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理学太极论中的体育文化智慧

2011-08-15聂秀娟

黄山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太极图太极阴阳

聂秀娟

(黄山学院 体育系,安徽 黄山245041)

论理学太极论中的体育文化智慧

聂秀娟

(黄山学院 体育系,安徽 黄山245041)

太极文化是华夏的主流文化,理学太极论不仅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其中的体育文化智慧也令世人瞩目。朱熹以“太极,理也”沟通了易学与理学的关系,并从阴阳、动静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等7个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太极论对体育文化的影响,同时以最具代表意义的运动项目太极拳为例,证明它将宇宙运化、生命规律、医体同属浓缩到了一个拳种,把人的全面健康放在首位,逐渐成为中国及世界人民首选的运动项目。可以预言,伴随着中华太极体育文化智慧的深入研究、推广和弘扬,必将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和为21世纪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理学;太极论;体育文化;智慧;太极拳

“太极文化”始于中国上古时代(距今约7000年)伏羲的无字天书八卦,堪称第一部经书《易》。因《易》包含了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并且象数寓于其中,涵盖理念面广而周全,被周文王冠之以“周”,称为《周易》。2500年前经圣哲孔子缜密研究后尝言为“太极”,著有《易传》。南宋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创造性地提出“太极,理也”,[1]把太极与理学联系起来,使太极文化成为华夏的主流文化,绵延数千年,其魅力所在是揭示了宇宙真谛。中国人这一智慧的结晶,不仅对哲学、医学、天文、地理、生态等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对体育文化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怪乎近些年许多西方人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重新发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奥妙,纷纷要求进孔子学院,学习华夏太极文化,或直接来中国学中医,学太极拳,旨在从太极文化中寻找制约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诸多矛盾,从阴阳辩证的关系中启发新的思路和灵感。因此可以预言,中华太极文化智慧也将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和21世纪世界体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 理学太极论

1.1 太极,理也

“太极”一词始见于《易传·系辞上》,其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秦庄子、汉唐儒家一般解太极为天地未判之元气。另外《老子》中有“复归于无极”之语,这里“无极”为无穷之意。后来道家从“无极”为宇宙根原,提出《无极图》。理学家就是通过解释《周易》并旁及《无极图》,建立了太极论。

理学开山周敦颐(1017-1073)首次将“太极”作为重要范畴纳入理学体系。以太极为阴阳五行之本原,建立了一个宇宙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以太极为理,并将其确定为宇宙本体论的根本范畴。他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又曰:“无极而太极”只是说无形而有理。还认为宇宙总体一太极,物物各具一太极。“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又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意即太极是最高的理,此理又是万物万事存在的根据。

“理”一字,早在《易传》中就有,到宋代周濂溪的《通书·理性命》、邵雍的《观物篇》、张横渠的《正蒙·太和篇》中也都言及,但把它作为哲学的本体概念,则是理学家的创造。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他把“理”作为最高原则,把“理”作为宇宙本体。又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也就是说“理”是永恒的宇宙本体,先于天地而存在,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在万物产生之前,“理”就作为天地存在的根据而存在,“理”涵盖并主宰天、地、人、物,是永恒存在的,超时空的。用“太极,理也”解释了天地万物的产生,用自然存在的两种元素阴、阳解释了宇宙现象,崇尚自然而非有神论,这个“理”是根本之理,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所在。

1.2 太极图

朱熹认为,“太极图只是一个实理,一以贯之。”[2]“太极图”指的是用图示的方法表达作为本源或本体的太极生化过程和原理。虽然其版本颇多,但影响最大的有两种,一是“周氏太极图”,一是“阴阳鱼太极图”。“周氏太极图”,相传为北宋周敦颐所作。[3]在他所著《太极图说》一文中曰:太极图最上一圈为“无极而太极”,表明无形无象的太极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和本体;第二圈“坎离相抱”,表明“太极”的动静产生了阴性和阳性的物质。阴阳是太极的两仪,它们两者统一于“太极”之中,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从而生生不已;第三圈是“五行生成”;第四圈指五行相生,人类出现;第五圈是万物化生。另一种是“阴阳鱼太极图”,作者不详。据说朱熹求此图未得,后蔡元定得于蜀一隐者,首次由明初赵谦公开。[4]现在指的太极图即阴阳鱼太极图。整个图呈圆形,象征着事物永恒、循环往复的运动状态,也象征着人的生命起源。里面一条白眼阳鱼,一条黑眼阴鱼,鱼头鱼尾互相环抱,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处于一个有机整体“太极”里。从时空序列、动态演变的过程看,体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的规律。白色鱼里有一黑眼,代表阳中有阴;黑色鱼里有一白眼,代表阴中有阳。阴阳互不相离,相互转化,由此产生万物。揭示了大千世界,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无不是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并且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而太极图中的S曲线(太极线)象征平衡和谐的状态,它是宇宙万物进行太极运动留下的永恒轨迹。恰如其分并形象地表示宇宙万物阴阳互生互化的普遍规律。这种太极运动,以全息性为特征,阴阳相互消长,在时空上,表现为阴阳交错分合,上下起伏波动,互生互化,互相补充,由量变到质变,物极必反,循环不已,在否定之否定的全息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太极整体和谐的发展。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之气,本同一体,即是现在所说的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就运动而言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了事物的生命,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可见,“太极,理也”不仅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其理论亦构成了古代养生保健和体育的理论基础。

