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路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恢复与优化措施

2011-08-15魏克霞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年6期
关键词:生境耕地原则

魏克霞

(甘南县农村公路管理站)

1 公路建设施工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长期影响

(1)道路的廊道与分隔效应。

对于生物来说,尤其是对地面的动物,公路建设将导致自然生境的人为分隔,使生境岛屿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避免生境岛屿化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受损,许多自然保护区需要建立与其他自然保护区域自然地域相连的通道,以使保护区内的生物与相邻保护或其他地区的生物进行遗传上的交流,这就是经常所说的“生物走廊”。国内外一些公路为动物保留下穿“兽道”,其目的在于缓解公路建设造成的生境隔离,为动物的觅食和交配等提供条件,保证了种群之间的联系,使物种延续不灭。

(2)迫近效应。

交通运输的畅通使沿线的人流物流强度增加、速度加快、活动范围扩大,使许多原先难以进入的地区变得可达和易于进入。这对自然保护区的珍稀资源的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在我国,常常是路通到哪里,树砍到哪里,出现路通山空鸟兽尽的现象。迫近效应是一种间接影响。

(3)诱导效应。

公路建成后,随之而来的是路旁商业的发展,于是沿着新修的公路就出现了带状或串珠状的城镇。公路交通运输诱导沿线的城镇化,从而间接地造成城镇景观代替农村景观或自然景观的巨变。

(4)水文影响。

公路建设可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固有态势,从而造成冲、淤、涝、渍等局部影响。平原地带的高路堤公路,会因阻滞涝水排泄而导致局部地带渍涝,而在专门设置的行洪泄洪口处,因洪流量大又可能造成局部被冲刷或淤积。

(5)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公路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较为显著,将改变沿线被征用土地的利用现状,其中对耕地的占用较为突出,一部分农民在耕地被占用之后,会出现贫困或就业困难,从宏观上讲,交通占地会减少本已不多的耕地,加剧对剩余耕地的压力。

(6)生态敏感地区的影响。

公路运输路线长,会穿越各种生态系统,其中不可避免会涉及一些特殊的、敏感的生态功能区,如湿地、荒地、自然保护区、天然森林、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特殊地址地貌以及生态脆弱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等。由于各种生态系统的本质不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各异,因而公路建设的影响和造成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7)景观影响。

交通建设对自然景观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其影响实际上是人造景观与自然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或者交相辉映,相互增彩;或者互不协调,破坏景观,尤其是破坏自然景观的美感。

1.2 短期影响

(1)施工车辆穿越田间,扬尘四起,可能使果木庄稼蒙尘,花不受粉,穗不结实,农业减产。

(2)施工车辆碾压草原,造成草死沙扬,或车道成沟,逐渐形成沟壑。

(3)为开辟施工辅道和作业场地,要清除地表植被,有可能影响珍稀物种的生长亦会加剧水土流失。

(4)筑路民工,偷闲行猎,会使公路沿线动物受威胁。(5)筑路改变地表排水,会使低地积水。

(6)高填深挖、隧道等地段,可能影响地下水脉,造成泉流涸断,继而影响人畜饮水,或改变表层土壤的含水量,从而使植被类型发生变化。

(7)路基开挖或堆填会改变局部地貌。深谷高山架桥打洞、劈山开道,会引发塌方滑坡;在地质构造脆弱的地带引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8)挖山弃土弃石,顺坡滚滑,埋压植被;弃土弃石随水流失,会淤塞下游河床、水库、湖泊,严重时会形成泥石流。

(9)河道架桥或填筑路基,施工场地废水溢流,会污染河水,破坏水生生物生境,有时还会使下游水源地受到影响。

(10)施工作业场地土地固化和水泥、石灰等流失先进入土壤,影响土壤理化性能。

2 陆生生态环境保护、恢复与优化措施

2.1 生态恢复与优化的原则

(1)“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重”的原则。在保证主体工程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生物措施的环保、生态和景观效益。

(2)“因地制宜”的原则。应根据项目周边环境状况,“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

(3)“临时占地应不低于原生态功能”的原则。依照此原则,临时用地占用的临时便道、临时营地、拌和站等施工场地,以及大量的取弃土场,应进行专项的土地复垦工程,原为耕地或林草地的,应恢复为耕地或林草地,不得荒芜。

(4)“乡土和归化填被优先、外来物种慎用”的原则。乡土和多年引种已经适应环境的归化植物可被优先采用,而外来物种引种时,则应经过专业认证和小规模试验,避免造成难以控制的生态扩散,进而造成持久的生态危害。

(5)“建设和养护并重”的原则。

2.2 景观恢复与优化的原则

(1)识别项目周边既有景观,保留自然风景,综合表现项目周边景观。公路建设对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影响和保护要求,随景观资源的保护级别而有所不同。在风景名胜这类已有保护级别的地段,交通建设应避免对景观资源造成破坏或影响,建设项目的景观应服从这类特殊景观的保护要求。

(2)完善公路和工程构造物人工景观,适当塑造新景观。

2.3 生态恢复与优化技术

包括场地平整,乔木、灌木、草地等各种常规种植技术、管护技术等。特别是经过近十多年来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曾为舶来品的植生带绿化技术、客土喷播技术等先进技术洋为中用、逐步适应国情、不断成熟,为交通建设的生态恢复与优化提供了保证。

猜你喜欢

生境耕地原则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不同生境中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与本地种接骨草的光合特性
泉州湾洛阳江口2种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