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解析

2011-08-15河南省滑县六中韩丽华

河南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同辈思想道德中学生

河南省滑县六中 韩丽华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解析

河南省滑县六中 韩丽华

我国心理学家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其中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青年期是指14、15岁到25岁这段时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其智力接近成熟,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地发展。青年可以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备自我,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这一时期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经常发生冲突,自我认知和现实行为经常失调。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矛盾决定了这个群体有其独特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根据新时代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的需要,来重视、规范、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如培育根深叶茂树壮的栋梁之材需从梳根正苗环节抓起一样。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参差不齐的政治意识水平。

(1)低水平的政治意识。北京地区的一次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于“我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等类似问题,回答的正确率相当得低,仅为37.6%。当问及“你曾有过当人民代表的想法吗?”这一问题时,青少年回答“从未想过的”高达58.96%。从这简单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的政治意识十分薄弱。

(2)模糊、偏激的政治意识。随着政治环境的日益宽松,人们的思想获得了很大解放,政治更加民主文明,法制日益完备,这使青少年的民主参与意识有了很大发展。他们更善于独立思考,不再轻信说教,但往往又缺乏政治判别能力和法制观念,政治意识模糊或者偏激,极易产生错误思想和行为。

2.扭曲的价值观念。

(1)错误的金钱观。数据显示,100个中学生中约有40%的学生认为金钱的作用在于满足生活需要;23%的学生认为金钱应多用于积极的慈善事业,做有意义的事情;而认为金钱是用来满足自己随心所欲的要求的中学生竟占了33%。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现在中学生对金钱的看法还存在一定偏差,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搞不清他们所掌握的金钱的价值所在。

(2)不健康的消费观。社会的变迁冲击着青少年固有的生活方式。调查表明,青年学生的消费总趋势是:消费观念多样化,消费手段成人化,消费水平超前化。曾有人对某山区中学200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该校中学生每月日常消费为400~800元,高的则达千余元。对生活以外的零用钱,调查显示,仅有20%的学生用来购买与学习相关的资料,有40%的学生用来出入网吧,有25%的学生用来进入娱乐场所,有15%的学生用来请客吃饭。攀比型消费、宣泄型消费、奢侈型消费等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在中学生中非常突出。

(3)失当的享乐观。享乐主义的实质是剥削阶级的利己主义和纵欲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不仅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在理论上也是错误的,是历史唯心主义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它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把人的生理本能看成是人的本性,把人的自然属性的物质需要当做人生的唯一目的。贪图享受、得过且过是典型的享乐主义思想。当前,在青少年思想中,享乐主义盛行。我们应该享受生活,但是不能把享受当做生活的唯一目标,但是现在青少年就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错误地把享乐观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

3.不成熟的文化追求。个性十足的青少年在对文化追求方面也越来越表现得与众不同。“无厘头”文化、“韩流”以及“选秀”现象是给青少年的标新立异的最好诠释,但其中却蕴涵着令人深思的青少年思想问题。

二、来自家庭、学校和同辈的负面影响

1.来自家庭教养模式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也是预防青少年产生思想问题的“第一道防线”。但一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孩子的生活不负责孩子的思想教育;有些家长由于工作过于繁忙,无心来管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孩子的思想问题关注不够,从而导致青少年在思想道德发展上出现很多问题;有些家长不知道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在教育方式上,存在过度批评和不适当表扬的情况;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青少年不良习惯的养成。另外,一些家庭的负面影响也是造成青少年思想道德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向孩子灌输“金钱万能”思想,家长吵架、赌博、酗酒等不文明行为,都会给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2.来自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学校作为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存在着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例如有的学校近些年来“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严重。因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特别急切,认为孩子只有考上了好的大学才有出路,这种思想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压到了学校头上,学校又将这种压力压到教师身上。因此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心理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着“三重三轻三个不适应”现象,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应试教育下产生的才子,往往不具备该有的创新意识,也不具备熟稔的社会交际能力,往往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3.来自同辈群体的负面影响。同辈群体又称同辈集团或同龄群体,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由地位、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体。与同父母沟通相比,青少年与同辈群体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同辈群体使得青少年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并发展人际关系敏感性。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有正面的思想影响,同样也有不足之处。群体内部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对成员的控制是非正式性的,随意性较强。一旦群体内规范与社会行为规范相悖时,群体内强大的无形的制约力会促使青少年屈从于群体行为规范,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一些由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组成的同辈群体,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对整个群体成员的健康成长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少数群体内的成员会结伴抽烟、喝酒、打架、泡网吧、玩游戏,甚至偷窃、抢劫、损坏公物等,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来源。

三、构建“三位一体”机制,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1.始终坚持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作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集中地,学校对抓好德育工作、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发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但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要切实符合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发展特征与规律。

2.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石作用。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石,它是通过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和家庭环境对孩子所施加的一种有意或无意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环境的复杂,父母与青少年必须共同努力来解决青少年自身的思想问题。

3.深入挖掘社区的道德教育功能。社区教育能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品质、优秀的社会公德、积极的进取精神,能创造出一种亲善、和谐的氛围。

总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互为一体,不可或缺。学校负责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引导家庭、社会的教育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家庭负责提供细腻、真诚的情感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阵地;社会是练兵场,对学校、家庭的教育具有补充和丰富的作用。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沟通,取长补短,携手共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更加完善,才能为社会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

猜你喜欢

同辈思想道德中学生
消失吧!同辈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你们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能小声点吗?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