2 理学太极论中的体育文化智慧

2.1 理气统一的生生观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论断将太极界定为形而上的生生之源。《易·系辞上》说:“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即宇宙从混沌状态开始分为天地,是为二;而“挂一”,则是指将人包括其中;只有这样,才能“象三”,也就是象天、地与人,总称为“三才”。这是《周易》对人起源、本质最精妙的论述。他认为,人顶天立地,为万物之灵长,生生不已,施化无穷,与天地并存。[5]朱熹则依据“太极”为“理”,两仪为气,进一步探讨了理气关系,用来解释天地万物包括人的由来及其存在的根据。曰:“天以阴阳可行,生化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6]其意为人的生命由理构成非形体部分,由气构成形体部分。“人之所生,理与气合而以”。[7]主张理气而生物。同时提出“生命之运动在于气”。[8]强调“气”的作用:“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万物,生生变化无穷矣”。“气”是生命的种子,“气化”是生命发生的过程,气的聚散交感是人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动力和根由。由此可见,朱熹所说的生命是“质料”(即物质)所组成的,质料是在不停的运动中,只有这不停运动的气,才是人生生不息的动力。这里既指气的本然内容,又指气的永恒本性,亦运动变化的能力。可以说,这是“气化生万物”、“生命在于运动”这一古朴唯物主义思想的生命起源和养生保健体育智慧的理论基础。这些哲学理论被引入太极拳理中,认为气不仅是抽象的,也是物质的,同时是永恒存在的。《十三式行功心解》中载:“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道,乃能便利从心”。在太极拳中要求“以气运身,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又讲“运至于身,发至于毛”。如能正确运气,则能达到“意气合一”,如同针灸“得气”,气功“内气”一样的效果。太极拳能健身和防治慢性疾病,其中气的运行有它一定的作用。通过拳术的导引吐纳,自然而然的调节了经络气血,使之运行流畅无滞,使练拳者达到改善机体微循环和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2 太极为一的整体观

伏羲一画开天,这一画就是孔子说的“太极”。朱熹则曰:“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终始之变具焉。”这个太极就代表了宇宙中的一切,它是宇宙万象的共同基因。《周易》曰:“太极者,圆之体。”这个圆是由阴阳组成(两仪),阴阳在不停地运动着,象征着事物永恒、循环的运动状态。太极拳正是根据此理,结合中国古代导引、吐纳之术、中医经络之说创建的,要求拳路以浑圆为体,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用意识引导气血运于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9]

太极拳家陈鑫认为:“(古人)图一个大圈,名之曰太极。”太极拳以“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一阖一辟,循环无间者,仿其形似运行吾身”,“其气机循环无间如同一圈”,“自其形迹观之,所运者上下四旁皆是一个圈”。太极拳动作这种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节节贯穿,这是实现整体锻炼的一大创新。如上肢动作就有小圆、大圆、椭圆和螺旋形旋转等。这种动作使许多关节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和均衡的发展,同时也使较多的肌肉群一同参与活动,还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心脏。此外,由于圆形动作的变化比较复杂多样,对训练中枢神经系统很有作用,通过动作协调达到整体锻炼之目的。又因划圈动作形同“缠丝”,陈王廷(1600-1680)在《拳经总歌》中曰:“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推手”,“缠绕”指循环划圈。这不仅是反映了太极拳比对太极图形圆、阴阳循环亦绕圆而得一形态上的整体,[10]更重要的是强调通过调息、调心、调形,使经络、经脉、气血的运行通畅,达到整体健康的目的。除阴阳的运用外,对“五行”在拳中也有很好的应用。赵堡在《十法》中对五行金木水火土对人之五脏有精辟论述,如:心属火,心动勇力生;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肝属木,肝动火焰冲;肺属金,肺动沉雷声;肾属水,肾动快如风。另外,在经络学中分经脉和络脉、十二经筋、十三皮部,太极拳以通任督二脉为基础,要求 “以气运身”、“调节经络气血”改善人体微循环和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快人体新陈代谢,达到整体健康目的。这也是与西方单纯锻炼某一器官(如肌肉),某一种能力(如速度)的最大区别,也是太极拳吸引西方人的魅力之一。[11]

