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禄诗歌中的乡愁情结和家园意识

2011-08-15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定西故土情结

巩 占 龙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甘肃 定西 743000)

支禄诗歌中的乡愁情结和家园意识

巩 占 龙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甘肃 定西 743000)

支禄诗歌的乡愁情结和家园意识既表现为对家乡景物的摹写和追忆上,交织着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同时还融入了时代的内涵,上升为对自然、生命、精神家园的追寻上。另外,支禄诗歌的乡愁情结和家园意识还体现在对地域语言的运用和截取上,把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方言、俗语入诗,重视对民间风物、琐事的抒写,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支禄;乡愁情结;家园意识

乡愁是中国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歌咏故乡、表达乡愁”的千古绝唱。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张谓的“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同王征君湘中有怀》;王间的“看君已作无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赠吴之山》);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等等。这种饱含在诗歌作品中的乡愁情结,既表达着诗人对故乡故土的眷恋和思念,也交织着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同时还融入了时代的内涵。在游子的眼中故乡永远是美丽的,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无论走到哪里,不管荣辱得失,故乡的一草一木总是牵挂着游子的心。

支禄诗歌在汲取古典诗歌营养的基础上,也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本文将通过“乡愁”这一特殊的文化心理现象,论述支禄诗歌的乡愁情结和家园意识。

支禄出生在定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乡闭塞、落后、贫穷的生活环境;乡民们的质朴、豪放、守旧的性格和简陋、淳朴、原始的习俗使他从小耳濡目染,成为他走向诗歌创作的原动力。支禄 30岁之前一直在家乡生活,在这里,他度过了幸福的童年,经历了求学的艰难,饱尝了谋职的辛酸。尽管他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希望能够和故土融为一体,生根发芽,但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最后不得不选择逃遁,云游他乡。“一个人,一旦离开了故土,远走四方,故乡就会成为他记忆中永远的思念之乡,慰藉心灵的温暖之乡”[1]。的确,正是由于劳顿辛酸的个人经历和飘泊不定的流浪生活,使故乡故土在支禄心中成了依依难忘的思念之情,因此一首首乡愁的苦吟诗便由此产生。

首先,支禄诗歌的乡愁情结和家园意识表现为对家乡景物的摹写和追忆上。读支禄的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主体情感完全浸染到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山峁旮旯之中。支禄是一个失落的知识分子,他诗歌创作的基本背景和全部的诗情,都源于定西这块积淀着深厚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的神奇土地,他关注着自己生存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事物,关心着庄稼和收成,他把农民内心的欢乐和苦痛写得真切而感人。

“望着凶凶而来的草,庄稼人不在四平八稳走着”“草爬满的脸,在谁的前头一站,都觉得矮人一头,在谁的后边喊话,都少了精神”“锄草的人,下了山坡,又上河坡,赶走一地的草,像拨开堆在头顶的黑云”。(《锄草》)诗人用十分质朴的语言、舒缓的语气道出了农民田间锄草的焦虑、矛盾和锄完草后的闲适心情。这是诗人对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一段回忆,寄予着对亲人、故土的思念。多少年后,虽然自己飘泊在外,不能守候在亲人身旁,但乡民们劳作的辛苦、生活得艰难历历在目,令他牵肠挂肚,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和关注着他们。

“场子上,我给麦子吼秦腔,我把吃完饭的碗,当鼓当锣敲个不停,我高兴呀,我满肚子装着喜悦”,(《麦子之歌》)诗人用第一人称手法的平铺直叙道出了丰收后的喜悦之情。诗歌中选用了富于地域特色的“风沙”“秦腔”“粮囱”等意象,将自己旅途的辛酸、无奈蕴涵在对故乡美好收成的回忆中,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故乡虽然贫穷,但诗人能够坦然的面对,能够透过贫穷和生存的不幸,挖掘出乡民们身上的那种安贫乐道、与世无争的文化心理。一个人即使穷的一无所有,但只要有家,就有了一切,有了精神的归宿。

“小麦帮我拉直衬衣的领结,大豆又让我换了一套新装”“不土不洋地活着,不热不冷地走着,左肩疼了换右肩,一路上,没有挑不动的岁月”,(《泥土的乡下》)诗人以自叙式的文笔,抒发了内心的不平和淡淡的哀怨,也道出了他背井离乡的客观因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主观上,诗人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中积极入世思想的熏陶,提倡“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坚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挑不动的岁月”。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不得不泪别亲人,携妻带子,踏上遥遥无期的飘泊之路。这首诗歌看似平淡,却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的斑斑血泪和孤独无助的悲凉,耐人寻味,催人泪下。

对家乡景物的摹写,多半是诗人的回忆之作。当一个人流落他乡,异地而求不归的时候,必然眷恋故土,思念亲人。家是宁静的、温馨的,不曾离开家的人,也许只会感到家的束缚、烦闷和枯燥,但像支禄这样,只有曾经拥有而失去家的人才会倍感家的弥足珍贵,尽管为了个人的生存而不得不背井离乡,但“穷家难舍”的亲缘意识和地缘意识,使支禄诗歌中充满着浓郁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情结。不管是“爬满累累伤痕的树干”“探出矮墙的一枝红杏”“立在地里的野燕麦”“豌豆角爆裂”“满坡的花朵和青草”,还是“鸡啼”“蜷缩的山羊”“夹一条尾巴驴子”“眼花腿颤的老牛”,甚至“哭嫁的山妹”“爸爸雪白的鬓发”“妈妈忧伤的谣曲”“肩扛臂挎的男人女人”等等,无不倾注着诗人对家的苦恋,读之荡气回肠、韵味无穷。

