政府总理。但人们担心利可能成为第二个伊拉克或索马里。首先,利反对派先天不足,难以填补权力真空。反对派成分复杂,仅在倒卡问题上能团结一致。而在执政问题上,涉及各方利益时,内部分歧严重,缺乏领军人物。正如美国战略预测网的中东事务负责人卡姆兰·博哈里讲的那样:“没有一个反对派领导人能受到所有人尊敬。这是个问题。”曾任卡扎菲政府司法秘书的“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举止文雅,善于团结左右,但人们怀疑他的魄力和执政能力。

其次,利部落林立,互争雄长。利部落多达140余个,且各有武装,自成体系,相对独立。不管过去受卡扎菲支持或打压,还是受其制约的部落,都会大打出手,争夺地盘和资源。如不满足其要求,将会与新政权分庭抗礼。另外,卡扎菲虽死,但其残余势力仍会继续顽抗。同时,“基地”组织乘机发展,制造事端。据报道,大批曾关押在利狱中的恐怖分子已越狱潜逃。他们还从卡扎菲的军火库中偷走了大批军火。这些人有可能寻机闹事。此外,北约插手,雪上加霜。北约助利反对派推翻卡扎菲政权,意在瓜分利石油大蛋糕。在巴黎召开的利重建会议,实际上,是西方列强对利“坐地分赃”会议。最近,北约走了,而体现美法英意志的“利比亚之友”又来了。这将给利动乱的局面乱上添乱。

值得提及的是,10月23日,贾利勒主席公开宣称,利“将伊斯兰教法作为主要法律依据,任何违反伊斯兰教法的法律都是无效的”。这令西方感到忧虑。今后不管利何人执政,都将会同西方拉开一定距离,以维护其统治地位。

左 11月4日,也门首都萨那,抗议的妇女将她们的手指分别涂成也门、利比亚、埃及、叙利亚和突尼斯的国旗颜色。

也门局势错综复杂。不过,萨利赫毕竟不是卡扎菲。9月25日,德新社华盛顿报道,美国务院发言人维多利亚·纽兰24日重申了美国的要求,即也门总统萨利赫在今年年底前下台、移交权力并安排新的选举。但目前看来,萨利赫还有回旋余地,恐难按美国人的意志办事,主要因为:第一,尚存实力。时至今日,萨利赫手中仍拥有两支重要力量,一是也门执政党——全国人民大会党,其组织覆盖了广大农村。党内虽有歧见,他仍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二是政府军。其子侄执掌军队精锐,足以同反对派武装抗衡。

右 11月20日,埃及首都开罗,防暴警察在解放广场驱赶示威者。

第二,“利比亚模式”难进也门,北约染指也门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有四:一是出师无名。北约难以拿到类似安理会1973号决议的上方宝剑;二是目前欧美债务危机严重。北约打利耗资巨大,无力再开新战场;三是也门贫穷落后,无大利可图;四是投鼠忌器。沙特反对外来干涉也内政。

第三,反恐客观需要。也门“基地”组织,给美国制造了不少麻烦。“包裹炸弹”至今仍使美国人忐忑不安。因此,美国必欲除之而后快。尽管口头上美要萨利赫交权,但实际上,美仍需萨打击“基地”组织,以防其势力坐大,尾大不掉。9月30日,“网络本·拉登”奥拉基在也门被击毙,或许对萨有利。

第四,反对派中尚无合适人选取代。美欲也门步埃及后尘,由军事集团出面接管政权,以实现平稳过渡。但目前军方内部四分五裂,难以形成统一意志。而反对派中迄今尚无人既使美国满意,又能平衡左右,控制局势。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专家担心“萨利赫下台不仅不会解决也门的问题,还会令问题加剧,引发混乱,使国家濒于分裂。……也门将因4场内战(即部落联盟“哈希德”内部,逊尼派〔占人口52%〕与什叶派〔占46%〕之间,政府军与“基地”组织及争取南部独立的战争)不再作为统一国家存在,而会成为另一个索马里”。

叙利亚是否成为下一个利比亚,迄今仍是一个问号,但危险性日增。叙当局现正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民众对政府不满,示威不断,暴乱增加,反对派借机发难,并正在形成联合之势;二是西方执意推翻叙政权,在争取安理会通过制裁叙决议失败后,继续对叙进行多方制裁,并大力支持叙反对派在国内闹事。据报道,土耳其正积极准备对叙进行军事干预,并帮助叙反对派组建“叙利亚自由军”;三是以阿盟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海合会成员国,力促叙加大、加快政治改革进程。据报道,阿盟向叙提出的“阿拉伯倡议”,意在“不让叙重蹈利比亚的覆辙”。

目前看来,叙政权仍得到执政党复兴社会党和军队的支持,尚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反对派力量薄弱,一时难成气候,北约在叙复制“利比亚模式”的可能性不大,伊朗、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继续站在叙一边。但局势仍不容乐观。现“国际干涉行动”步步紧逼,阿盟抓得也很紧。如叙局势持续动荡,经济恶化,反对派力量增强,民众不满情绪日增,一旦叙执政党和军队出事,巴沙尔总统恐难逃下台的命运。

猜你喜欢

萨利赫穆巴拉克卡扎菲
埃及释放前总统 穆巴拉克
卡扎菲女保镖的主要工作并不是保护他
埃及法院维持对前总统穆巴拉克及其子贪腐案原判
约旦惊现“卡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