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的拷问生命的探究
——李运启长篇小说《迷途》意义解读*

2011-08-15李胜清刘颖慧

关键词:人性道德意义

李胜清,刘颖慧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人性的拷问生命的探究
——李运启长篇小说《迷途》意义解读*

李胜清,刘颖慧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迷途》是一部拷问人性、探究生命意义的长篇著作。它既是一部情感类小说,也是一部职场类大作。作者通过对主人公人生轨迹、思想变化和情感经历的描写,刻画塑造了若干饱满生动、别具深度的人物形象,并对复杂深邃的人性世界进行了深入挖掘,传达出某种无奈的命运感和迷茫的价值观,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迷途》;人物形象;人性;哲学意味;生命意义

《迷途》这部小说以一个艾滋病人的自白为文本,讲述了主人公陈文秀18岁到38岁这20年中的生活经历。在欲望和利益的追求中,主人公踏上迷途,道德底线和价值信仰在商品经济和市场消费中开始堕落,人性发生了扭曲。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一直是无数作家在作品中反复探讨的母题。特别是在当前这样一个多元、喧嚣、浮躁的商业化社会中,是追求意义还是选择庸俗,坚守信仰还是背叛灵魂?何去何从?令当代人深感困惑。《迷途》这部小说融合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对复杂的人性进行了拷问,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深刻的思考。

一 复杂的人物形象

高尔基说过:“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1]读罢《迷途》,我们会发现,小说中没有花哨华丽的语言,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赤裸裸的欲望描写,小说只是用一种平淡、直白的叙事方式,娓娓道来,来展示一个真实的社会。然而这种本相的叙述并不妨碍小说人物形象的丰满。作者将人物放到商品化经济的大潮中,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人生道路,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命运也随之变化,坎坷不平。把人物放到一个多侧面的社会里面,让读者看到一个人物的多个侧面,形象丰富又令人思考回味。

小说的主人公陈文秀,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他当过教师,却因“反动言论”而被取消教书资格;他踏上仕途,却因性格耿直而遭到排挤;他下海从商,从最初差点破产到最后成为百万富翁。我们可以看到,为了生活,陈文秀被迫变换着各种身份——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商人等。生活的艰辛赋予了他复杂的身份和复杂的性格。他曾经满腔抱负,坚持原则,追求纯真美好的爱情,然而生活的窘迫与母亲的病危最终让他抛弃理想,丢弃道德,走上迷途。

同时,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仅仅描写主人公事业的变化与发展的历程。文中还写了他先后与8个女人的情感经历:纯真美好的大学爱情,处女情结,侵占单纯少女,流连娱乐场所,最后因此染上艾滋病。这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活饱满。难以控制和压抑的肉欲,是陈文秀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在这一出出爱情的悲剧中,他努力过,挣扎过,他也曾厌恶自己的行为,但一旦欲望被激起,他便再次沉沦与堕落,再一次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

权欲、利欲、情欲交织成一张网,将陈文秀层层包围,他迷失在其中,找不到出口。我们不能用好坏善恶来简单地评价陈文秀这一形象,他是复杂的,他的人生充满了欲望的追逐与人格的博弈。他自私懦弱,见利忘义,出卖道德与灵魂,他也矛盾、挣扎,曾想过拥有了权利和金钱以后为百姓做点事情。但是,一旦踏上迷途,受到的诱惑越来越多,他便越走越远,找不到归途。

除了主人公陈文秀以外,小说中其他的人物形象也都复杂多变。例如曾经单纯的雅文婚后对自己的外遇态度淡然,如话家常;樵夫心中美好的欧阳思芸,嫁了一个自己不爱的有钱人,并和周新民从事权色交易;不谙世事的曹英沦落为三陪女……生存的需要让每个人挣扎在道德良知的边缘,残酷的现实逼迫着小说中的每一个人走向迷途。欲望是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每个人的心灵。在欲望的追逐中,无数善良的人利欲熏心,权欲作祟,色心作怪,冲毁了人格底线和道德防线,走向歧途。

