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语境要素的认知激活

2011-08-15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关联语境

旷 战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语境要素的认知激活

旷 战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简要介绍跨文化交际语境及其主要特征后,结合实例从语境的功能出发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语境下四个要素-语言语境、交际语境、认知语境、文化语境的动态认知激活;以期人们建立更好的跨文化交际语境意识,取得成功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语境;关联顺应;认知激活

一 引言

语境即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对它的理解存在一些不同的解释,主要可概括为成分说和知识说。语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就话语表达而言,语境影响说话人在说话内容、表达方式、表达手段等方面的选择;就话语理解而言,语境有助于听话人确定指称、消除含糊、充实语义等[1]。早在语用学诞生之前,语境问题就一直是就是人们关注的对象。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了情景语境;英国伦敦学派Firth(1964)将语境外延扩大到社会环境;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1972)认为语境组成要素包括话语参与者、话题、背景、交际渠道、语码、信息形式、交际事件等等;随后Sperber&Wilson (1986)和Verschuceren(1999)等人对语境的研究认识又进一步深化。我国学者对语境的研究从上世纪30年陈望道的“六何”说,到续其之后有诸如张志公、王德春、胡壮麟,何兆熊、徐盛恒、钱冠连、熊学亮等学者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尽管人们都认识到语境的作用,但对语境的界定尚未明确;而且主要集中在对同一文化背景下对语境进行研究,极少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语境进行探讨。本文借助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动态语境观;拟从语言语境、交际语境、认知语境、文化语境四个方面分别探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语境要素是如何动态认知激活的。

二 跨文化交际语境

在探讨跨文化交际语境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如果把几乎所有的不同程度的交际都看成跨文化交际,那么跨文化交际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流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2]

跨文化交际语境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形成的语境,它包括文化语境、语言语境、交际语境、认知语境等要素。跨文化交际语境不像传统所涉及的参项语境那样固定化和系统化,而是对各参项语境要素在跨文化交际语境关联顺应性这一契合点上的整合;人们能否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取决于他们能否对相关的语境要素进行认知激活;而交际双方也只有在言语交际中不断地选择、变换甚至控制着不同的语境要素,并顺应着语境的外显和内化因素, 做出一定的文化调适,才能更好为交际服务。

在跨文化交际时,凡是对话语产生影响的言内和言外的所有主客观环境因素都将成为语境。也即那些与当前言语交际密切相关,并且产生了语境效果的要素才能成为成为语境。

三 跨文化交际语境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语境相比,跨文化交际语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层次性

为了更好地揭示交际双方与语境之间的动态关系,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相互协同的作用,笔者按照跨文化交际语境要素的功能,将跨文化交际语境划分为语言语境、交际语境、认知语境、文化语境四个大的语境要素。这四层基本语境要素构成宏观跨文化交际语境,而其中具体的某一层面又包含着各种微观语境。某一微观语境既可单独对话语产生作用,又可与其他微观语境联合作用,形成大、中、小语境的层层联系。就如一个分子中的各具特色的原子遵循一定的规则互相作用,共同组成分子。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完整开放的系统。[3]

(二)动态性

跨文化交际语境具有动态性是因为交际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交际双方随时会根据相互反馈的信息和自己的先知识结构不断顺应调整交际策略,而语境是在交际过程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并随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顺应动态变化。交际者在整个交际过程中不断地选择、组合甚至构建着不同的语境要素;动态认知的交际者动态地“操纵”动态的语境以激活有利于达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可以说,跨文化交际语境生成的过程也就是相关语境动态发展的过程。正是语境的不断变化推动着交际线性的发展。

(三)关联性

Sperber & Wilson[4]曾提出语境效果与关联性成正比,与推理努力成反比;即语境效果好,推理付出的努力就小,关联性就强;语境效果差,所付努力就大,关联性就弱。关联是人类交际认知的基础,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人们通常只注意那些与自己关联的信息;并且倾向于用最相关的方法处理最相关的信息;为了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说话人通过话语行为表示他所提供的信息与听话人有某种联系,而听话人则建立了一个新旧信息相结合的认知背景;其前提是两种信息必须相互关联。

(四)顺应性

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使用者之所以能够进行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选择过程实际上是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的动态顺应过程,并随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变化。[5]顺应的目的在于使交际双方从可选择的不同语言选项中做出灵活的选择和变通以满足交际的需要。语境是随着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顺应变化。交际者能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顺应能动地激活某些内化了的和被感知的语境要素,做出相应的文化调适。交际中不仅是语言顺应语境,同时语言也改变和重塑了语境。

四 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语境要素的认知激活

交际双方除了要掌握必需的语言知识结构,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语境认知顺应能力,即懂得如何动态认知激活语境要素才能取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一)语言语境的认知激活

跨文化交际时,交际双方要能够彼此正确地理解并使交际能顺利进行下去,首先就必须了解语言语境,也即双方必须有共同语言体系和语言的上下文,这是最基本的。因为交际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不断产生话语,每一句话和前面已经说过的话必然存在联系,包括词汇、音系语义、句法、语法等联系,前一种联系常通过后一种联系得到体现。语言使用者地语言能力决定了他对这些形式的掌握,但在一定情景中选用哪一种形式则由每个使用者的交际能力决定的[6]。例如:

A:Could you have a quick look at my printer?

B:I have got five minutes until eleven o’clock.