2.3 阴阳分合的辩证观

朱熹认为,伏羲作《易》是依据阴阳之理。这里的阴阳即两仪,太极则以阴阳为内涵,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可见,其基本要义是阴阳分与合的统一。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指出:“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12]这揭示了中国很早就重视辩证思维,而完好体现辩证思想的是阴阳学说。阴阳原指日光的背向,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则被视为自然最根本的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万物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万物的发展变化都产生于阴阳,阴阳学说是推动万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黄帝内经》用“阴阳离合”来解释二者的关系。即是说阴阳之间是能分能合,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阴阳学说中这种分和合,分之为二,合则为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理也构成了中华武术技击的理论和方法。

太极拳是以动静、张弛、虚实、开合、刚柔、轻沉、疾缓、曲直、升降、正奇、上下、左右、内外等相对立的动作,即阴阳组合而成的统一体。太极拳家把从太极分殊出的阴阳贯穿于太极拳里,如杨澄甫说:“太极一阴一阳也,阴阳一太极也”。陈式太极拳名家陈鑫所著《阴阳总论》中载“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强调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并以此为技法的基本原理。所谓阴阳互根,是说阴阳互为根基,拳家认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还认为,每一个动作都是阴阳对立,势必此强彼弱,此弱彼强,这是阴阳之间的消长。阴阳转化也是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在套路演练技法中要求遵循“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总之,太极拳在行动法则、运动形式、演练特征、养生原理中都深寓着阴阳理念。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开篇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而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太极拳就是依照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的规律进行动作的自然、轻松、和谐的调整与优化。

2.4 动静结合的主敬观

《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体)不停的运动而健,人也应当按照天体这种法则不断的运动,方能刚健有为。而这种运动是动静结合的。《易·系辞上》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它认为天地生万物都是动静结合。朱熹在《太极图说解》中云:“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13]不仅说明太极具有动静之理,而动静之理搭于气而行,谓之所乘之机。而且特别指出:“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今以太极观之,虽日动而生阳,毕竟未动之前须静,静之前又须是动,推而行之,何自而见其端与始”。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峙、相排斥,而且还是相互统一,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动态平衡状态。这一思想对体育的影响也是积极的。他提出,以“静”可以养“浩然之气”,人心只有和乐主静,方能使气行合意,益于健康。他这里所说的 “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另一种运动形式。他提出“静而理感亦有动,动时理安亦有静”,并以主“敬”说替代了以往的主“静”说。而以“敬”将动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此持敬之功贯通乎动静之际者也”。[14]正因为他以“敬”统动静,这不仅在理论上是一个突破,在养生学上也是一个突破,进一步论证了他提出的生命在于运动,动由静生,静中有动,动静相间乃体育的基本形态。朱熹所谓的主静是指紧张工作之后要静,“静”而 “慧”,“慧”而“生”,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思想的活力。这也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孔子曰:“志于通,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5]讲的是培养人绝不能苦守于书斋,而应该有静有动。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善射、御,“劲拓国门之关”的人。孔子还常率学生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登山、钓鱼、涉猎和郊游等。《韩诗外传》中记载孔子携弟子登泰山之事,至今泰山仍有“孔子登临处”的古迹。可以看出他对“游咏山水、陶冶性情”的重视和对动静结合养生的肯定。并积极主张通过合理、适时的生活方式与锻炼手段来延长寿命。朱熹还把这种思想贯穿于教学之中,他要求学生“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开辟射圃,令学生习射”。王宗岳把上述哲理应用到了拳理和拳论中,他在《太极拳经》说:“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其表现的就是一种刚柔相济,动静相兼,阴阳互为转换又相连无端的运动形态。

