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地方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发展性思考

2011-08-15陈青云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科学报学术性学报

陈青云

(江汉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430056)

对地方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发展性思考

陈青云

(江汉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430056)

地方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存在的内容上游离于学术性和技术性之间,创新性不强;内向性特点及缺乏竞争力;编辑人力资源的潜在危机等问题制约了学报的发展。地方高校自科学报应该从加强栏目建设,形成特色和重点;加强横向合作,扩大学报影响;有所为,有所不为等方面走出困境,实现发展和提高。

地方高校自科学报;学术性;横向合作;栏目建设

地方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以下简称“自科学报”)有学校划拨的专项办刊经费,有固定的办刊地点,有专职的编辑人员,有较固定的作者群,编辑部作为校内独立的部门,编辑人员可以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一样晋升,因此,从一般意义上看,学报及学报编辑的生存不成问题。但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还存在一些制约学报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只有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地方高校自科学报才能发展得更好更快。

一、地方高校自科学报的困境分析

地方高校自科学报是科技期刊大家庭中的一员,在4000多种科技期刊中[1],学报类有700多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地方高校自科学报。地方高校自科学报虽然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比例,但是其整体学术水平和影响却不尽人意,表现在它们的影响因子很小,它们中很少有进入“双百”期刊的,很少是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和权威文摘的源期刊。在期刊界竞争日益激烈和中国期刊国际化的进程中,地方高校自科学报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游离于学术性和技术性之间,缺乏创新性 地方高校自科学报属于学术类期刊,以报道基础研究和基本理论探讨的成果为主。而现实情况是,地方高校自科学报刊载的技术类论文多于基础研究论文,在技术类文章中,对方法、路径、某一环节的技术改造、程序系统应用等的论文又多于技术原理、技术设计的论文。因此,地方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报道内容既有学术性的一面,又有技术性的一面,其报道宗旨实际上游离于学术性和技术性之间,并且,受地方高校科研实力的影响,在学术性上,学报缺乏学术深度和前沿性,创新性明显不足;在技术性上,又缺乏现实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难以实现技术的转化。

当然,造成这种报道内容上的游离并不是地方高校自科学报的编辑主体有意地要改变学报的报道宗旨,而是现实条件使然。

第一,受地方高校科研水平的影响。地方高校整体科研水平低于重点大学和部属院校,拿到的国家级课题少,因此,基金产出的论文少,由此而来的是学报学术性研究的文章少。

第二,受学报“级别”的影响。尽管国家新闻出版部门一再指出合法期刊均平等[2],但是,地方高校学报鲜有国家级和核心期刊。这就使得校内高水平的基础研究论文因为晋升、学科评估等原因,投向了校外其他期刊,同理,外面的好文章也很少投到学报。

第三,受科研人员追求功利的影响。基础研究难度大,产出成果需要的时间长,有时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却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因此开展基础研究的风险较大。应用研究、技术改造需要的时间相对较少,风险也小。为了规避风险,急功近利,一些人选择了技术性课题。

(二)编辑人力资源的潜在危机 编辑工作并不只是编编校校,一个好的编辑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好的编辑就是复合型人才。与编辑人才的要求相比,地方高校自科学报的编辑资源还存在许多潜在危机。

第一,编辑的年龄结构不合理。一些地方高校自科学报的编辑力量还没有形成梯队,表现为老编辑几近退休而年轻编辑刚走上编辑工作岗位,新评定高级职称的编辑因从其他行业转化而来,资历虽较长但编龄短,编辑经验不够丰富,编辑理论欠缺。

第二,编辑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编辑队伍中,老编辑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娴熟的编辑业务,但外语、计算机、网络水平欠佳;新走上编辑岗位者外语、计算机、网络水平好,但专业知识和编辑经验却有待提高。在编辑的学科专业分布上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学报报道的学科范围广泛,而编辑的学科专业分布却集中在个别专业上。