同样一个句子用于表白B的态度,不同人看,B的回答至少可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图解读:(1)可以看;(2)没时间看.而B的真实的意图却只有一个,如果听话人借助上下文,就不难得出B的言语意义。新信息和上下文互相联系在一起就成了关联信息,而关联信息则能加快话语的理解速度。只有认知激活当时的语言语境,交际者才能将其大脑所形成的关于一个命题的多个映射去一一排除,选择最具体适合语境的意义来阐释对方的意图。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了准确理解对方希望传递的意图,交际双方必须考虑自己的交际目的、语言能力、实用程度以及语言的方便,而且还应遵守这一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规则;选择合适的语言符号进行交际,从而认知激活理想的语言环境。

(二)交际语境的认知激活

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交际者在整个交际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物理、社交和心理世界中的语境成分都要靠他们来认知激活。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Vershchueren1999:75-101) 认知激活交际语境目的在于明白彼此的意图,在语言交际中随着交际内容的变化,交际者必须随时相互知道有关语境的所有信息。Sperber &Wilson提出了“互明”的概念,随着交际的逐渐推进,互明不断深化和升华,双方的语境假设部分越来趋于重叠,明示的和暗含的交际意图都能让交际双方理解,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7]例如:

A:Will sarah be long?

B:She is with Frank now.

对话中B没直接回答A的问话;在这种情况下, A就需要越过字面意思,结合交际语境信息,进行推理;整个过程中交际双方都要借助自己的语言知识、百科知识、逻辑以及社交和物理世界等因素进行信息处理,并不断认知激活相关交际语境;当B知道A的回答肯定关联顺应当时的对话并结合Frank是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这个“先知识性结构”,那么B的交际意图也就不言自明。

成功的交际除了培养敏锐的交际语境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意识,尽量顺应交际对方所处文化的语言交际模式,尊重对方的社交礼仪,顺应地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策略,还应该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用适当的言语;才能将具体的语境因素内化成语境关联,激活协调交际环境,正确理解和把握彼此的会话含义。

(三)认知语境的动态激活

认知语境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式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三个语用范畴,也包括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储存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使人的语言行为适合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8]。对语言进行诠释的不仅仅是具体场合因素,交际者的认知因素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信息处理的过程,涉及到感知、语言解码、假设、记忆心理图式的激活及推理等诸多步骤,交际者通常是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来对语言的信息超载部分进行推理和解释[9]。例如:

A: Where is my golden fish?

B: the Persian cat looks happy.

A要想加工出对方话语中的真实意图,就要在认知语境的诸多要素进行语境假设和顺应推理,寻求最佳关联。B的明示话语“猫看来很开心”和暗含前提“猫喜欢吃鱼”给A提供了推理的认知环境;A从这些认知环境中激活自己的语境假设,并加工出B言语中的语境暗含,并在语境暗含信息中寻找最佳关联,进行演绎推理,最终获得“波斯猫吃了金鱼”的最佳语境效果。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总是根据话语自身信息、共知的信息和文化背景等去认知激活相关的语境要素, 做出相应的文化调适,迅速确立最为相关的假设和产生语境含义。整个语言的交际过程既是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作出语言选择顺应的过程,更是跨文化交际语境要素认知激活的过程。

(四)文化语境的认知激活

文化语境是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文体形态。它包括不同的文化习惯、社会心理、宗教信仰、民族习俗、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能否准确地认知激活语境,常取决于交际双方对文化语境认知敏感度和适应性。任何一个语言使用者都属于某个特定的文化语境,这将必然反映于属于该文化语境社团的共同语言当中。

因此,了解掌握并且认知激活文化语境对我们取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John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这句话如果不了解相关的文化语境,恐怕没人明白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它,我们必须认知激活与之相关的“文化语境”-宗教斗争在英国历史上十分激烈,旧教规定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教统治的政府后,新教徒为表示忠于新教拒绝在斋日吃鱼,因此eats no fish表示“忠诚”;而玩游戏需要遵守规则,因此在成功激活相关的文化语境后,这句话的意思也就一目了然[10]。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想理解对方言语的深层含义;首先交际者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认知能力。同时,应注重文化的丰富性、范畴性和层次性;尽力扩大自己的文化知识视野,努力建立与对方相近的文化知识结构,并使之认知化、内在化;采取多元文化的认知视角,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克服文化交流中的定势和偏见。再次,交际者应积极参加跨文化交际实践;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相关的文化语境,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畅和深入地进行。

五 结语

事实上,跨文化语境要素的认知激活是一个错综复杂动态认知过程,这种认知不是来源于语言本身,而是源自语言的具体运用。它涉及到语言信息通道、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组成以及彼此的文化图式等因素,一种语境的要素的认知激活往往遵循关联顺应的原则常与其他语境要素相伴而生;而参与交际的主体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也关联顺应着语境的外显和内化因素。整个交际过程,语境始终是个变量而非常量。在跨文化的视阈下对语境要素的认知激活进行多维研究, 对于揭示言语交际规律、促进语言应用乃至语用学理论发展研究均有一定的意义。

[1]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8.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3.

[3] 单敏,唐德根.跨文化语境要素及其在交际中的运作过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87-90.

[4] Sperber D, Wilson 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Wiley-Blackwell, 1986:123-132.

[5] Verscheu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2000:59-61.

[6]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18-19.

[7] 唐日静.语境及跨文化交际语境的构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342-343.

[8] 熊学亮.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15-116.

[9] 许丽芹,万涛.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认知[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3): 67-69.

[10] 旷战.会话含意推理的认知文化图式阐释[J].温州大学学报,2009, (4): 56-60.

Cognitive Activation of Context Facto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ntext

KUANG Zh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China)

After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ntext and its characteristics,I explore and discuss cognitive activation of four factors -linguistic context,communicative context,cognitive context and cultural context with some examples,expecting people to construct the consciou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ntext and gain successfu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ntext; revelancy and adaptation; congnitive activation

H04

A

1008-9128(2011)06-0075-03

2011-09-15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资助科研项目(09k005)

旷战(1973-),男,湖南湘潭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及语用学。

[责任编辑 姜仁达]

猜你喜欢

跨文化关联语境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智趣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