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古文化拾遗
——以贺州为例

2011-08-15陶红云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古文化沙田城址

陶红云

(贺州市博物馆,广西 贺州 542800)

岭南古文化拾遗
——以贺州为例

陶红云

(贺州市博物馆,广西 贺州 542800)

贺州历史悠久,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已经有人类聚居。从考古发掘表明,先秦时期贺州经济发达,青铜冶炼铸造技术高,以致形成了沙田青铜文化区。潇贺古道交通线是沟通岭南与中原地区的要道,从秦朝到南唐开元年间,兴盛达千年之久。古道上的临贺故城有2000年历史。梳理岭南古文化的遗存和遗址,以期更好梳理贺州历史的脉络,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

青铜文化;潇贺古道;临贺故城

贺州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期起,八步区贺街龙洞已有人类聚居。到了新石器时代,八步区的人类繁衍逐渐兴旺,最为著名的有临江岸边的灵峰山、鸡心山聚落遗址,马蜂河西岸的中岩遗址,桂岭河上游的三圳遗址。已有定论且能体现贺州光辉史实的话题,至少可以从西周或春秋战国时期谈起。通过梳理岭南古文化的遗存,借以更好梳理贺州历史的脉络。

一、光辉灿烂的沙田青铜文化区

1991年7月,在贺县(今贺州市八步区)沙田镇龙中村东面的一个山洞中发现一处岩洞葬,共出土器物33件,其中有18件精美的青铜器。青铜器中鼎3件、鼓1件、牺尊(即麒麟尊)1件、1件、1件、龙头形饰1件、兽形饰1件、箕形器1件、凤字形钺1件、环形器1件、勾形器4件、叉形器3件[1]244-245。墓葬的年代在战国时期。陪葬物品中有3件青铜鼎,说明墓主的身份高贵。在中原地区,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祭祀用具,它被当作“明尊贵,别上下”,显示身份地位、权力财富的标志。商代贵族墓中,中小墓一般是陪葬鼎1至2件,大墓则有30余件。西周时期,出现了列鼎制度以表示等级秩序,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平民则不能用鼎。春秋战国时期列鼎制度虽被破坏,但也只有贵族才能用鼎,一般老百姓还是不能用鼎。陪葬的1件铜鼓是石寨山型铜鼓,为滇式铜鼓,可能是从云南传过来的。铜鼓是岭南越族自己发明创造的权威性文化物,同样也是权力地位、财富身份的象征。《隋书·地理志》云:“自岭南以南二十余群……并铸铜为大鼓……俗好相杀,多构仇怨,欲相功则鸣此鼓,列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明史·刘显传》云:“得鼓二三,便可谮号称王。”陪葬物品中的铜牺尊却极具地方特点,此尊高53.7厘米,长48厘米,足高43.4厘米,重53斤,整体形状像一只怪兽,背部有口,可由此处把酒注入腹腔内,口上有活动盖,盖面浮雕盘蛇,蛇身饰3道鳞纹,居中蛇首高昂向盖钮,尊的头部形状古怪,张颌露齿,双目圆睁,有双角,圆柱形,尊的尾部有一直立攀附的禽鸟。它应该是古苍梧部族的神徽(图腾)。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先生称:它“造型移植自西周的同类器物而具有地方风格”,“是华夏民族文化和百越文化相互交融的见证”。事实上这批青铜器在器形和纹饰等方面,既有中原的作风,又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有些还间杂有楚滇文化的因素。

1993年,在贺州市沙田镇的沙田河流域又发现包括城址、墓葬在内的春秋时期青铜文化遗存。城址在贺州市沙田镇芳林渡东北约1200米处,有一处叫土城喾的城址,城址为圆形,周长约800米,外有护城河。城址西部有一条小道穿过护城河向城外延伸。1996年,在贺州市沙田镇马东村发现两座周代墓葬,出土器物全部为青铜器,有、鼎、甬钟等共8件,器形、纹饰风格大多来自中原,而凤字形钺、锯齿纹锛具有地方特色[2]15。2001年11月,广西文物考古队会同贺州市博物馆对沙田镇高屋背岭M122、M123两座战国墓进行试掘,共出土文物50件,其中青铜器48件,有棺栓4件、铜矛1件、铜剑1件、匕首1件、锛2件、斧2件、钺2件、刀锯两用器1件、码角器1件、铜镦2件、铜镞31件。这两座墓出土的遗物器形简单,种类主要是实用青铜兵器、生活工具及陶生活用具,以兵器为主,与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葬基本相似。与上述的马东村西周墓一样,这两座墓的随葬品具有中原作风,其年代应在战国中晚期[1]247。