其次,支禄诗歌的乡愁情结和家园意识不拘泥于对家乡、田园的追忆和摹写上,而是上升为对自然、生命、精神家园的追寻上。乡愁是由于远离故土和家园而产生的一种对故土和家园的追忆和思念之情,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一种情感,一个人的怀乡之情又往往同他的现实经历联系在一起。就支禄而言,他也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来养家湖口,但由于现实与梦想的矛盾,使他的希望一次次的化为泡影,他曾经苦闷、彷徨、犹豫过,甚至感到孤独、失落、无助。因此,支禄的诗歌,多抒发自己内心的体验,抒写对自然的向往、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存的思索和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他诗歌的乡愁情结多因“飘泊”而产生,他把对家乡的眷恋、思念和自己旅途的艰辛、孤独、无奈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沉闷、压抑、悲凉的感觉。

“几个来自异乡的打工人,又在楼丛里唱思乡的歌,毛里毛躁的小伙子,搅得夜片刻不得安宁”“谁的眼泪已经提前流向天空,又河流一样在楼顶旋转,谁的嗓门,已如哭腔,变得如此嘶哑如此让人牵肠挂肚”。(《夜歌》)《夜歌》这首诗歌,虽然内容简单,却意味深长,它讲述了一个人人都曾有过的人生体验,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都市打工,整日忙碌奔波,到了除夕之夜,一群在异地打工的同乡在一起聚会,尽管佳肴美酒,使人暂时忘记了内心的忧伤,但一想起打工生活的坎坷和家的温馨,他们个个都热泪盈眶、肝肠寸断。

“谁想起了热炕头,谁想起了老家燃旺的炉火,谁想起场上,还没来得及扛的半袋子麦子,还有,撒了一地的土豆 ,在等谁捡拾呢”(《十二月的雪》)、“铜柱在梦中乘着月光回家”(《还乡》)、“七月来到,麦芒的尖利,让铜柱再也坐不住了,那寂寞的眼眶,溢满一坡一坡的金黄,他像一缕稳不住的炊烟,低踮高踮地望乡”。(《流浪汉铜柱》)诗人出生在一个闭塞的农民家庭,尽管饱尝饥饿、贫穷和屈辱,但又与农村相濡以沫,淳朴善良的人情铭刻于心,时时牵动着他的思绪,让他欲罢不能,牵肠挂肚。“你是从土而出生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2]。这充分说明,每一个人都是大地之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心中的一方乡土,这是一种血缘的联系,是一种精神的纠葛,任何人都无法摆脱。作为诗人的支禄,以自己敏锐的视角和独特的灵感,把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通过飘泊的“打工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乡村,在支禄的记忆里是充满阳光气息的精神栖息之地,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形态,更是一个美丽的诗性空间。如《雪落吐鲁番》这首诗歌,抒发的不仅仅是诗人对故土、亲人的思念,还包含着对故乡的美好祝愿和对人生的感悟。作者用一种简洁概括的语言,在自然平实的抒写中折射出一种理性的思考,引领读者穿越寒冷的冬季去感悟生命的真谛。思念,是一种伤,是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如同吐鲁番的冬季暮雪皑皑,没有生气,没有激情。诗歌中,诗人截取了一幅流浪在城市的生活画面,勾勒出一段浓浓的乡愁气息,描绘出充满想象空间的简约场景:诗人所处的生活状况、所面对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所表达的浓郁思乡情感。这是诗人内心的呐喊,把对故乡的情思,寄托于千山万水,希望能传递到千里之外的乡村,表达出了回归的急迫感。

第三,支禄诗歌的乡愁情结和家园意识还体现在对地域语言的运用和截取上。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两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3]。”诗歌语言更集中、更典型地体现了这种精神特质。中国八九十年代的诗歌创作,曾一度远离读者,成为和读者隔膜最远的一种文体。诗歌越来越注重技巧以及由技巧表达出的内在化和主观化倾向,很难让读者“感动”, 很难触动读者的心灵,也很难让读者或喜或悲或悟,读后只能给人平庸的生活更添一道平庸,让麻木的心灵更麻木,让人怀疑诗歌是不是已经不能够感动人心。支禄的诗歌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突破重围,在语言的运用上大胆创新,把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方言、俗语入诗,重视对民间风物、琐事的抒写,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现代人的文化寻根和生命寻根情结。

总之,支禄是近年来西部诗坛上涌现出的一颗新星,以他独特的构思和艺术视觉,把黄土地上乡民们的生活境遇、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以诗歌的形式凸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回味无穷。

[1] 杨俏凡.乡愁·离人心上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9):122-123.

[2] 王任叔.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动向的蟊测[J].创造月刊,1935,1(3):62.

[3]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268.

Abstract:Nostalgia and home consciousness in Zhi Lu poetry are shown in the description and recollection of hometown scenery which are mingled with the poets’ personal experiences on one hand and are blended in epoch connotation which sublimate into the pursuit of nature, life and spirit on the other. In addition, the nostalgia and home consciousness are also embodied in the application and interception of the regional languages. In the poetry, the familiar dialects and sayings of local people and the emphasis on the description of folk customs are full of life.

Key words:Zhi Lu; nostalgia; home consciousness

(责任编校:耿春红英文校对:杨 敏)

Nostalgia and Home Consciousness in Zhi Lu Poetry

GONG Zhan-l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Ding Xi Teachers’ College, Ding Xi, GanSu743000, China)

I207.22

A

1673-2065(2011)02-0052-03

2010-09-29

巩占龙(1970-),男,甘肃定西人,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定西故土情结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故土情
人间故土
踏遍千山万水 依旧寄情故土
景泰县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品比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