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兴水利强基础 跨越发展铸辉煌

2011-08-15陆兵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1年6期
关键词:水利水资源工程

□ 陆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时期水利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重要部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点研究部署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一系列举措对于推动水利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形势要求水利快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水利建设突飞猛进,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0年,全国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达到10928亿斤,七年累计增加粮食产量2300亿斤,年平均增加330亿斤,这是令人惊喜的。但是,2010年,我国干旱、洪涝、山洪灾害覆盖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灾害损失之重,为1998年以来之最。据水利部统计,2010年全国437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直接经济损失3713亿元,因灾死亡3220人,失踪1005人,这更是令人心痛的。可见,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首要任务是稳粮,传递的重要信号是大兴水利。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农田水利做支撑,不仅粮食产量持续攀升困难重重,要想稳产也是十分困难。中央适时提出“大兴水利强基础”,就是要在影响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水的问题已经成为长期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生态安全的突出的、重大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认真解决好。

同时,伴随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提速,整个社会都对水利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水利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陈雷部长在今年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强调,“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经济建设成果;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为经济建设提供持续稳定的水利支撑;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从根本上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水利建设异常繁重、艰巨,加速发展,时不我待。

二、新定位激励水利快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的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对全局的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愈加凸显。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不少地方水资源开发已超出承载能力。就黑龙江而言,全省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河流1918条,其中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22条。有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等大小湖泊640个,水面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我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87亿立方米,扣除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量16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10亿立方米。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12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46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亩均占有水资源量1430立方米)。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是建国62年来,在我们党的会议上,第一次全面深刻地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对水利工作进行科学定位、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治水兴水合力,为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水利人只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继续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奋力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才能不负时代的重托。

三、新目标引领水利快发展

系统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递的一个重要信号。会议强调,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力争通过5~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3个把”明确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兴农田水利,围绕保障防洪安全继续加强江河治理,围绕保障供水安全 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围绕保障水资源安全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水利之路。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老工业基地和生态建设示范省,对水利的依赖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为确保“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为实现“以水富民、以水兴业、造福龙江”的奋斗目标,“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力争投资1500亿元,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农村水利、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水利管理等6大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要城市堤防达到50~10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大江大河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有效遏制国境界河国土流失严重趋势,确保国土安全。水库兴利库容由现状84亿立方米达到100亿立方米,地表水调控能力由现状12%提高到15%,切实提高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新增农田灌溉面积2830万亩,使全省农田灌溉面积达到9100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4000万亩;新增水田1000万亩,水田面积达到5000万亩;解决1123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农田地表水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2提高到0.5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46立方米降低到80立方米,通过实施水田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年节水能力达到20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万亩。

四、新举措保障水利快发展

2011年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明确“十二五”期间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以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强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重点任务,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战略举措,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为重要保障,着力增强水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科学治水与依法管水能力,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为实现上述要求,黑龙江省的水利建设将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五项原则,全力构建六大体系。

(一)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一是大江大河治理。加快松、嫩干县(场)堤防和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牡丹江、伊春等6座重要城市堤防达标工程建设。

二是蓄滞洪区工程。加快胖头泡蓄滞洪区工程建设。

三是重点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完成重点支流和中小河流的重点堤段治理工程。

四是国境界河治理工程。

五是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完成规划内270座小(Ⅰ)型和重点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23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

六是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

(二)加强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重点水源和控制性枢纽工程。建成牡丹江市林海、穆棱市奋斗等8座大、中型水库,加快建设塔河县塔林西等11座大、中型水库,争取开工建设鹤岗市关门嘴子水库等9座大、中型水库,加快推进铁力市北关、友谊县七星河等16座大、中型水库的前期工作。

建成黑河市金湾、海林市荒沟等4座水电站,加快建设呼玛县余庆屯等2座水电站,争取开工建设海林市开化、海林市发河水电站等11座水电站,加快推进海林市青云山、逊克县北营等6座水电站的前期工作。

二是引调水工程。加快建设山口引水、引松补挠等2处引调水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引呼工程、引逊工程、引黑济松工程等3处引调水工程。

三是城市供水工程。加快建设双鸭山市引松入双工程、肇州县引松工程、泥河水库兰西县供水工程、哈尔滨市西泉眼水库供水工程等4处供水工程。

(三)加强农村水利体系建设

一是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水利化建设和新增1000万亩粳稻基地项目。加快19处大型、172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14处三江平原灌区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涝洲、呼兰河灌区等31处大型灌区工程;加快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大型喷灌面积达到1000万亩;加快建设19处149座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三江平原22处和松嫩平原28处大中型涝区工程。

二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

三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建设44个重点县的农田水利工程。

四是东宁县罗家店等9个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

(四)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体系建设

一是水资源节约。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初步完成重点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全面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快建设农业高效节水工程,积极推进工业和城市节水,强化节水考核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二是水资源保护。加快重要水源地综合治理,保障城市饮用水水质和水量安全;推进农村饮水水源保护,加大水体污染源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地区河段和重点湖泊水体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河湖水体功能状况得到改善。

(五)加强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体制建设

一是水土保持工程。加快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和易灾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效控制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局面。

二是水生态工程。加快建设哈尔滨市松北、牡丹江市西安区等3个灌排体系及水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14个滨水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切实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生活,建设山绿、水清、景美、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

(六)加强水利管理体系建设

完善规划体系,健全水法规体系,加强水利综合执法和执法能力建设,依法履行各项水行政许可职能,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利建设管理和河道、湖泊、水工程管理,加强水利渔业管理和水利风景区管理,强化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进一步提高水利行业的管理能力。深化水利改革,在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管单位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突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水利良性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五、新开局为五年发展打基础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是实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作用、功能进行全新定位,并给予全方位政策支持的第一年,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做好2011年水利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1年,黑龙江的水利工作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服务“三农”为主线,以夯实基础为重点,以改革发展为动力,计划落实水利投资150亿元,完成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堤防达标25公里,完成120座小(Ⅰ)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国境界河国土防护工程50公里。新增水田灌溉面积350万亩,新增水田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00万亩,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400万亩。解决1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0万亩。

一是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确保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

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加快防洪减灾工程、水资源保障工程、农村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三是千方百计落实建设资金。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

四是科学编制规划,搞好项目储备。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完善修订《黑龙江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完成松花江流域综合规划;推进牡丹江、呼兰河等支流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五是依法管水治水,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严格执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健全完善符合省情水情的水法规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范和加强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论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六是强化水利建设与管理。全面落实“四项”制度,探索小型水库打捆集中建设的建设管理体制。加强建设市场监管,强化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类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推进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现代化,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扎实做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

七是深化水利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巩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落实各项改革措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各级水利部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重大考验。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是水利人肩负的时代重任。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之路,是今后全体水利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水利水资源工程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