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办刊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及提高途径

2011-08-15庞迎春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稿源办刊科技期刊

庞迎春

(《华南地质与矿产》编辑部,武汉430205)

科技期刊办刊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及提高途径

庞迎春

(《华南地质与矿产》编辑部,武汉430205)

从期刊稿源建设、审稿质量控制、校对质量控制等三个方面的分析入手,提出了提高科技期刊办刊水平的建议:稿源建设上要加强组稿约稿,加强特色栏目以及作者队伍建设;审稿质量控制上要完善审稿的方式程序,要加强三审制中各审稿环节的质量控制,还要优化审稿专家队伍;在校对质量控制上要切实提高编校人员素质,采用科学有效的校对方法,并严格执行“三校一读”制度。

稿源建设;审稿质量控制;校对质量控制;办刊水平;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直接关系到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期刊在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搭建更加高效的出版交流平台,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国际地位,实施精品期刊战略已成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战略选择[1]。本文在简介现行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流程的基础上,分析了编辑出版流程各个环节中可能影响办刊水平的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途径。

一、影响科技期刊办刊水平的因素

影响科技期刊办刊水平的因素有很多,贯穿于期刊编辑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主要有:1)前期工作中的稿源因素;2)中期工作中的审稿质量;3)后期工作中的校对质量。

(一)稿源 稿源是科技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期刊意味着“生命”。没有高质量的稿源,即使期刊编辑部的编辑水平再高,科技期刊也难免成为无源之水[2-3]。为了提高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编辑主体尤其是期刊的主编会加大组稿力度,注重选题,精心策划栏目等,而这些工作都有着同一个目标,即优化稿源,获得优质稿件[4]。科技期刊发展最关键的是稿件质量问题,拓展稿源、吸引优秀稿件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永恒主题。

(二)审稿质量 审稿工作的目的在于对稿件的质量进行控制,严格的审稿是保障科技期刊办刊水平的关键环节[5-6]。

初审是把握期刊学术质量的第一道防线,是决定稿件是否被录用以及进行下一步审稿工作的关键环节。专家复审主要是在学术上起到控制与把关作用[7]。终审是在编辑初审和专家复审的基础上,对论文的学术水平或使用价值等方面的进一步把关,终审是稿件取舍的决定性环节,因而是期刊学术质量把关的最根本的环节[5]。

(三)校对质量 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纠正差错,提出质疑,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8]。现代校对是科技期刊生产流程中编辑后、印制前的最后一道质量把关工序,其责任是将各种差错消灭在出版物出版之前,从而保证科技期刊的质量,因而在科技期刊出版工作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提高办刊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加大组稿力度,吸引优质稿源 优质稿源是科技期刊办刊水平的根本保障。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切实从办刊实际出发,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质稿源。

1.认真策划,加强组稿约稿。通过策划优秀的选题来组约优质稿件,使其成为期刊的闪光点,能不断吸引更多的优秀稿源[3]。选准国家各类基金项目、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重大课题等,通过各种形式与项目或课题负责人保持经常联系。期刊编辑部要将此作为选稿组稿重点,深入了解课题或项目进展,掌握该领域最新动态,及时列题报道科研新成果、新发现,吸引优秀文稿。参加全国性的专业会议,并从中了解信息,优化选题,组织稿源。约请知名专家撰稿,并以他们的重要稿件来吸引更多优秀稿件。

2.加强期刊特色栏目建设,强化闪光点。科技期刊特色栏目是科技期刊品牌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刊物学术优势的集中体现。特色栏目的闪光和辐射作用,可以吸收特定的作者群,拉动期刊其他栏目的建设,提升期刊的学术层次[9]。

3.建立作者群体档案库,扩充作者队伍。期刊编辑部应分地区、分专业、分能力大小及课题研究方向,建立不同作者群体档案库,以便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也方便分析并掌握科研进展情况,从而有计划、有目的组约到精优稿件;要通过有效的方法稳定基本作者队伍,并不断地扩充新的作者,特别是中青年作者[3]。

(二)重视审稿,严把学术质量关 严格审稿是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环节[6]。要提高科技期刊的审稿质量,不仅要从制度上设计好审稿工作的程式[10],同时也要注意审稿过程中不同主体(包括责任编辑、同行专家和主编)要切实负起责任[5]。

1.完善审稿的方式程序。审稿对于期刊质量的控制,首先要求对审稿本身的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为了避免或减少审稿失误,审稿不易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只作“内部审稿”,还应邀请圈外同行专家进行开放式交叉审稿。同时审稿也不宜仅限于对稿件本身进行“品头论足”,满足于文章表面的“自圆其说”,而应该“打破砂锅问到底”,深入发现各种相关信息,以求在更为深广的背景中进行总体评价[10]。

2.控制三审制中的各个环节的审稿质量。责任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复审、主编(或常务副主编)终审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审稿流程,三个不同审稿主体在审稿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对于稿件的不同方面进行各自的评判,进而共同控制稿件的学术质量。

责任编辑在初审中,要以文章是否有新意、是否符合办刊宗旨为重点,要重点针对文稿的选题、内容、观点进行审查。有些稿件或选题新颖,或内容独特,或观点超前,但是由于作者写作水平欠佳或初次投稿,在表达、体例上存在许多问题,初看起来“质量低下”,这时编辑不应该马上放弃,要与作者进行充分沟通,分析原因,帮助其提高写作质量。对于质量较高但是不符合本刊载文范围的投稿,应以服务作者的态度,帮助其推荐到与稿件内容更相符的刊物,这样可以赢得作者的信任,激励作者的积极性,为刊物培养潜在的投稿者。对于编委或主办单位有关专家推荐的稿件,应本着对刊物和作者负责的态度严格把关,不能因为“人情”而降低了审稿标准。对于质量不好的推荐稿,要向推荐人讲明不录用的原因,并欢迎其推荐优秀的稿件。对于那些暂达不到发表水平的稿件,要说明原因并直接退稿,同时鼓励作者继续努力钻研,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争取早日发表。

