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邱牛王庙戏楼

2011-08-22牛之问

当代人 2011年6期
关键词:戏楼戏台山西

牛之问

邢台市内邱县城西十五公里处,是太行山与东部平原的缓冲地带,这里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杨柳成荫。小马河北岸,王郊台村南,有一座土台临河崛起,古代碑记称:望之翼然而高,三面环水,一面负村,下石而上土,俨若中流砥柱。台顶有一座牛王五道三圣庙,俗称“牛王庙”。和牛王庙相对应的古建筑,是闻名的牛王庙戏楼。

牛王庙戏楼坐南朝北,面向牛王庙庙堂。戏楼左右和庙堂前竖多通石碑,能辨者为清乾隆二十九年、嘉庆十四年、道光十二年、同治十年、民国五年、民国二十二年等重修碑记,莫辨者碑石风化剥蚀,字迹漫漶,或仆于地下,或残缺不全。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碑记载:“牛王庙昔有戏楼一座,所建不知何时,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后,迄今六十余载。每年三月十五日歌舞祀典。”而乾隆重修碑文仅有“牛王庙修戏台一座,列于后重(同众)善人等”若干字,说明该戏楼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无籍可考。现存建筑虽经数次修缮,依然保持典型的明代风貌。

牛王庙戏楼由戏台和照棚两部分组成,集砖、木、石于一体,戏台顶布瓦兽当,单檐卷棚硬山,面阔三间。整个戏台呈“凸”字形,条石砌就,高出土台台面1.20米,戏台中间立两根辅柱,两侧砌有山墙,干后墙连接,辅柱间悬挂台幔,即可围成后台。前台左右外跨一米,名跨耳,齐于照棚,三面敞开,适宜观众围观,台口四柱三开间,中间开间较大,适合演员表演,台底有一券洞,纵贯戏台,洞壁条石精砌,券顶青砖,白灰抹缝。券洞南口在郊台峭壁上,原有小门,十分隐蔽。从北端拾阶而上,有顶光射入,乃是出口,出口在前台台口低部,石板掩盖,仅见券顶青砖,不知者以为是密室暗道,新版《内邱县志》记述券洞为排水系统,又是增强嗡音的设备。券洞空间宽大,排水说法十分勉强,从周围环境看,当为戏班演员临时住所。

照棚系正卷棚式顶盖,与戏台连接,通透剔亮,造型优美。整个照棚由十八根立柱支撑,外围十根,石制方形,经久坚固,棚内八根,木制圆形,青石柱础,既有变化又富层次感。照棚木构简洁朴素,极少雕饰,体现了明式建筑优雅洗练的大家风范。远远望去,古柏掩映,阳光斑斓,戏楼照棚如空中楼阁,令人叹为观止。

照棚前脸是戏楼的精彩部分,前脸位于半山腰,北跨外突两米,角檐高高翘起,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蝙蝠。檐下有斗拱花三朵,檐两角各留一铁鼻,以方便夜间看戏时悬挂灯笼。门廊两柱上部各置木雕垂花,意寓为照棚入口,以建筑符号限定了内外空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牛王庙会期间,香客云集,大戏连台,灯笼高高挂起,红光四射,十里及望。当地有民谣这样称赞:南京到北京,唯这儿戏楼挂照棚。

戏楼,又称“戏台”,以高台上露天表演艺技而得名。戏台由露天到台上加顶,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据史料记载,戏楼源于唐宋亭阁,四面皆空,称“戏亭”,金元时期随着戏曲艺术的进步,其建制逐渐趋于完善并最早在山西一带流行开来,今山西临汾、运城等地区保存有多处元代戏楼,即是明证。明清两代,庙会盛行,戏剧表演空前繁荣,”凡祠庙必造优台”。尤其到了清代,不仅神庙宗祠,而且同乡会馆、行业祖师庙、富家私园、皇宫大内都大造戏楼,如北京故宫宁寿宫内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畅音阁,上下三层,高达二十多米,是名副其实的大戏楼。清代中期,梨园伶工搭班在戏搂演出,业余时间在京城各酒肆茶楼设台献艺,后来演变为各类戏曲表演的固定场所,俗称“戏园”,即封闭式的戏曲剧场。

