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情的影响因素及其测量概述

2011-08-15何章艳

大众科技 2011年3期
关键词:移情量表报告

何章艳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移情的影响因素及其测量概述

何章艳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移情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关于移情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文章通过现有的研究,主要对移情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进行简要概述。

移情;影响因素;移情测量

(一)移情的概念界定

移情(Empathy)的概念原由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利普斯(Lipps)提出。他认为,在认识领域里存在着物、自我和他者的自我三部分。物是凭感性的知觉来理解的,自我要通过内部的知觉才能理解,而理解他者的自我则必须通过移情。在这个意义上,利普斯把移情也称作自我客观化。移情一词后来被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Tithener)在与人共感的意义上使用。他认为人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他把这种情形称之为移情。在后来的研究中,众多心理学家从各自的理论观点出发,对移情作了许多不同的解释,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1.情绪性界定方式

这种观点认为移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或情绪条件的认同性反应,其核心是与他人产生相近或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单纯对他人内心状态的认知觉察并不意味着个体能够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只有在真正体验到他人的感受之后,才能够产生真正的移情。这一观点以Mehrabian和Epstein为代表,他们认为移情是对知觉到的他人情绪体验的情绪反应。

2.认知性界定方式

这类方式侧重于移情的认知特征,强调个人知觉、角色扮演对他人情感的认知以及社会认知等因素在移情产生中的作用,认为移情是对他人的感受、思想、意图和自我评价等的觉知。这类定义的典型代表是Hogan,他认为移情是对他人所处境遇以及心理状态在认知或想象层面上的理解,这其中并不包含对他人情感的实际体验。

3.整合式界定方式

这种观点认为移情包含认知成分和情绪成分,两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认知水平和情绪唤醒共同决定着移情的性质、强度、方式和内容。如 Bengtsson、Hans、Johanson和Lena等认为,移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或情绪条件的反应,移情体验的核心是与他人相一致的情绪状态,而认知过程调节移情唤醒和影响着移情体验的强度和性质。

移情是由认知和情绪共同组成的复杂融合体,这一融合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同。在我国的移情研究中,心理学家也多把移情界定为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是个体内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体验。

(二)移情的影响因素

移情的影响因素很多,综合众多的研究,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年龄、性别、人格及父母教养方式对移情的影响。

1.年龄

从年龄发展来看,研究表明,年长的儿童一般要比年幼儿童更具有移情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角色承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提高了儿童的通过运用认知策略来调整自身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能力。年幼儿童易于关注人们外部的可观察到的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关注人们的内部维度。研究表明,关注人们的内在体验能提高移情唤醒,而移情水平又与他们考虑受害同辈的思想和感受的倾向有正相关。

此外,在移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移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会随年龄变化而变化:二者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如 Eisenberg等人的研究表明,成人的移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是显著的,但在儿童被试中并没有这种效应。在一定意义上,这些研究表明,年龄对移情产生了影响。

2.性别

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比男性更富有移情性。Eisenber和 Lennon在对前人所做研究的综述中发现:当使用自我报告的方法进行测量时,女性比男性报告出更高水平的移情;而使用生理指标测量移情或使用非结构观察法时,并没有发现移情在性别上的差异。Feshbach与Eisenberg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移情反应中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我国也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性别在移情方面是有差异的。王景英等人以 245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小学生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移情水平,结果发现性别对移情没有影响。在研究高中生移情发展特点中,发现高中生移情水平较高,而且男女生在移情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女生的移情水平要高于男生。

3.人格

关人格与移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质与移情、人格与移情两个方面。例如 Shari K.Young等人对气质与移情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4个月时的唤醒不足(underarousal)可以预测2岁时儿童的移情水平:唤醒水平较低的婴儿较之唤醒水平高的婴儿在两岁时表现出较少的移情反应。此外,两岁儿童的行为抑制性与儿童的移情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Eisenberg等人也考察了儿童的努力控制与移情性反应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努力控制上得分较高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同情反应。

Victoria Del Barrioh等人考察了移情与大五人格理论中五种人格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移情与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情绪稳定性则不存在相关。Darrick和Farrington的研究也发现,移情和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仅对男性);宜人性和移情呈中度相关;责任心和量表中的各个纬度都呈正相关(仅对男性),人格量表中的各个维度和移情相关都不显著(仅对女性)。

4.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移情发展的重要因素。Eisenberg等人考察了父母表达性(parents.expressivity)与儿童移情反应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积极表达与儿童的同情反应之间的相关呈边缘性显著。Vreeke和Mark采用个案追踪的方式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移情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反应敏感性和训练方式会影响儿童移情的发展。Julia Krevans考察了78个家庭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孩子的平均年龄是12岁零3个半月),研究结果显示,家长的亲社会教育水平与儿童的移情能力及亲社会行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还发现,不同的教育方式对移情的唤醒效果不同,并进而影响到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水平。

总之,影响移情的因素很多,研究者应当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整合模式研究,以探讨各种因素对移情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及贡献作用,从而找出影响移情的相对重要的因素来。

(三)移情的测量

目前国内外对移情的测量主要有四种方法:自我报告,他人报告,身体、言语测量和生理数据测量。

1.自我报告法

自我报告法是评估移情相关反应的最常用的技术。移情的自我报告法主要有三种类型:图画故事中的自我报告法,问卷调查中的自我报告法,以及在刺激实验中的自我报告法。

(1)图画故事中的自我报告法。20世纪 60年代和 70年代,移情的图画故事法通常被用来评估儿童的移情。给儿童看图画(通常是照片或者素描画)时告诉儿童一些简短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描述为了激发情绪而假设的主人公的。使用这个方法最多的是Feshbach和Roe的移情情感状态测试(FASTE)。FASTE已经被许多研究者修订过,以适用于他们的研究。

