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理论思考

2011-08-15冯松涛周洪波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贺州文明生态

冯松涛,周洪波

(1.中共贺州市委宣传部,广西 贺州 542800;2.中共贺州市委组织部,广西 贺州 542800)

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理论思考

冯松涛1,周洪波2

(1.中共贺州市委宣传部,广西 贺州 542800;2.中共贺州市委组织部,广西 贺州 54280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这是我们党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此轮发展方式转变可以说是继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之后的“二次经济改革”,将确定中国现代化的正确路径。

发展方式;转变;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这一认识是建立在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科学把握基础上所作出的正确判断,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现阶段为什么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应坚持何种思路?地方政府应如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较少。对这些问题作一些的探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转变方式方式的必要性

充分认识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质提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认识,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困境来看: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比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加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节能减排任务更加繁重;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1]4-6,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进一步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而这些问题都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密切相关。倘若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体制机制不改,倘若“以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变,倘若价格形成机制依然不能真正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代价,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会“久推难转”、“转而不快”[2],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现象就难以得到根本扭转。

二是从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危机来看:一是会走外向发展难以持续的“风险之路”。一旦危机席卷全球、外部需求急剧下滑,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就必然因为出口锐减而失去平衡。过度依赖外向型经济、“大进大出”的传统发展方式受到严重挑战。二是会走资源环境难以支撑的“负重之路”。中国的人均资源能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量却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原有的“暴饮暴食”型的发展方式,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三是会走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的“低端之路”。国际产业分工呈“U”型曲线,如果不能形成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中国将长期停留在“U”型曲线的中间段,徘徊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四是会走福利难以增长的“物本之路”。如果转变以单纯物质增长为核心内容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人民群众难以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将会陷入增长即发展的窠臼。

三是从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演进来看:从社会制度转型到经济体制转轨再到发展方式转变,是主导国家发展进程的三次变革。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社会制度转型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一次重大抉择。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曾经辉煌的古老民族追赶上现代化进程。经济体制转轨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二次重大抉择。如果说第一次“政治制度”抉择,打下了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创造了新中国60年国强民富的辉煌成就;第二次“经济体制”抉择,激活了中国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带来了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那么这次“发展方式”抉择,将确定中国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奠定未来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四是从转变发展方式的国际视野来看:近300年的世界现代化史,就是一部发展方式的更新史。正是依靠工业革命转向工业立国,英国成为跨越两个世纪世界发展的领头羊。正是重视科技发明、信奉“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美国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抓住机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相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经济高速起飞导致收入分配加剧而掉进了“拉美陷阱”[3]58-61;日本和韩国工业化高速推进却忽视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缺乏创新活力而陷入“日韩困境”。没有一劳永逸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方式。

二、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我们应坚持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发展动力四个方面进行转变。

一是在发展理念上,从增长向发展的转变。发展观经历了从发展是单纯的经济GDP增长到发展是经济增长加社会变革;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到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4]296。从发展观演进来看,从“增长”向“发展”的转变,凸出了发展主体的作用,实现了发展客体论和发展主体论的统一,克服了发展实践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病。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手段,发展的本质和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创造财富是为了自身的需求能够更好地满足和实现。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算好结构账、资源账、环境账、效益账,坚持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布局和结构、增长和民生的统一。

二是在发展模式上,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在“早期经济增长”阶段,产业革命打破了自然资源对增长的限制,使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投资驱动”阶段,大力发展资本密集的机器制造业,实现由机器替代手工劳动。通过对机器大工业的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必然出现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衍化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这种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对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深远。进入第二次产业革命后的“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资本积累驱动,而主要靠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实现。

三是在发展路径上,从直线型到循环型的转变。传统工业模式的发展路径是“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经济发展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越大。循环经济对资源的使用路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5]45-47,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由于目前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造成了资源的迅速耗竭、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人类需求扩张的无限性与环境支持系统承受能力的有限性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消除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危机,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与协调,支持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都已经难以为继。

四是在发展动力上,从对外依赖到内外并举转变。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让我们意识到:制造业仅仅依靠外源性动力机制,后劲是不足的。在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内需市场,形成更为强劲的内源性动力机制。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三、地方政府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与对策

目前普遍出现的地区间投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高速度低效益等现象,主要是体制和制度不完善造成的[6]80-85。所以,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在于要找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推手,形成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一是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之一,加大投入力度。整合相关领域专项资金集中投向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在生态产业、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生态保护与科教文卫等公共民生领域筛选和组织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优先安排。充分利用上级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的政策,争取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资金更多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各种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支持生态产业重点企业上市融资。

二是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重大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决策失误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成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重大决策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完善信息公布制度,定期发布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进展成效状况评价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三是增强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国内外关键共性技术,自主研发高效实用的环保治理技术,着力突破生态恢复重建、污染治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能源替代等领域的技术瓶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建立生态产业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环保科技产业基地,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生态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普及推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生态科技专家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军人才。

四是建立完善法规政策体系。编制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包括资源环境保护,污染控制,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保护和建设;研究制定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理收费制度;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流域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落后产能退出政策,不断完善各种环境经济政策。

五是严格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将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相关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离任审计范围,考评结果作为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资金安排挂钩,与各类评优创先挂钩。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予以问责;因决策失误导致严重生态影响和破坏的,严肃追究责任。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党委和人大常委会报告相关情况,自觉接受监督。

六是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充分发挥宣传部门职能作用,全力做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宣传、研究工作。各类媒体,要开辟专栏,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引导动员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及时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好经验,反映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呼声,激发人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全民参与意识,努力营造“生态文明,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

[1]张平.发展方式转变:政策取向与主要措施[J].宏观经济管理,2010(4).

[2]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0-03-01(01).

[3]崔如波.警惕“拉美陷阱”[J].企业文明,2005(1).

[4]韦晓宏,段根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大聚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

[5]张文平,张秋根,汤小强.工业生态化与循环经济[J].生态经济,2005(3).

[6]徐秀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理性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8(9).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Pattern

FENG Song-tao1,ZHOU Hong-bo2
1.Deputy Minister of CPC Municipal Propaganda Department Hezhou,Hezhou Guangxi 542800;2.Deputy chief of CPC Municipal Propaganda Department Hezhou,Hezhou Guangxi 542800

The fifth plenum of the 17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s stressed that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is the main guiding ideology,which is the only way to promote scientific development,and as well as meets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development stage.The above strategy is the sober judgment of CPC about the reality and the key decision to the future of China,it’s also the second economic reform after the planed economic transferring to market economy,which will determine the correct path of the modernization in China.

development pattern;transformation;development

F202

A

1673-8861(2011)01-0140-03

2010-12-15

冯松涛(1977-),男,河南鹿邑人,中共贺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哲学。

猜你喜欢

贺州文明生态
游贺州紫云洞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印象贺州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吾城·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