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市在淮海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及区域经济合作拓展探析

2011-08-15贾敬全卓翔芝戴凤礼

关键词:淮海淮北市淮北

贾敬全 ,卓翔芝 ,戴凤礼

(淮北师范大学 a.经济与管理学院;b.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淮北 235000)

·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淮北市在淮海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及区域经济合作拓展探析

贾敬全a,b,卓翔芝a,b,戴凤礼a,b

(淮北师范大学 a.经济与管理学院;b.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淮北 235000)

淮北市融入淮海经济区是实施其经济区域化和后工业经济战略,深化淮海经济区及泛长三角地区紧密合作的必然要求。淮北市有必要走“互补型’、“错位式”发展之路,进一步实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推动淮北市由被动接受区域产业分工转向自主参与区域分工,实现淮北市新一轮产业转轨升级,把淮北市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新兴中心城市。

淮海经济区;战略定位;区域经济

一、淮北市“十二五”在淮海经济区战略定位内涵界定

(一)长三角和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

发挥淮北市的区位、资源、产业及政策优势,借助淮北市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及服务配套体系,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主动对接长三角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集聚,将淮北市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承接长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基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规划引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以创新承接平台、完善承接机制、加强产业配套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节约环保的特色经济板块,为实现淮北市经济崛起新跨越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立足实际,围绕淮北市六大主导产业,积极面向长三角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加强园区建设,使工业园区成为推动区域合作的平台和载体。通过学习苏浙沪的先进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分工。

(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发展拳头产品。充分发挥淮北市在淮海经济区的比较优势,选准发展突破点,分清先后,梯度发展,逐步形成若干个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促进绿色食品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研究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紧盯华东和长三角市场,把适应市场、开拓市场作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检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准和核心任务,农业供给目标与农民增收目标并重,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手段,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建设,构建承接发达地区食品产业转移承接平台,促进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转移,形成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的互动机制,通过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的建设,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综合效益。

(三)能源化工基地

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深加工,打造煤化工基地,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发挥淮北市的煤炭资源优势,以煤炭采选为龙头,以煤化工、煤电转化为两翼,实现煤炭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耗能工业品转化、煤炭向化工产品转化的战略目标,重点打造煤炭采选、煤电转化、煤炭化工三大产业链,深化和延伸产业链条,突破发展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建设淮海经济区的大型能源化工基地。

(四)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

作为产业转移的载体与配套服务产业,承接转移地区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与完善程度是产业转移生根发芽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迅速成长的物流业成为淮北市经济发展的动脉,成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加快现代物流建设,积极研究破解物流发展的瓶颈问题,努力克服现有物流基础差、现状落后的弊端,拓宽视野,在放眼未来大发展的主旋律中,寻找现代物流创新超越发展的支撑力量,构筑现代物流发展的新优势,重点做好百善物流基地和六大物流中心建设,着重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发展。

(五)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2008年11月,淮北市被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淮北市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规划、强化基础、做大产业、创新制度、协调发展”的要求,全力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七个方面的配套改革,着力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切实让城乡居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把淮北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二、确立淮北市在淮海经济区战略定位的依据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等9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这使得皖北地区被边缘化的状况更加明显。因此,研究淮北市在淮海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拓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更为迫切。淮北市处于淮海经济区之腹心,是一座新兴的能源工业城市,在资源、区位、产业、政策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利用徐淮都市圈(淮海经济区)的产业群体优势来促进淮北市的产业转型,也不乏是一种尝试。[1]从理论上看,确定一座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战略定位可从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发展观念等因素入手,综合考虑,并同区域经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加以确定。

(一)从经济技术结构来说,有产业基础

淮北市是以煤炭、电力、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而闻名的资源型城市,这些传统产业至今仍是淮北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淮北市的食品、医药、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或已经崭露头角了。总的来说,淮北市新兴产业已呈现出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产业基础日益夯实、产业区域特色明显、行业结构不断优化、领军企业迅速成长、优势品种竞争力逐渐增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等特征,已成为淮北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和重要支撑。总之,淮北市和黄淮海经济圈虽然同属于农业经济区,农业产业内部农产品种植结构雷同,但在工业产业结构方面,却具有明显的互补性。[2]

(二)从周边环境和地域分工来说,有互补性

淮北市是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中心城市和我国重要的内陆交通枢纽,能源、矿产和农产品资源丰富,市场集散能力较强,为各类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资源、能源和产业优势;在与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交流中,有较强的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要素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具有承上启下、集聚扩散和发展多元合作的地域优势和市场优势。淮北市作为一个有较强重化工业基础的内陆城市,面临着一个发挥先发和后发双重优势,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建设新兴产业基地的重大历史机遇和非常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从城市目标和发展观念来说,有内在动力