专家审稿的着重点主要在于审查稿件的专业学术质量,即审稿专家必须保证论文的科学质量。在审稿行为主体中,同行专家无疑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11]。专家审稿要注意审查文稿内容的真实性,取材是否确切可靠,有无失实、虚假或抄袭的现象;还要看论文的内容是否成熟,是否经过实践反复多次验证后可以肯定,别人可能仿效和运用;看论文的准确性如何,论文有无技术上的错误,重要的科学数据是否准确,是否经过正确的统计处理;同时还得判断其先进性如何,所介绍的解释理论和技术是先进的,还是陈旧的,与国内外类似的论文相比,有无新意或进展[12]。

主编(或常务副主编)终审是在编辑初审和专家复审的基础上,对稿件进行全面衡量,以决定稿件是否能录用。这就要求终审者不仅要具备广阔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对自己期刊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善于用理性思维,根据初审和复审意见进行恰当的评价和选择,对稿件做出最终的判断。

3.优化审稿专家队伍。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审稿专家队伍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基本保障,学术期刊编辑部要从各方面作长期的努力,优化专家审稿队伍[11]。首先,编辑部要从实际工作出发,不断更新审稿专家队伍。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编辑部不仅要考查专家个人的学术造诣,同时还要注重现有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适合期刊需求。另外,编辑部还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充分了解各个专业方向审稿专家的专长和特点,分层次、多渠道地确定和调整专家审稿人;编辑部还要经常开展学术活动,让审稿专家了解编辑出版工作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审稿水平。其次,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精神上的为主,物质上的为辅),调动审稿专家的积极性。要大力宣传审稿专家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制定具体的制度和措施,对优秀的审稿专家除了给予各种形式的表彰和奖励外(如评选优秀审稿专家等)。在审稿报酬方面也应与时俱进,逐步调整,让审稿专家心有慰藉。

(三)加强校对,切实减免低级错误 1.提高编校人员素质。科技期刊校对质量取决于编校人员素质,提高编校人员素质是提高科技期刊校对质量的根本。编校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训练、开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还应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广阔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13]。要切实负起责任,严谨、细致、认真把好期刊印前的最后一道质量关。这就要求编校人员在平时工作中要多学习、总结和积累,培养自己对差错的洞察力,特别是在发现疑点后要仔细考证,杜绝一切想当然的错误发生。

2.选择科学有效的校对方法。编辑加工定稿后的文章经过排版、打样过程后会产生许多错误。掌握科学有效的校对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工作质量。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校对方法有四种: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编校人员只有熟练地掌握这四种有效方法,才能在工作中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提高工作效率和校对质量。

3.严格执行“三校一读”制度。“三校一读”制度是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是任何书刊的校对都必须坚持的制度,对于保证书刊校对质量十分有效,是编辑过程中保证质量的重要手段[14]。一校侧重校原稿,“校异同”,即依据原稿核对校样,一般采用对校法,逐字逐句地校对。主要消灭一切排版上的错误。二校要依据原稿核对校样,继续消灭一校遗留的错误。二校、三校要核对前一校次所修改之处是否正确,注意全期版面格式是否规范统一,核对校样上正文主体文字、标题、参考文献的字型、字体、字级等;检查页码与页眉在版面上的位置和格式;检查插图、表格、公式等的位置是否正确等。“一读”即通读,是校对过程中的最后一道校次。通读时需脱离原稿认真阅读、仔细检查校样,要消灭校对过程中所遗留的所有错误。

科技期刊办刊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科技期刊编辑部只有严格遵循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规律,执行规范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流程,在策划组稿、审稿、校对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多方面努力优化稿源,在审稿过程中严格控制稿件的学术质量,并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校对工作,才能稳步提高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

致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陕亮工程师、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冯兴雷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祁鹏博士认真阅读了初稿,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深表谢忱。

[1]曹兵,蒋伟,佟建国,等.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障——《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的编辑素质培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157-160.

[2]邓雯.浅议科技期刊获取优质稿源的有效途径[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81-83.

[3]潘学燕,郭柏寿,杨继民.拓宽稿源渠道,提高期刊质量——《西北农业学报》稿源现状及建设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2,14(2):130-131.

[4]陈青云.学术期刊稿源的优化效应及优化策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81-84.

[5]蒋巧媛.学术期刊编者如何把好期刊的学术质量关[J].编辑学报,2006,18(5):357-359.

[6]沈正军,熊伟.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184-188.

[7]刘克兰.科技期刊实行三级审稿制的评价[J].编辑学报,1995,7(3):137.

[8]龚维忠.现代期刊编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3-136,240-242.

[9]杨勇.拓展稿源是高校学报学术强刊的关键[J].编辑学报,2009,21(3):245-246.

[10]沈志宏.期刊的质量控制与审稿[J].编辑学报,1996,8(3):136-139.

[11]彭洁.谈优化专家审稿队伍[J].编辑学报,1997,9(1):38-39.

[12]刘洁.科技期刊审稿的合理性及时效性[J].编辑之友,1997,(5):41-42.

[13]出版专业理论与务实(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14]黄梅.关于高校学报校对质量问题的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8,23(6):122-124.

G237

A

1003-8078(2011)03-0069-03

2011-04-06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3.25

庞迎春,男,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学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张所滨)

猜你喜欢

稿源办刊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科技期刊的分类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浅议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经营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