二 人性的拷问

写人性,应该是小说家的使命,小说叙事的意义应负有“重整生活信念的现代使命感”。[2]《迷途》中充满着对人性的拷问,实现了小说追问人性的永恒诉求。主人公从教师到公仆,从屠夫到老板,从18岁到38岁,在人性的挣扎与欲望的蜕变中走向堕落。小说对人生百态,残酷现实的真实描摹,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

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食色性也”。然而在当前消费社会中,饮食男女这两种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却日益膨胀,被人们过度追求,道德与信仰已经被人们抛在脑后。古语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对于人性善恶的讨论为时已久,人们从哲学、道德、法律的诸多角度来阐述、教化、升华人性。但在现实生活中,状况要复杂得多,对于人性的把握也艰难得多。普遍人性中善与恶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内心中这样的争斗其实也没有停止过。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萨义德把真正的知识分子定义为“应该甘愿冒被烧死、放逐,他们是象征性的人物,其特征在于坚决远离现实的关注。”[3]他们保持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把追求价值理想、终极意义作为人生目标。而中国传统意义的知识分子则不同,他们想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陈文秀起初正是这样,试图通过进入权力场来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权利和金钱面前,生存和道德的矛盾将他置于尴尬的地位。他曾经正直、诚实、有理想、有信仰,然而在社会嬗变中,他不得不为生存放弃自己的做人准则,其道德底线和价值信仰在商品经济和市场消费中堕落,人性产生了变异,他在金钱与欲望中迷失了自己。他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当他看到死牛的心脏里插上水管时,他“为自己的失败,为信念的破灭”而哭泣。但为了给母亲治病,他只能这样做来赚钱,让自己和家人很好地生活下去,成为他一切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当他得知曹英因自己的丑陋行为而堕落为三陪女时,他感到了愧疚,请她到自己的公司上班,并给她母亲一万元让其看病。在权利和金钱面前,陈文秀经受着人性的煎熬和灵魂的拷问。社会的蜕变和欲望的诱惑导致陈文秀人性的蜕变,并冲击着他的价值体系和道德底线。复杂的人性导致他痛苦、迷茫与彷徨,他说:“那种自甘堕落的欲望驱使着我,身体是人的一种负担,老子说过,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我一直为自己的那种欲望感到厌恶,可它总是像魔鬼一样附在你身上,叫你挣脱不开。”[4]321陈文秀游走于理想与现实的两极之间,成为矛盾的综合体。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陈文秀只是历史对应物中的一个代表个体。他人格上的双重性触及着我们这个时代最敏感的神经。他同大多数人一样在底层挣扎,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到达自己的理想之境。然而,现实太残酷,“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有崇高的理想,就能很好地生活下去,不会因为你为人正直,就能博得他人的同情。你所追求的生命的意义,其实只是你心中的一个幻影,它甚至是一副枷锁,束缚着你的一言一行。”[4]191在沉重而艰辛的生活中,个体生命意识与社会异化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许多人放弃了道德准则,外在的欲望与内在的淳朴作为矛盾对立体,撕裂着每一个常人的灵魂,人的抵抗和坚守在色与欲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现实生存与道德坚守二者之间似乎总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纵观整部小说,其良知与利益的博弈、真爱与性欲的较量呈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悲剧宿命以及人性生存困境的主题一直贯穿在作品之中,给人一种被生活所逼迫的无奈感和人性的荒芜感。这种穿透生命的人性良善与虚伪,更使笔者感受到作者语言背后的痛苦心境以及迷惘的心态。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小说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

三 哲学意味

一般而言,一部小说中如果没有相当的哲学深度就不能称之为好小说。《迷途》这部小说的出色之处还在于,书中写了诸多给人启迪、令人思考的哲学话语。尤其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哲学意味更为深长。陈文秀身患绝症之后,回到乡村老家度过最后的时光。他与道观马老师的交流,使得整部小说主题得到升华,也使得读者看到作者似乎找到了人性的救赎之道和生命的终极意义。