总结近年来淮北经济在全省位次下移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为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型的大趋势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新型产业基地,有利于培育和构造城市工业竞争优势,并有利于本地资源、市场优势与外部资金、技术在广阔范围内的结合,因而是走“工业强市”、“开放带动”之路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的载体、最基本的选择和最重要的保证。

(四)从决定城市功能定位的因素看,有四大优势①根据2010年淮北市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所得。

1.区位优势。淮北市地处华东地区腹地,苏、鲁、豫、皖四省之交,安徽省的北大门,也是皖北经济的桥头堡,距离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仅50公里。南北长108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京沪、陇海、符夹等铁路纵横东西南北,6条国道、省道以及京福、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离徐州观音机场60公里,至连云港港口280公里,是安徽省距深水港口最近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淮北市成为淮海经济区与东部、中部经济带连接的纽带,是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输送矿产资源、农副产品的重要通道,也是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地区,是淮海经济区重点打造的徐(徐州)淮(淮北)城市组团的核心成员,在淮海经济区中具有承东启西、呼应南北的重要作用,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2.资源优势。土地资源方面,淮北市土地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5988公顷,林地面积23266.67公顷,水域面积10000公顷,养殖水面8333公顷,荒沙、荒漠1466.67公顷。市因采煤塌陷土地已达15000公顷,形成永久性水面4000公顷,季节性水面5000公顷。淮北市人均水资源量为807立方米,虽然比皖北片区的几个城市相对较低,但比淮海经济区发展较好的鲁西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高出许多,在人均水资源量较低、水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的淮海经济区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矿产资源方面,淮北市矿产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目前,已发现矿产56种,矿产地488处,其中大型矿产地20处,中型矿产地13处,小型矿点455处。在查明储量的16种矿产中,煤、铁、铜、金、水泥用灰岩、高岭土储量分别居全省第2、4、6、2、6、1 位。其中,煤炭资源最具优势,远景储量350亿吨,工业储量80亿吨。淮北矿区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分布广泛、矿床规模较大、综合效益凸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和精煤生产基地。

文化资源方面,淮海地区是中国文明发祥地之一,孔孟之乡,刘邦故里,项羽故都均居于此。淮北市有200余处文物点,重要的文化遗址有隋唐大运河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石山孜文化遗址等14处,始建于约公元前200年的临涣土城为全国唯一现存的镇级土城墙,在出土文物中,汉画像石的品位之高,数量之多,为中国少有的几个城市之一。历史悠久而又底蕴丰厚的文化资源不仅是淮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而且也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人力资源方面,淮北市拥有淮北师范大学、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等两所高等院校,在淮海经济区的20个地市中,除了徐州市外,淮北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优势明显。各类职业学校31所,有工业、煤炭等科研所8个,民营科研所28个,科技人员约2.5万人。为淮北市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智力资源。

3.产业优势。淮北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经过50年的开发建设,淮北市现已形成了煤炭、电力、矿山机械设备、纺织、食品、建材、化工等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已具备良好的工业基础。2007年淮北市第二产业比重为54%,在淮海经济区各城市中仅次于莱芜(66%)、枣庄(64.2%)、泰安(56.2%)、济宁(55.3%)等地;淮北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4.8%,高于淮海经济区的平均水平(33.1%)。同时,淮北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4.政策优势。在政策方面,淮北市具有淮海经济区其他地市所无法比拟的政策优势。近年来,淮北市相继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市、全国首批创建创业型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并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并给予了相关的配套政策。淮北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导向性政策,是全省的共有品牌,也是省内各市的共同机遇。从GDP、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指标综合分析来看,淮北市与皖江城市基本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甚至在产业层次、产业结构、发展要素等一些方面,与皖江城市相比,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长三角的互补性也很强、可利用的空间也很大。

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的机遇,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力度,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对接,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淮北市人均GDP在淮海经济区的20地市中排名第九,城市化水平为53%,高出淮海经济区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也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在淮海经济区的20个地市中排名第一。在城乡统筹及城镇化建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拓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