2.5 心性双修的养身观

朱熹的哲学思想以太极论、理气论、心性论为核心。以太极立人极,强调“无极而太极”、理气浑然一体的理学观,认为只有树立起人之本,才能实现生命的进化和升华。他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就人而言,亦无不具有太极之理,也是人和物共同的行动和行为的最高准则。把德、仁、诚、智、礼、义看作是理的具体体现,并提出养德要从养心做起,他认为“心统性情”,心一为性,一为情,二者同见于心。此心包括精神与道德。而理学以道德精神之心的健康作为身心健康的基本点,通过养气、养神实现“以心性合天理”。这实际是心理养生、道德养生,是以“德”为先培育健康的身心。这一原则比那种只重视肉体健康而忽视精神健康更为全面。如对习武者强调“习武先修德”、“尚德不尚力”,追求的是技艺精湛,艺德高尚,对决也是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而非以胜败为目的。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拳技,也是一种富有做人道理的运动,体现了一种和谐价值理念。陈鑫在《陈氏太极图说》中云:“拳为小道,太极大道存焉”。太极拳乃心性之学,文武之道。练太极拳是对天地自然的领悟,是大自然规律的体现,更是对自身价值的实现。[16]

2.6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他把天地看作生命的来源,认为万物是由天地产生的,人类则是由天地万物产生的。因此,人和天地万物有内在的联系。人与自然不再是外在的因果关系,而是内在有机联系的天人调谐。在实践上,《周易》认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就是说,人类要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人3者之间的和谐。《周易大传》还进一步指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既要改造自然,发挥人的主动性,也要顺应自然,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既不屈服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宋代理学奠基人之一张载集前人“天”、“人”理论,在《正蒙·诚明》篇中,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之说,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以宇宙为体,自然为本,人生为中心,自然与人相通、相类的统一。朱熹则进一步提出“居敬”。他将“居敬”作为“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认为“敬与和亦是一事,敬则和,和则自然敬”。[7]他秉承太极之说,在《中庸》中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太极拳注重的就是人与自然的交流,提倡一种自然和谐同步的精神,体现在天人合一的过程。它要求人们以祥和、恬静的欣然之态、优雅之姿追求人自身身心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更好的、全面的发展人自身。

2.7 医易相通,医体同属的运动医疗保健观

我国古代中医对宋明理学和《周易》都有深入研究,并用来解释医理和指导临床诊治。如新安医家,清代歙县吴澄根据《周易》“易化而裁之存乎变,推之行之存乎通,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之意撰著《不居集》,阐发内外损学说,充实、发展理虚之法,并著《易医会参》,强调易医相通之理。清代歙县胡大淏精研河洛之学,著《易医格物篇》四卷。孙一奎曰“不读《易》不能为太医”,用“太极”解释命门,强调元气。新安医家均以“医者理也,穷其理之谓医,而学名焉”。[17,18]

中医与体育同属人体文化的范畴,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又共同丰富和发展。传统中医是在太极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与优点就是它的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辩证观,并进而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3者一体,相互依存。明清新安医家罗美对《内经》阐发,著有《内经博义》堪称传世之作。名医叶子雨评曰:“阴阳之理,以和为恰,究末若罗淡生(罗美)《内经博义》引申《天元宝册》之义为畅也。”裘吉生先生于《珍本医书集成》中评曰:“其学说参《素》、《灵》之奥义,为国医之基础。于《内经》运气之学,阐发无遗。”“论生理,皆天人合一之旨;论病理,皆根据经文之意”。[18]其间,新安休宁汪昂所著《素灵类纂约注》一书,以脏腑经络领先,共分9篇,集中医以脏象、经络为辨证施治规律之大全。中国传统体育武术则将中医的这些理论完整的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传统中医和中华体育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相互渗透,相辅为用,武术不少拳种就是在中医经络学的指导下进行练拳健身的,一些拳种也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

医学养身保健早在 《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种养生方法就是“不治己病治未病”的思想,把预防医学放在首位。随之产生的许多养生术,如导引术、吐纳术、按摩术、五禽戏、八段锦等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体育保健医疗。这种体医结合的保健方法,对防治现代社会出现的 “文明病”,如肥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有重要的借鉴和实用意义。