广西文物考古队研究员覃芳在《西江地区先秦时期的青铜文化》一文中认为,先秦时期以贺州为中心的桂东地区(含粤西封开等地),与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质《地形图》上所标示的“封中”大致同一范围,形成为一个青铜文化区。而桂东地区的青铜器主要集中在贺州市[1]244-247。贺州市的沙田镇沙田河流域有城址和大量墓葬等青铜文化的遗存,应当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繁荣,经济发达,冶炼铸造技术达到一定高度的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中心区。

二、盛极千年的潇贺古道

五岭(江西大庾岭、广东揭阳县骑田岭、湖南桂阳县越城岭、广西恭城都庞岭、广西贺州萌诸岭)山脉斜亘在粤桂和湘赣边界上,历来是岭南与中原交往的天然屏障,在萌诸岭和都庞岭之间有一个地势较平缓的谷地,在谷地走廊上,分布着向北流的潇水和向南流的贺江,这样陆上的谷地和水中的航道就相互联结成一道沟通南北的交通线,史称“楚粤官道”也称“潇贺古道”。而扼守在这条交通线上的正是岭南名郡“贺州”。因而“贺州”也就成了历代中央王朝或地方强权拓展的疆域、经营岭南的重要门户,得潇贺古道交通之便的贺州,自古以来不仅是楚粤文化交汇融合的前沿地带,也是岭南地区传习中原文化的先导。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张2100多年前绘制的《汉初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即上述帛质《地形图》),上面明显勾勒着湘漓、潇贺、耒湟三条最古老而又极为重要的南北交通线,如同三支强弩从长沙射出,分别指向西南、正南和东南三个方向。位居中央正南方向的这支强弩就是湖南潇水——广西贺江水陆联运交通线,历史上称为潇贺古道。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调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向岭南挺进。其中在广西境内有两路,西路是从广西北部的兴安县边境的越城岭向南突进,由此直下桂江;中路是从湖南江华境内的萌诸岭向广西的富川、八步挺进,直下西江中下游地区。经过六年的征战(公元前214年),终于统一了岭南地区。

潇贺古道是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沿着秦军南下路线修筑的新道之一,是秦始皇扩建岭口古道而成的一条水陆兼程,以水路为主的秦通“新道”。据《富川县志·交通运输》记载:它“起于湖南道县双屋凉亭,经江永县进入富川县境内,经麦岭、青山口、黄龙至古城止。陆路全程为170公里,境内65公里。路宽11.5米,多为鹅卵石路面,也有用青石块铺的。道路蜿蜒于萌渚岭、都庞岭山脉丘陵间,并联潇水、湘江,南接富江、贺江和西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新道’紧密相连,为楚越交往打开通道”。现在在富川县葛坡镇谷母村附近,还有一段长几百米的古道。古道是一条宽约1.2米的羊肠小道,路面呈拱形,上面有一层用青石板砌成的基石,在某些地方可明显看见两侧有很深的车辙印。秦时的潇贺古道是一条军事要道。到西汉时期,由于开辟了海上贸易通道,潇贺古道又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原出发,沿长江水系南下,经苍梧、合浦出海,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灵渠——桂江——西江;另一条是潇贺古道——贺江——西江。通过这两条途径,中原的丝绸和大批货物到达合浦出海,而海外各国的翡翠玛瑙等珍贵物品从合浦上岸,进入西江中游的苍梧(现梧州),再一步到达岭南和中原地区。秦汉及其以后的千年间灵渠失修,潇水——贺江线就成为那时最兴旺的路线。古人借助潇水和贺江行舟,在两水之间走一段平缓的山路,或者借助湘桂岭口的“新道”,就可以轻易地翻越南岭。这条线路从秦代南越国时开始,到南唐开元十七年(729年)张九龄开辟梅关新道止,兴旺了将近一千年。

三、延续2000多年的临贺故城

临贺故城位于贺州八步区贺街镇,是目前广西四大古城之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临贺故城始建于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当时因该城位于临江与贺江的汇合处而得名,为苍梧郡临贺县县治所在地。临贺故城曾有过几次迁徙和扩修,但迁徙的地方都不是很远。