(2)问卷调查中的自我报告法。移情的问卷调查法是用来评估移情特质的(一系列实验中的移情反应)。其中最常用的是 Mehrabian和 Epstein的情绪反应量表(Questionnaire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QMEE),多用来测量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和成人。此后,Bryant修订了这一量表,适用于儿童。

(3)刺激实验情境下的自我报告法。情绪唤醒的刺激来自于录音带或录影带等。当唤醒刺激呈现后,要求被试利用情绪量表进行自我评分,报告自己的情绪反应,这个情绪量表包含的内容有反应移情的形容词(如入神的、担心的、温暖的、仁慈的、有同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情感,或者其他的有关移情的反应,如同情(symp- athy)和个人悲伤(personal distress)。根据被试年龄的不同,可以利用纸笔写出,口头报告,或者在图片量表中指出反应自己情绪的合适图片等方式获得结果。

这三种自我报告法有各自的优点:图画故事法是早期研究移情的重要方法,问卷调查法比图画故事法更方便、经济,且在行为和情境的更大范围内激发了个体的移情。它们的缺点在于:首先,图画故事法中代表性的故事过于简短,不能包含足够的情感来激发移情,尤其是在反复试验中;其次,问卷调查法中社会期望影响被试对移情的报告,如在成人期,个人希望别人的价值观、需要以及自我认知,包括同性别角色的认知(例如男人喜欢不带任何感情与他人接触,而女人不介意自己的情绪被他人知道)与自己一致的期望,比社会期望更能影响被试对移情的报告;最后,自我报告法都可能受到被试口语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影响,尤其在儿童被试中较为显著。

2.他人报告法

他人报告法是从被试的父母、老师、同伴那里获得被试有关移情的信息,所使用的量表与Mehrabian和Epstein的移情量表,Davis的移情分量表,以及Eisenberg和他同事的自我报告同情量表相似。

使用他人报告法有许多优点:首先,他人报告可以获得那些年龄太小而不能提供准确自我报告的儿童的信息。其次,他人报告比自我报告更少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特别当报告者是其他人而不是被试家庭成员时,影响更小。最后,它可以通过多个报告者获得被试在不同情境下的移情反应,这比只通过一个人获得的信息更可靠。

3.移情面部、身体、言语指标测量

被试的面部、身体、言语反应指实验中被试将获得的移情唤醒刺激(被试正在看录像的反应,或者对他人痛苦时的反应)转化为移情的相关反应。从移情刺激中获得的面部、身体和言语反应可以转换成许多不同的情绪:担忧的表情(如眉头紧锁、头向前、对影片中的刺激事件有强烈的兴趣)被认为是对同情的反应;对悲伤事情的移情反应(如悲伤的表情)是最高的移情,可能会产生同情;恐惧和焦虑的表情以及咬唇是个人悲伤的表现。

移情的面部、身体和言语测量较少受到自我报告法中内在的自我表象的偏见的影响。不足在于:首先,情境中面部表情间接反应的情绪不仅仅是移情,也可能是被试自己情绪的反应。其次,测量中善于表达的儿童可能被认为比不善于表达的儿童有更多的移情,即使他们的移情唤醒水平可能是相同的。最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也逐渐能够掩饰自己消极的情绪,并在不同的情境中掩饰自己的情绪。

4.移情的生理数据测量

移情的生理数据测量方法在成人身上使用比较多,它为观察者是否产生移情以及移情程度提供了理想的依据。常用的生理指标有:心率(HR)、皮肤电(SC)。在移情诱导情境中,被试表现出心率降低,可能表明他们正在集中精力关注他人的情绪状况和境况,他们正表现出同情;相反的,心率加速可能发生在被试正体验焦虑、悲伤和积极应对时。皮肤电用于表现一个人的焦虑或者恐惧,由于皮肤电多与生理觉醒有关,通常人们感到焦虑和恐惧时表现为这一指标的增加,所以皮肤电被认为是个人悲伤而非同情的标志。

越来越多研究者使用生理数据测量法,它的优势在于:首先,多数人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所以这些数据相对来说不受社会期望偏见的影响。其次,有些儿童被试在报告间接移情诱导反应时有困难,就可以采用生理数据测量。最后,使用生理数据克服了在诱导实验研究中使用同一个被试报告移情相关反应和其他变量的缺点。缺点主要有:首先,被试可能同时经历个人悲伤和同情,但是目前这些反应如何被生理反应所体现尚不清楚。其次,生理数据的分析非常复杂。再次,由于被试生理反应的个体差异,必须控制好基线反应。最后,因为年龄影响儿童的生理反应,因此测量生理反应指标的纵向研究比较困难。

总之,移情是发生在个人内部的过程,很难被测量。以上不同的方法也只能研究移情相关反应的某一方面,而且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在研究中就需要多方面考虑。移情在促进积极行为(如助人和人际理解)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抑制侵略和反社会行为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改善移情的研究方法,发展一种多元化的测量方法也是必要的,有利于发挥其最佳的作用。

[1] 孙洪伟,陈健芷.移情研究述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

[2] Mehrabian,A.&Epst ein,N.A.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72,40: 525-543

[3] 宋凤宁,黎玉兰,方艳娇,江宏.青少年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4] 余宏波,刘桂珍.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1).

[5] Mehrabian,A.&Epstein,N.A. 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72,40:523-543.

B842

A

1008-1151(2011)03-0138-03

2010-12-23

何章艳(1987-),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研究生。

猜你喜欢

移情量表报告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报告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