(一)建立区域间的政府合作机制

构建一体化的经济合作机制,是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高级形式。推进区域合作,要致力于建设目标一致、运转协调、务实高效的合作机制的建设。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主要包括:最高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商定区域合作规划、协调推进区域合作发展,政府秘书长协调制度;政府部门落实制度,协调合作事项的落实和部门相关工作的对接。淮北市可考虑设立专门的区域合作机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扎实有效地推进与淮海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服务作用,加强淮海经济区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与衔接。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快行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采取有效措施管制民间金融,满足区域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另外,还要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制度创新,尽快建立资金融通、信息服务、信用担保、创业培训、技术支持等组成的服务体系;建立政府推动、商会牵动、银企联动、科技驱动等形式的服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形成加工、协作、配套为主的中小企业群,积极主动地参与淮海经济区各专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无缝对接,积极广泛地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区域合作,为实现淮北市超常规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崭新的战略平台和培育重要的支撑力量。

(二)利用产业内在关联实现产业承接

充分参与淮海经济区分工合作的要点是利用产业内在关联实现产业承接。淮北市应综合考虑与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及地区发展的情况,明确自己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势。特别要立足淮海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主动融入淮海经济区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做到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畅通无阻,做到优化资源配置。应着力建设区域市场运作规划机制,完善区域金融市场,培育区域技术市场,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市各类工业园和工业区同淮海经济区产业发展链条无缝接轨,成为承接淮海经济区及苏浙沪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工业配套基地。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食品加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机械电子、工程塑料、精细化工等支柱及新兴产业,重点促进淮北市培育高成长的企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这是融入淮北经济区,拓展区域经济协作的重要平台。参与淮海经济区分工合作,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打好资源牌。我市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在煤炭、农产品加工、电力、纺织、机械制造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重点就这些领域向淮海经济区推出招商项目。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淮北应在利用产业内在关联实现产业承接过程中,发挥其能源基地优势,部署能源电力项目,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引进大企业投资能源、煤化工和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降低企业投资成本

发展淮北经济的关键是有一批富有竞争力的企业,为此要着力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是大力降低企业投资生产成本,例如淮北实行直供电试点,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招商引资吸引力。其次是大力引进能带来产业链的淮海经济区企业,积极发展本地的配套产业。通过引进外来、内地配套的方式,使引进的产业在本地形成一条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条,然后将产业链条再延伸,使该产业成为淮海经济区及长三角生产、销售的集散地。最后是积极推进本地企业与淮海经济区的外向型出口企业的合资合作。外来出口企业由于能了解国际市场信息,核心竞争力较强,会给我省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技术、管理、信息,并促进本地企业快速发展为外向型的龙头企业,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四)推进要素对接

拓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是实现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对接。[3]一是人才对接。利用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的优势,吸引产业梯度转移行业的人才。加大人才智力引进力度,积极鼓励各类人才来我市从事兼职、咨询、讲学和科研服务,鼓励以项目聘用、任务聘用等灵活用人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二是技术对接。充分利用淮海经济区科技资源优势,借脑发展。加强与淮海经济区大专院校及大型企业研发机构的合作,根据我市产业特点,筛选出一批关键性的或具有共性的技术难题,以委托、招标等形式予以攻关。三是市场对接,引进先进的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提升改造我市专业市场建设。

(五)加强投资硬环境建设

加快淮北市工业园区建设,高起点抓好工业园区规划,高质量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承载能力。对各地市园区建设在金融政策、工业项目用地指标安排和产业集群推动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资软环境建设,加强外来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和后续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引导各地区规范招商引资工作,对各地市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进行合理规划,进行产业区分,采取错位发展和分层竞争的策略,明确各地发展和承接转移的重点,避免无序竞争,造成土地等各种招商资源的浪费。

[1]吴宏伟,崔木花.煤炭型资源城市淮北市转型的策略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9-82.

[2]伯娜.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淮北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视角 [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3-65.

[3]淮北市加快融入泛长三角的现状与建议 [EB/OL].[2008-5-19].http:∥xiangshanqu.mofcom.gov.cn/aarticle/zhongyaozt/200805/20080505541022.html.

F264

A

2095-0683(2011)02-0018-04

2011-03-03

安徽省软科学项目“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研究”(10030503092)

贾敬全(1971-),男,安徽萧县人,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卓翔芝 (1970-),男,安徽灵璧人,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戴凤礼(1963-),男,安徽砀山人,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校刘正花

猜你喜欢

淮海淮北市淮北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淮北市久保田种业有限公司
淮北市久保田种业有限公司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淮北枳》
淮北 去产能的黑色面孔
淮北市东岗楼立交改造选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