戏楼与戏园的区别在于,戏楼的观众席为露天,就连皇家的豪华戏楼也不例外,而戏园则是全封闭的,观众看戏不必担心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牛王庙戏楼封闭照棚可围成戏园,即封闭式的室内剧场,应该说是中国戏园的雏形。王郊台地处偏远乡野,远在明代出现这种戏楼建制,令人惊叹。清道光十二年”内邱县志,称:“牛王庙在王郊台,院内有戏楼,样式独特,实属罕见。”戏楼的建制,对于今天的世人来说,是一个未解之谜。

牛王庙戏楼的发现,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甚至有学者依戏台特征将始建时间前推至元代。传统的明清戏楼,平面呈方形,以屏门隔扇或墙壁分开前后台,明确功能空间,并设上场门、下场门供演员出入;后台或设扮戏房,用以放置戏箱道具,供演员扮装和候台。牛王庙戏楼没有隔断,仅以两根辅柱虚拟前后台区域,乐队伴奏在前台跨耳,这些特征是元代戏楼的痕迹,表明该戏楼与山西的元代戏楼有渊源关系,是元代戏楼建筑式样的延续和发展。

牛王庙戏楼带有元代戏楼痕迹的原因,是明朝山西移民运动所致。元末明初,战乱迭起,尤其是太行东麓及平原地区遭受“靖难之役”(俗称“燕王扫北”),河北土著居民被杀戮殆尽,城乡一片废墟。自洪武至永乐年间的50年间,明政府数次从山西洪洞县(今临汾地区)和山东地区向河北大规模移民,以充实京畿之地。洪洞县在明朝隶属平阳府(今临汾市),是元杂剧发达的地区,河北邢台的山西移民,正是来自这一地区。他们携带故土的生产技术和风俗文化,在河北定居地垦荒治田,立祖建庄。供奉牛马王,保佑牛马安康,维系着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方式,正如牛王庙殿门上的楹联语“牛如西山大力士,马似东海水蛟龙”,反映了普通百姓敬神祀献,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三月十五日的牛王庙会,酬神娱人,鼓舞欢庆,是祀献活动的高潮。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差异性越来越大,山西移民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其后裔则逐渐与故土文化自动脱离。山西临汾魏村牛王庙戏楼,会期在每年的四月初八日,与王郊台牛王庙会期相隔二十余天,显然是地域上的差异造成的,其庙前戏楼,据石柱铭文记载建于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即忽必烈执政期间。王郊台牛王庙戏楼与临汾魏村牛王庙戏楼有无师承关系,目前尚无定论,但是河北戏楼深受山西戏楼影响并与山西移民有直接关联,则毋庸质疑,如邢台县东石善村戏楼,据村中老年人讲,系十八家筹资按山西故土戏楼原样建造,就是典型一例。由此可知,王郊台牛王庙戏楼具元代建筑元素不足为奇。

纵观中国古代戏楼,无论城郭乡野还是皇宫庙寺,均取坐南朝北或东西向,牛王庙戏楼也是如此。中国传统礼制以北为尊为上,东西次之,南向下等,建筑形式凡官署祠庙殿堂居北面南,以示尊贵,威严地位不可动摇,富家豪宅,北为上房,东两称厢房,南称下房。酒宴就座,北为主席,陪客侧列,面主者为下座,直到今天,人们还保持着这样的社交礼仪。戏楼的方位取向,反映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

郊台顶地势平坦,古柏葱郁,清风习习,曾经锣鼓铿锵的戏楼,历数百年风雨,如今静静地矗立着,像是一幅丰富多彩的民俗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呈现在世人面前。

(责编:孙达)

猜你喜欢

戏楼戏台山西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Right to Roam
济南地区古戏楼调查与研究
观林家嘴村萝卜坯戏台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圆明园戏台考
杜潘芳格的诗(二首)
“世界最大戏楼”对外开放
戏楼里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