教师要匠心独具、巧妙地创设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情景,使学生迅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课堂引入时,教师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顺利进入课堂学习。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那些导入方法呢?下面就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有效的教学导入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供各位同仁参考。

第三,编辑的成长周期长。出色的编辑人才的成长路径有三条:(1)在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的指导下并通过各种编辑专业学术会议、短期培训班边干边学,由行到知,由感性经验到理性把握再到形成系统的编辑理论。(2)通过院校系统的编辑专业学习。但从社会的反馈来看,编辑学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在科技期刊领域担当重任,因为他们缺乏某一专业领域的深厚积累。(3)在岗学习和专业培训相结合。低年资的编辑在岗边干边学一段时间后,再到有关院校编辑专业深造,将专业基础、编辑学的感性经验与系统编辑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应该说这是一条较好的人才培养途径。无论是哪一条路径,年轻编辑成长所需的时间都是较长的。

第四,编辑部引进人才的难度大。编辑人才的引进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内部调整,二是外部引进。所谓内部调整就是从校内理工科院系中选择有一定专业造诣的年轻教师补充到编辑岗位上来。相对于学报编辑部,院系有健全的学科梯队,有较完备的实验设备和浓厚的科研氛围,年轻教师可以在学术带头人的带领和帮助下从参与课题到自己申报课题并在某一领域成长起来,并且经常有机会进修或深造,因此,校内年轻教师大多不愿意到学报编辑部工作。外部引进就是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人才。学报编辑部所缺的学科编辑其学科往往是当下的热门学科,这些热门学科所对应的行业现时又是朝阳行业,相对于学报编辑部,朝阳行业更能实现他们的成长性和个人价值,因此外部引进人才的难度也很大。

(三)学报的内向性特点及竞争力的不足学报的内向性指学报的稿件来源、读者数量、发行范围等的局限性。

从稿源上看,学报的内向性表现为校内来稿相对于其他科技期刊所占比重大。高校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向核心期刊、国际权威期刊(如 Science、Nature)和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的源期刊投稿,并在职称评审上作出了硬性规定。这样一来,校内高质量的稿件就外流了。又由于学报的学术影响有限,校外来稿的质量整体不高。因此,稿源的局限性和非优质性使学报的内向性特点明显,影响力有限。

从发行范围和读者群的数量来看,学报的内向性表现为订户少、读者少。科技期刊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影响因子,学报的读者少,这直接导致被引用的次数少,因此其影响因子小,而影响因子小的期刊是难以成为核心期刊的。

学报的定位也充分体现了学报的内向性。学报的定位是:展示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窗口。受学报定位的影响,学报的编辑主体对校内稿件的组约及年青教师的培养倾注了较多的精力,相对而言,对校外稿件的组约就显得不足。同时,学报的定位也决定了学报必须刊发比例较大的校内稿,否则就失去了窗口的作用。

二、地方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发展性思考

要突破内向性,强化创新性,优化编辑人力资源,提升竞争力,实现学报的发展和质的突破,地方高校自科学报必须重视栏目建设,形成特色和重点;加强横向联合,扩大学报的外向性和学术辐射力;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加强栏目建设,形成特色和重点 要办出特色,扩大学报的影响,编辑主体必须在策划上下功夫,要在充分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确立重点栏目,集中力量把重点栏目办成学报的“亮点”,并通过以点带面,逐渐提高学报的质量。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重点栏目:

第一,根据高校的学科力量确立重点栏目。学报的编辑主体应与学校的重点学科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报道重点学科的科研成果,借它们的科研力量和学术辐射力支撑并壮大特色栏目。

第二,发挥名人效应,确定重点栏目。发挥名人效应就是聘请知名专家教授作栏目的顾问,他们既可在学术上为栏目把关,又可利用其在学术界的广泛联系为学报组约高质量的稿件,从而提升学报作者群的学术层次,扩大学报的影响。

