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根”文化二夹弦综述*

2011-08-15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大板花鼓剧种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廖 源

“草根”文化二夹弦综述*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廖 源

戏曲是集歌、舞、科(动作)、白(念白)于一体的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民族色彩的综合性艺术。时至今日,除了公认的国粹京剧以外,还有地处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的龙江剧,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二人台,世界屋脊西藏的藏戏,景色别致海南省的琼剧,宝岛台湾的歌仔戏等等,这些地域的剧种数量数不胜数。二夹弦是一个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曾广泛流行于冀、鲁、豫、皖、苏交汇地区,拥有长达两百多年历史的地方戏曲剧种。

一、二夹弦的诞生

二夹弦,有些地方也称为“大五音”,流行于山东西南部以及河南、安徽的部分地区,是由菏泽的民间小戏“花鼓丁香”发展而成,1910年前后有职业班社演出,以四弦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

“大五音”,又称“五音戏”,是从民间秧歌、花鼓发展而成的,最早流行于山东济南、章丘和淄博一带,有百余年历史。“花鼓丁香”,是一种流行于清末鲁西南地区的歌舞并重的民间小戏。

二、二夹弦的唱腔特点

二夹弦和其他戏曲的表现手段大体相同,包括“声”和“形”两部分。“声”在二夹弦中主要表现为唱,其独特之处就是吐字用大本腔(真声),拖音用二本腔(假声),俗称“大口小腔”。这样就形成了二夹弦唱腔咬字清晰、尾声华丽的特点。其曲调吸收了黄河船歌、渤海渔民号子、打夯号子、民歌小调及花鼓等变化而成,唱腔亮丽、委婉、抒情,极富喜剧色彩。

二夹弦的音乐元素丰富多彩,其调门有三十多个,演唱时依据唱词内容和人物的思想感情交替变换。二夹弦唱腔版式大体分为大板、北词和娃娃3类,每一类又包含多个曲调。如大板类就有大板、二板、三板、垛子、砍头橛、撵子、赞子、呱搭嘴;北词类包括双北词、单北词、哭谜子;娃娃类包括大板娃娃、二板娃娃、三板娃娃、武娃娃。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各地域、各艺人又多有发挥和创造,形成了多种风格。

三、二夹弦的传统剧目

二夹弦传统“老8本”一般指的是《头堂》、《二堂》、《休妻》、《花墙》、《大帘子》、《二帘子》、《花轿》、《抱牌子》。到了近代,从“老8本”又过渡到“新5本”,即《货郎翻箱》、《丝绒记》、《打狗劝夫》、《赶女婿》、《墙头记》。二夹弦除了传统剧目外,还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些剧目,《大铁山》即是一个例子。

百余年来,二夹弦流传下来了两百多部剧目,最著名的当属《梁山伯与祝英台》、《刘秀访将》、《雷宝童投亲》、《站花墙》、《花园对诗》等。

四、二夹弦百年回顾

百余年来,从“农闲唱,农忙散”的自娱自乐到成立固定班社及建立班社制度,从在田间地头的业余演出发展到在当地的集镇、庙会上的营业性演出,二夹弦日益走向成熟。下文,笔者以开封为坐标,回顾一下二夹弦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历程。

据说,第一个进入开封的二夹弦班社大约是在清光绪年间,时间是1880年前后,演出地点在西门里的城隍庙内。到了民国初年,二夹弦就开始在相国寺内坐摊演唱。可以说,从清末光绪年间到抗日战争开始,二夹弦迎来了自己历史上的第一个兴盛高峰期。

日寇侵占中原以后,二夹弦被统治者们鄙夷为“粗俗鄙俚”、“难登大雅之堂”,种种打压和排挤,使二夹弦由盛转衰,濒临灭绝。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二夹弦重获新生。在1965年全国戏曲表演中,山东菏泽二夹弦剧团“大马蜂”(艺名)的黄云芝荣获一等奖,成为了二夹弦获得全国大奖和进京演出的第一人;同年12月,开封专区二夹弦剧团宣告成立,以张素云为首演出的《丝绒记》在河南省戏曲观摩汇演中一举获得了导演、演出、音乐、剧本多项大奖,张素云也获得了演员一等奖,而且此唱段被上海海燕制片厂导演鲁韧看好,引入电影《李双双》中。这部轰动全国的影片,使全国观众领略到了二夹弦的独特魅力。这一时期,二夹弦迎来了其有史以来的“黄金时代”。

“文革”时期,作为“四旧”,二夹弦和其他剧团一样,受到了冲击。运动伊始,为了把“帝王将相”赶下舞台,1966年9月,当时价值3万元的二夹弦戏装在“破四旧”呐喊声中全部被付之一炬。

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对艺术审美多元化的需求,几乎整个戏曲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危机感,主要表现在市场的失落和观众的流失,不少剧种,尤其是一些地域性很强的小剧种发展受到强烈的冲击,二夹弦首当其冲。尽管二夹弦的老艺人始终奔走忙碌于对二夹弦的恢复工作,但二夹弦的处境仍然令人担忧。

五、二夹弦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二夹弦剧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常年入不敷出,演员的心静不下来,现有演员无法倾力投入二夹弦的表演,用了多年的道具、服装也一直没能更换,这就导致了演出质量的大打折扣。正在二夹弦举步维艰,近乎绝望的时候,2008年6月,喜讯传来,二夹弦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通知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安徽省亳州市、河南省开封市、河南省滑县、山东省定陶县4家二夹弦被列入其中,同时还公布了传承人名单。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再加上田爱云、周凤兰、娄素霞、张金刚等二夹弦知名演员的共同努力,相信二夹弦这一别具特色的地方剧种一定能够永远地传承下去。

河南省社科项目“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2009BXW001)。

猜你喜欢

大板花鼓剧种
淮岸花鼓情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大理石大板生产修补工序详解(二)
采空区输电线路防护大板抗冲切承载力分析
幸福花鼓
大板公主
浅谈大规格陶瓷砖的终端推广
花鼓灯小唱
乱谭小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