1986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西汉汉武帝时,临贺故城最初县治设在贺街镇大鸭村土名叫“旧县肚”的一块平地上。城东北为丘陵地带,西约一里为贺江与临水汇合处,地处交通要道。该城平面呈长形,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80米;四周城墙用泥土夯筑而成,夯层厚10~20厘米,现仅存北墙和东墙南半部,残高1.5米,宽3~4米。南墙中部开一城门,东西城墙外面是比城址低4米的低凹地带,南城外出40米原为贺江古河床,低于城址约10米。城址内地势平坦,地表有大量的汉代方格纹、三角纹陶片和绳纹瓦片。

西汉后期,因该城屡遭水淹,县治迁往东距2公里的洲尾村,故称洲尾城址。该城呈方形,四周有板筑城垣,东到鸬鹚船自然村南端,西到临江边,边长纵横约1000米,夯层厚15~20厘米。城垣大部分被毁难以辨认,现仅西垣南段保存长约300米,残高约1米的夯土墙。城内地势平坦,散布有大量的汉代陶片和瓦片。

东汉早期,县治北迁2公里至临江河的西岸,即今贺街镇河西街,故称河西古城。该城东面紧靠临江,四周仍是板筑城墙。五代南汉时,临贺县升为州治。南汉乾和八年(公元963年),南汉指挥使吴为便于守城,将西面城墙内缩90米,重新夯筑土城墙630米,与东南两城相接,并于城垣外重开护城河。从此,有主城和附城之分。东半部为主城,占地510亩,有东南西北四道城墙,城墙内部为夯土墙。南宋时期,仍沿用五代城垣,但用青砖包砌内外墙,辟四门,城上砌城垛,建敌楼。现东垣长840米,南垣长784米,西垣长630米,北垣长280米,垣均宽21米,残高2~4米。砖城墙外是五代开凿的护城河,在西、南、北三个方向护住主城。东面则以临江为天然屏障。主城外的西面有一附城,与主城仅有一道护城河之隔。由西、南、北三道东汉时期板筑城墙围成。西段长569米,南段长87.9米,北段长280米,残高3~6米,宽23~25米。城墙外侧又有东汉护城壕一道,宽5~11米,残深0.8~1.7米。附城内是东汉至宋的高基古墓群。

现在,主城内的古街道、民居、县衙、古塔、古井、文庙、学官、寺庙、祠堂、书院、医院、药房、城门、水门、栓船桩、栓马桩和碑刻等地面文物都保存完好[3]。

临贺故城,作为临贺县、临贺郡、临庆国、贺州、贺县的治所,历时2062年,直到1952年9月,贺县治地才从贺街镇迁往返现八步区八步镇[4]37。2001年6月25日,临贺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四、结 语

以上所论,仅仅是从古文化的角度粗线条地梳理了贺州历史的脉络。其实,在贺州的历史上留下的古文化远不止文中所述的几个节点。例如宋代锡都——贺州,铺门高寨王城,黄姚古镇等都是昔日贺州古文化的遗存。而岭南古文化的外延比之贺州更广更大,内涵也更丰富。文中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让广大同仁积极参与,共同挖掘,并在挖掘和整理的过程中展现岭南古文化,呈现贺州古文化的辉煌。同时,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荣誉感,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吸收古文化的精华,以昂扬的斗志,以创新的精神,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贺州作出新的贡献,对建设文化贺州具有重要意义。

[1]覃芳.西江地区先秦时期的青铜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2]张春云.广西贺州市马东村周代墓葬[J].考古,2001(11).

[3]胡庆生.临贺故城[N].中国文物报,2000-10-29.

[4]贺州市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5]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N].中国文物报,2001-07-15.

A Supplement of Lingnan Ancient Culture:Take Hezhou as the Case

TAO Hong-yun
(Museum of Hezhou,Hezhou Guangxi 542800)

As Hezhou has a long history,there have already been human settlement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Old Stone Age.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show that,there has b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Qin Dynasty,the techniques of smelting and casting bronze was so skilled that it formed the Shatian Bronze Cultural Region.From the Qin Dynasty to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The traffic line of Xiaohe Ancient Road was the vital communication line between Lingnan and Central plains,and it had been prosper for over a thousand year.Linhe Ancient town in ancient road has a history of two thousand year.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re presentative relics and sites of Lingnan Ancient History,to better sort out Hezhou’s historical context,and to promote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ronze Culture;Xiaohe Ancient Road;Linhe Old City

K878

A

1673-8861(2011)01-0039-03

2010-08-25

陶红云(1968-),女,广西贺州市人,贺州市博物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地方文史、文博管理。

猜你喜欢

古文化沙田城址
古文化元素在应用市场的发展研究
从盐田到沙田
墨韵书香
沙田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地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天津古文化街游记
上海金龙古文化艺术馆免费向市民开放
致桂树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