3 太极拳的全球化趋势

具有中华太极魅力的体育项目颇多,但最具代表意义的当首推太极拳。它将太极论中宇宙运化、自然规律浓缩到一个拳种,并与人自身的生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它的对立统一、阴阳互补的哲学思想,它的兼养身与技击的双重作用,使太极拳在中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广为发展,并逐渐成为当地人民首选的运动健身项目之一。2010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东京代代木公园晨练时,与东京市民一起打起了太极拳。而且早在1959年,周恩来总理同日本朋友松村谦三谈话时说:“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太极拳是一项极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可以陶冶情操,也是一种美的享受,给人们带来情趣和幸福,延年益寿”。[19]由于太极文化的魅力,纷纷被东西方有识之士采纳。如20世纪中期,太极拳就在英国开始流行,并建立了不同的流派。[11]而在法国经常从事太极拳运动的人数达数10万之多。美国是从事太极拳发展较晚的国家,但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太极养身文化也开始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追捧,成为能够深入美国各大主流健康中心的运动项目。据调查显示,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太极拳爱好者,至少有1亿人在练太极拳。[20]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太极拳,由2008名演员组成一个巨大的圆(太极)。人体动作外化形式均以圆为核心构成其运动规律,运势时外形成手圆、肘圆、肩圆、胸圆、腰圆等,如此形成大圆生小圆,有圆似无圆,圆中生万变,体现了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动作刚中寓柔,柔而有刚,舒缓飘逸,跌宕有致,迂回曲折,连绵不绝,似行云流水一般,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的观念来行拳走势。表演者与大自然静静的交流,身心融于天地,融于大自然之中,达到无拘无束,物我一体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最高境界的和谐给中外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和平之情油然而生。现代作家王英琦[21]提出,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文化的角度,为全球提供一个超出足球之上,既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又具有世界普遍性,且能满足人性灵肉信仰需求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就是最好的文化体育载体),从而发挥出中国文化的潜在优势,改变当代体育中对抗性和功利性的异化倾向,使之回归到原初古希腊“人文奥运”终极关怀的健康轨道上来。若能实现这一目的,那将是中国文化对当代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可见,研究理学太极论中的体育文化智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我国和世界群众体育的开展,提升我国在世界体坛的话语权,促进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1]朱熹.朱子全书·朱子语类(卷九十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34-35.

[2]蔡方鹿.朱熹以图解《易》的思想[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版), 1997,(2):59-64.

[3]郭彧.《周氏太极图》原图考[J].周易研究,2004,(3):39-45.

[4]章伟文.太极图的文化内涵[J].中国宗教,2003,(7):45-47.

[5]崔乐泉.中国体育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112.

[6]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8:29.

[7]黎靖德.性理-A·朱子语类(卷第四)[M].北京:中华书局, 1983:57.

[8]项长生,汪幼.新安医学文献对中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学杂志,1998,4(1):49.

[9]余功保.中国太极拳词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05.

[10]康戈武.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太极拳运动观[J].邯郸学院学报,2008,18(3):7-15.

[11]Alexandra Ryan.Globalisation and the‘internal alchemy’in Chinese martial arts:The transmission of taijiquan to Britain[J].East As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8,2:525-543.

[1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33.

[13]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2:91.

[14]朱熹.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32-69.

[15]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2-54.

[16]王维琦.太极相谐、动静相宜[J].保山师专学报,2009,28(4): 92-94.

[17]王乐匋.新安医笈考[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9:234.

[18]项长生.新安医学的主要贡献与历史地位[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3):22-24.

[19]曹革林.太极文化:中国人智慧的结晶[J].中华养生保健, 2006,(4):1.

[20]李秀.太极拳与瑜伽之比较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4(3):446-450.

[21]王英琦.太极文化的魅力[J].清明,2003,16(1).183-184.

The Sports Cultural Wisdom in Neo-Confucianism Taiji Theory

Nie Xiuju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Tai Chi culture is one of the dominant Chinese cultures.So the Neo-Confucianism Taiji theory has not only been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but also has attracted the world's attention by the sports cultural wisdom in it.In this paper,Zhu Xi's idea of"Tai Chi is Li"which connected Yi with Neo-Confucianism is discussed and the effect of Taiji theory on sports culture is given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from seven aspects,such as the dialectics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of Yin and Yang,dynamics and statics,and the thought of the blending of nature and humanity.Meanwhile,taking taijiquan,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ports events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proves that Neo-Confucianism Taiji theory has incorporated the operation of the universe,the law of life and the joint of medicine and sports into taijiquan,and has taken human development in an all-around way as its top priority.Therefore,taijiqua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irst sports choice for people home and abroad.With intensive research,the spread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Tai Chi sports cultural wisdom,it can be predicated that it will help China become a great sports power and contribute to the world sports in the 21st century.

Neo-Confucianism;Taiji theory;sports culture;wisdom;taijiquan

G80-05

A

1672-447X(2011)05-0090-06

2011-05-10

聂秀娟(1981-),江苏徐州人,黄山学院体育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胡德明

猜你喜欢

太极图太极阴阳
早春
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三部曲Ⅱ·太极图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太极+』,未来可期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八卦图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