死亡命题一直是哲学的最高命题。小说以陈文秀身患艾滋病这一必死的绝症作为他人生的结局,彰显出作者对生命的哲学思辨。只有死亡的威胁才能将人们从麻木、迷惘的迷途中唤醒。人,若不面对死亡,往往无法穿越沉重的肉身,达不到智慧的彼岸。“死指的是对有限生命的自我意识,是对感性存在的有限性感悟,它迫使人们去关切自身生存的价值和意义”。[5]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种迷误,因为人是欲望的复合物,是很不容易满足的,即使得到满足,那也仅能给予没有痛苦的状态,但却带来更多的烦恼。”[6]人的欲望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陈文秀的悲剧是被欲望所控制的悲剧。在生存与坚守,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这个紧张的矛盾中,人们怎样才能不被欲望所奴役?作者借马老师之口,提出了中国古代“慎独”的解决方法:人人自善其身,“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安分守己,不贪,不争,不受诱惑”。

在半隐居的乡村生活中,在通向死亡的道路上,陈文秀“望着阳光抚照的田野和山川,心绪安宁”,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是安安静静地活着,有意识地活着。当一个人受着尘世许多法则的约束,受着身体许多欲望的驱使而活着的时候,他的生命其实是无意识的,浑浊的,糊涂的,迷茫的。每个人都想占有更大的权力,都想占有更多的财富,无数男人都想占有更多的女人,可是,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什么都没有占有!”。[4]346“保持内心的平静才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不为外物所动,不受欲望的驱使。当你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当你走到生命的尽头,所有所有那些所谓的占有,都变得毫无意义。”[4]336他感觉到“应该在安静中离开这个世界,没有欲望,没有痛苦,没有挣扎,自然而然,归于大化。”[4]346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重来。当陈文秀面临死亡的时候,其心智变得清明起来。站在生命的尽头,陈文秀迷途知返,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回归生命的本质。陈文秀的悲剧命运给我们活着的人以深刻的警示。修身养性是做人的第一要素和终极目标。金钱,权利情欲是沉重的枷锁,背负的太多,我们的人生道路会越来越艰难,甚至让我们误入歧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欲望,但是可以控制欲望。一个人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就可以减少诱惑,就可以做到心平气和”。[4]346只有这样,保持内心的宁静,才不会重蹈陈文秀的覆辙,才能感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当下社会中,由于对金钱、权利、美色的无限追求,人们日益被欲望所主宰、所奴役。欲望得不到满足感到痛苦,得到了满足又感到空虚。然而欲望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不断地被刺激、被开发,永远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样一来,使得人的心灵始终躁动不安,得不到片刻的安宁。《迷途》这部小说正是对这一社会的现实的揭露,在书中,我们看到了市场经济中职场的潜规则、官场的险恶、商场的黑暗。人们在社会变迁进程中无法承受生命之重而导致精神丧失,人性变异。这是一个迷乱复杂的世界,许多人步入了迷途找不到出口。生活选择作家,作家直面生活,这既是作家的职责,也是艺术创造的需要。《迷途》正是这两者契合的结晶。小说的意义在于引起我们对信仰、对价值、对人性、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迷途中的人们如何找到归途,相信每个读者在读罢小说后,心中都有了一个答案。

[1]高尔基.高尔基选集·文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33.

[2]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53.

[3]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2.

[4]李运启.迷途[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5]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200.

[6]叔本华.生存空虚说:叔本华论人生[M].陈晓楠,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94.

Life Interrogation and Humanity Investigation——Reading Li Yunqi's Novel of Wrong Path

LI Shengqing,LIU Yinghui
(School of Humanitie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Hunan 411201,China)

Wrong Path is a novel of interrogating the humanity and probing into the meaning of life.It is not only an emotional novel but also a career work.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Hero's life,thought change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many profound character images are portrayed.The novel digs the complex deep human world and conveys the sense of the fate of certain helplessness and confusion values.It raises the thoughts of the meaning of life among readers.

Wrong path;character image;humanity;philosophical sense;life meaning

I207.425

A

1674-117X(2011)05-0005-03

2011-07-25

李胜清(1971-),男,湖南耒阳人,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现当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黄声波

猜你喜欢

人性道德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有意义的一天
逼近人性
生之意义
人性的偏见地图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