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路桥头跳车的成因与防治

2011-08-15王惠玲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年6期
关键词:桥头跳车形成原因防治措施

王惠玲

(奎屯公路管理局)

公路桥头跳车的成因与防治

王惠玲

(奎屯公路管理局)

摘 要:桥头跳车的原因比较复杂,防治桥头跳车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设计、施工、体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改革不合理的管理体制、严把设计关、全面落实质量管理、抓好施工重点环节、应用先进技术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桥头跳车;形成原因;防治措施

0 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无论是里程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得到了超常发展,但从管理部门得到的信息看,桥头跳车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影响了车辆运行,也为养护带来了困难,因此探讨其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

1 桥头跳车的原因

桥头跳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构造物与其两端接线路堤间的沉降差。产生沉降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地基基础沉陷

地基基础沉降的内因是土质不良,其表现为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较大,因此抗剪强度低;外因主要是长期承受路基、路面、汽车的重力和载重汽车的冲击力,尤其是近年来重型汽车超载严重。其次是由于地基基础离河道较近,易遭水浸和风化。

1.2 路基填土下沉

路基填土下沉的内因是路基各层填土的密实度发生变化。具体地说,一是台后填料多为渗透性材料,孔隙过大或含水量超标;二是施工中,一般路基压实机械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台身,在台身后一定范围内的密实度较低。路基填土下沉的外因:一是地基基础沉陷连带而起;二是长期承受路面和载重汽车的重力和冲击力;三是路面渗水引起路基土软化。

1.3 路面结构层压缩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要求的等级越来越高,路面结构层越来越厚。施工时,在台身后一定范围内的结构层的密实度很难达到设计标准。在车辆的重力和冲击力的作用下,结构层很容易压缩,导致路面结构层厚度相对变薄。再者,桥头路面横向上受到方向相反的外力,使桥头各截面沿外力方向发生相对错动,致使路面遭到破坏。

1.4 施工方面的原因

(1)施工单位资质低,既缺设备又缺经验,导致路堤施工质量不过关。

(2)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或随意更换回填材料。

(3)施工不当或程序颠倒。

软土地基桥头施工是比较关键的工序,开工过晚或在路堤沉降没有稳定、沉降速率过大的情况下,就统一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甚至有的施工单位占用桥头当作施工场地,更易造成桥头路堤处理不好不及时。

(4)桥头路堤较高,在台后一定范围内因工作面狭窄,大型施工机械难以到边到沿,造成边缘部压实度不够。

(5)桥头施工一结束就通车,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台背填土沉降稳固。

1.5 设计方面的原因

(1)设计单位资质不达标,缺乏对地基路基的处理经验。

(2)设计单位对地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受经费制约,勘察不够细致,甚至根本没有勘察。

(3)设计单位对桥头软土地基设计的处理方法、工艺不妥当,选用的施工材料不适合,造成地基沉降不均。

(4)设计中路基沉降的理论值与实际观测值有一定的出入。

1.6 体制上的原因

(1)项目发包方与施工承包方、质量监理单位与承包方政企不分,存在一定的隶属关系,不能严格按程序实施监督。

(2)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违背科学,行政干预,盲目追求高速度,要政绩,搞形象工程。

(3)桥归桥,路归路,桥梁与路基路面施工单位不是一家,甚至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领导,二者之间缺少必要的协调,造成桥头附近的问题互相推诿,施工质量不能保证。

2 桥头跳车的防治措施

2.1 改革不合理的体制、理顺关系

(1)建立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之间互相制约的机制。倡导以社会监理单位进行工程监理的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证监理单位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2)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的指挥权应受到制约、避免瞎指挥。

(3)桥与路最好应为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施工,避免设计、施工出现盲区,避免出现互相扯皮现象。如果实际操作中不能做到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施工,就要建立协调机制,做到设计上、施工上互相衔接,做到责任明确。

(4)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主管部门要加强资质审核,严格分包审批审查程序,禁止转包。

2.2 严把设计关

(1)加强对设计单位的资质审查,落实设计经费,确保设计高标准。

(2)软土地基及高填方路基沉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各地区地质情况差异较大。设计单位应在细致勘察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设计参数,根据该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施工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

2.3 全面落实工程质量管理

(1)公开招标,优中选优。

选择一支优秀的施工队伍,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同时选择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职业道德素质高的监理人员也同样重要。

(2)科学施工,严格管理。

按照设计图纸,确定施工方案,根据施工技术规范和施工的工艺要求,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同时,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理制度。施工期间,各施工阶段都要在监督下进行,尤其是对施工材料的选用和施工工序更是不能放松要求。严格监理,就要细化施工方案,分步验收,全程监督。遇有特殊情况,须调整施工方案时,要特别慎重,须经上级主管部门和原设计单位审批。

2.4 抓重点环节,减轻桥头沉降

(1)处理好台后软弱地基。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

(2)处理好路基,严格按照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分层检测“三分法”施工。

(3)确保桥头施工期和预压期,使桥头填土有足够的沉降时间,达到稳定状态。

(4)强化施工阶段的监理,落实“三项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两项管理”——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一项协调”——组织协调。

(5)重点做好工序交接检查和隐蔽工程检查。(6)注意季节性施工带来的变数,尤其是冬季和雨季。(7)回填应选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含有大量有机物的土、石膏或水溶性硫酸盐含量大于5%的土,冻结或液化状态的泥炭、粘土或粉状砂质粘土等,一般不能做填土用。

(8)加强养护和维修。

2.5 采用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沉降差

(1)采用预制水泥混凝土块或沥青过渡层等过渡性路面,等沉降比较稳定后,再铺设正式路面,可以降低路基沉陷。

(2)采用桥头搭板作为搭板,可减少桥台与台背填土沉降差值,缓解桥头跳车。搭板一端放在桥台上,加设防滑锚固钢筋并在搭板上预留灌浆孔。

(3)采用ssf-80毛勒伸缩缝,可以减轻桥头与桥身之间冲击造成的沉陷。

(4)采用复合式桥面,上层用沥青混凝土以保证桥面连续,稳固上层,减轻对下层的压力。

(5)每个桥台附近埋设两块沉降板,进行动态观测,及时掌握资料,为桥台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6)桥头软土地基采用直径间距合理的挤密砂桩或砂垫层处理,分期堆载和超载预压。

(7)在路桥接口处,铺设25 cm×25 cm×40 cm的条石,沉陷后用人工翻修,稳定后,拆除安装搭板。

3 结束语

总之,桥头跳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一难题,也应当综合治理,尤其是要崇尚科学,科学设计、科学施工、科学管理、科学养护。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桥头跳车产生的危害,改善行车条件,让公路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中图分类号:U416.1

C

1008-3383(2011)06-0108-02

收稿日期:2011-04-11

猜你喜欢

桥头跳车形成原因防治措施
公路桥头跳车的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刍议桥头跳车的病害处治方法及技术
公路桥头跳车产生原因及处理措施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