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2011-08-15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大众化中国化

赵 志 勇

(天津科技大学 法政学院,天津 300222)

高校教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赵 志 勇

(天津科技大学 法政学院,天津 300222)

高校教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基础性作用而言,主要表现在导向作用、给养作用和表率作用3方面;就具体层面而言,主要体现在传播知识、科学研究和育人的职能3个维度。

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用

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向。一定意义上,高校作为首先在理论层面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场所担负着巨大的任务,而高校教师在此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厘清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是进一步分析问题的基本点,而界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应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入手。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来,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概而言之,其主要观点包括:

该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化为指导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内在动力和思想武器。具体而言,有学者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宣传普及,深入到群众中去,转化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内在动力,并在群众的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和发展这一理论[1]。有观点则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群众实践的过程,是理论变成物质力量和群众掌握精神武器的过程[3]。

2. 多维复合论

此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多维复合概念。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南、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由执政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的思想信念的过程,并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4]。还有观点主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合概念,从普及主体看,是指马克思主义由专家走向人民大众的过程;从表现形式看,是指马克思主义由高深理论走向通俗理论的过程;从维系力量看,是指马克思主义由制度维系走向群众自觉实践的过程[5]。

3. 指导实践论

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并以此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如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即通过理论宣传和传播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一科学理论,以实现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6]。另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是使这个理论体系为大众认同、掌握并能内化为大众的信念,从而自觉地用来指导社会实践[7]。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渠道有其自身内在的特点。就此而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教师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使之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深奥变为通俗的过程;是教师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变为被广大的大学生理解、掌握并上升为其信仰的过程;是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帮助学生正确分析他们关注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令他们困惑的思想问题的过程。而这主要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

自2014年“8·18”会议明确从国家层面推动媒体融合战略已实施4年,媒体融合的主体一直集中在省市级媒体。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也就是说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被普遍认为是媒体融合从省级以上媒体向基层媒体的纵深延展的信号。媒体融合需要一套融通机制,这套机制要激发“制度效能”,进而完成“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完成主流算法的转化,归根到底是主流价值观的表达。互联网的发展虽然重塑了传媒的格局,比如各种算法推荐和聚合平台,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问题,期待着主流媒体重塑传媒生态和确立价值标准。

二、高校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基础性作用

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主导者、理论探讨研究者和行为活动示范者的三者统一体。由此必然决定了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具有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即主导者意义上的导向作用、研究者意义上的给养作用以及示范者意义上的表率作用。

1. 高校教师作为主导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者,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中首先要把握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以保证教育目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荣誉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其次,组织好整个教育过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保障教育过程有序、有效地开展。再次,要选择好教育内容。一定意义上,对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最后,要利用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作为教育的主导者,高校教师要对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熟练掌握和运用。这是教育主导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2. 高校教师作为研究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给养作用

作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高校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研究与宣传。这是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特点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的学习、研究。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立足于现实之上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须直面现实、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唯有如此,大学生才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滋养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除去纷杂、保持理性,实现健康、积极的人生。

3. 高校教师作为示范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表率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榜样示范作用,这将大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信度与说服力,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高校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感染和启发学生,必然使马克思主义在学生当中普及,由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性发展——深受其利的广大学生也将自觉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大众化。

因此,高校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使自己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典范。在工作、学习与生活等方面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价值。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点亮人生的明灯。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率先垂范必将对学生以积极影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默默的行动中抵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

三、高校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具体职能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的主体力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播知识的职能

即用通俗的语言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使学生理解、掌握和接受,使外在理论层面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理性思维。

毛泽东指出:“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8]。”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作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被当代中国的精英阶层——大学生所掌握、理解和接受。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中坚力量。毕业后他们将很快成为行业内的骨干。只有他们理解、掌握并从内心真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骨干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抽象、晦涩又容易使他们望而生畏,国内外出现的各种杂音也成为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障碍。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通俗的语言,系统、细致、耐心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讲授给学生,使马克思主义由被少数人掌握变成为广大青年学生、最后为人民大众掌握的理论。

2. 科学研究的职能

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规律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和探索,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首先,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虽然有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员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在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一线教师,起着把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的桥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满足于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员的既有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还得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力争在相关领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规律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规律进行分析,探索出符合教育规律和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规律的教学方式,并研究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由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再次,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思维活跃、千差万别的大学生。他们来自全国各个地区,他们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思想情感、各自关心的问题及对问题的看法各异,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掌握程度和态度也不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发展的观点、辨证的观点发现并回答学生的问题,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最后,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事情及各种思想观念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时时刻刻地对学生进行影响,因而学生的思想观念时时地发生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敏锐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将如何引导学生思想观念向着积极方向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关注基本点。

3. 育人的职能

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通过理论与实践双重作用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用马克思主义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师。人的灵魂的塑造,实质上就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每个人树立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着他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看法,也决定着他将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稳定,容易随着各种思潮观念的影响而波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与各种文化思潮、观念和信息都是零距离,大学生对某些非主流观念觉得新奇更容易接受。如何提高大学生对各种思潮的分辨能力,增强他们对错误思潮的抵抗力和批判力,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的作用,是高校教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紧迫任务。

[1] 张雪娇.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学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3):39-42.

[2] 马维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路径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4):14-17.

[3] 姚桓,苗佳瑛.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条件、路径、方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2):11-15.

[4] 周晓桂,邢晓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再认识[J].科学社会主义,2010(1):58-61.

[5] 杨谦,杨文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4):191-194.

[6] 李科.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4):134-138.

[7] 王永贵.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7-23.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0.

Abstract:University teachers play an irrespaceable role in popularizing Marxism. Basically, they play such three roles as guiding students, inspiring students and setting good examples for students; while, concretely, they play the roles of imparting knowledge, mak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 Marxism popularization; roles

(责任编校:卫立冬英文校对:吴秀兰)

A Stud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Roles in Popualrizing Marxism

ZHAO Zhi-yong

(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s,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hina)

G641

A

1673-2065(2011)02-0114-03

2010-11-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基金(09JD710010)

赵志勇(1972-),女,河北景县人,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大众化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