(二)加强横向合作,扩大学报影响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办学的目的之一。作为地方高校主办的学报,可以主动地与地方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联系,寻求合作途径。借名:依托它们的专业技术力量开辟可持续的专题栏目,做强做大,扩大学报的影响;借脑:聘请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家学者做学报的编委,为学报审稿;借势:与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联合主办学术研讨会,组约稿件、扩大学报的影响力。通过借名、借脑、借势可以强化学报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和实用性,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转让,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可行性路径。同时,通过合作,在提升学报质量的同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与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互动,求得服务与发展的共赢。

(三)有所为,有所不为 地方高校自科学报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报道内容涵盖多个学科门类,既有基础性学科,也有应用性学科。这就导致学报的常设栏目多,有的学报因为学科多且相互渗透,干脆有目无栏。学报的综合性有利于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也有利于扩大稿源的来源面,但是,它不利于学报作者群、读者群的细分,不利于形成集中的学科信息流。多年的办刊结果表明,学科齐全、面面俱到并不是办学报的好办法,甚至吃力不讨好。尤其是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不多,有的学科较为弱小,作为学报,如果缺少策划,学科既多且全,势必缺乏重点和竞争力。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兼顾其他。

首先,在报道的学科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依据学校的学科建设情况和自身的办刊情况,以学科为分类确定几个主打栏目,上文所述的特色栏目也应该属于主打栏目。以主打栏目为主,其他学科的栏目为补充。主打栏目可以以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为依托,也可以以地方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学术研究团体为依托。主打栏目不仅是常设栏目,发文量多,而且刊发的文章质量整体较高,至少每一期要有几篇撑门面的文章。非主打栏目的文章,质量较好的可作为补充和兼顾。

其次,在学术性和创新性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方高校自科学报在坚持学术性、创新性的同时,可以不拘泥于学术性、创新性,尝试就目前学术研究、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请专家作文献综述或专题讲座,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生提供新的权威的全面的信息参考和知识补充;或刊发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实验技巧等方面的文章,从方法论的角度服务作者和读者。这些文章虽然不是学术性和创新性的,但它们促进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对读者有益,它体现了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根本宗旨——知识与学术的传播。

(四)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编辑队伍是办好学报的关键。对于编辑队伍建设,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老带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地方高校自科学报的具体情况,针对编辑成长周期长、引进人才难度大、编辑专业分布不合理的现状,在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第一,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学报编委主要是由校内各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从广义上说,编委也是学报的人力资源。要充分利用编委的学术智慧和学术人脉,多请编委审稿把关,多请编委审读学报,多请编委组约稿件,多请编委指导年青编辑。第二,专兼职结合。由于编辑的学科专业分布不合理、编辑部引进人才的难度大,可以采用专兼职结合的办法即以专职编辑为主,适当聘请校内学术功底扎实、治学严谨、热心学报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做学报的兼职编辑,主要担任编辑校对和组稿工作。第三,采用岗位流动[3]的方式促进年青编辑的成长。岗位流动即年青编辑在学报工作一段时间、熟悉了编辑业务后,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校内专业对应的研究室、教研室工作,给他们的学术专业充电,充电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学报继续从事学报工作,让他们在不断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科专业水平。

[1]明经平.我国科技期刊经营体制现状和选择[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5):384-386.

[2]国家新闻出版署答复:合法期刊均平等[J].贵州医药,1994,18(2):123.

[3]刘英,曾莉.编辑人才流动的可行性研究[J].出版与印刷,2010,(2).

G237.5

A

1003-8078(2011)03-0035-03

2011-05-09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3.13

陈青云,女,湖北孝感人,江汉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

(张所滨)

猜你喜欢

科学报学术性学报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致敬学报40年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高校理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培养途径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创设与发展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数字化新时代文科学报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高师系统文科学报2015年会在中井院召开
《深空探测学报》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关于评选第四届社科学报优秀主编、优秀编辑、优秀编辑学论著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