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级英语选文的语用解读
——语用原则在分析《爱情是谬误》作者目的与手法上的运用

2011-08-15蓝小燕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波利第一人称叙述者

蓝小燕

(四川外语学院 应用外语学院,重庆 400031)

□语言学

高级英语选文的语用解读
——语用原则在分析《爱情是谬误》作者目的与手法上的运用

蓝小燕

(四川外语学院 应用外语学院,重庆 400031)

从语用学的视角,运用语用原则对高级英语选文《爱情是谬误》一文作者的目的与手法进行分析。发现通过对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反讽原则等语用原则的遵守或者有意违反,以及各语用原则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手法运用,作者成功地达成了其写作目的:证明爱情是一种错误,一种欺骗,一种完全不讲逻辑原则的情感。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和赏析高级英语选文作者的目的与手法,同时也拓宽和验证了语用原则的应用范围。

高级英语选文;语用原则;目的与手法

1 引言

理解选文的深层含义,尤其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一直是高级英语教学的两大主要任务。传统方法对于作者写作意图和手法的分析一直是罗列性的,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出作者有着怎样一种写作意图,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的分析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不足够。深入的分析方法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语用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入分析的有效工具。笔者认为从语用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更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选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手法。通常,语用原则多被运用于会话语篇的分析,如陈婷(2005)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讲话所作的分析和张红燕(2010)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的视角对《雷雨》中的会话含义所作的解读。然而,如果我们把整个书面语篇看作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和会话,那么语用原则不应只对语篇中的会话具有解释力,而应该对整个书面语篇也具有宏观解释力。《爱情是谬误》(Love Is A Fallacy)是一篇轻松、幽默且具讽刺性的高级英语选文。写作该文时,作者有着一大目的:证明爱情是一种错误,一种欺骗,一种完全不讲逻辑原则的情感。本文尝试从语用的视角,运用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礼貌原则(the Politeness Principle)和反讽原则(the Irony Principle)等语用原则从宏观上对该文作者的目的与手法进行分析,以期更加深入地解读该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手法,同时也扩大语用原则的应用范围和验证其对书面语篇的宏观解释力。

2 语用原则简述

语用学中常见的语用原则包括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反讽原则。为了分析的需要,笔者在此依据Leech(1983)和何兆熊(2000)对这三大原则分别作出简要介绍。

2.1 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Grice(1975)认为在所有语言交际活动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目的存在着一种默契,他把这种默契归纳为合作原则,其中包括四条准则:1.数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使自己的话达到交谈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不要使自己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2.质量准则(Maxim ofQuality):不要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联准则(Maxim of Relation):说话要有关联。4.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避免晦涩的表达;避免歧义;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说话要有条理。如果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合作原则被违反,通常会产生某种会话含义。

2.2 礼貌原则

Leech(1983)提出的礼貌原则被看作是对合作原则之不足的弥补。语言交际中,我们应遵守合作原则,然而合作原则又常常被违反,Leech的解释是人们有意识地违反合作原则是为了遵守礼貌原则。礼貌原则主要包括六条准则:1.策略准则(Tact Maxim):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2.宽宏准则(Generosity Maxim):使自己受惠最小;使自己受损最大。3.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尽力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尽力夸大对自己的贬损。5.赞同准则(AgreementMaxim):尽力缩小自己和他人的分歧;尽力夸大自己和他人的一致。6.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尽力缩小自己对他人的厌恶;尽力夸大自己对他人的同情。

2.3 反讽原则

反讽原则(详见 Leech,1983:82-83,142-145)是建立在礼貌原则基础上的一种第二次序的语用原则(second-order principle)。其基本内容可表述如下:如果你不得不造成伤害,至少不要以一种公然违反礼貌原则的方式去做,而应让听话人通过解读会话含义间接得出你话语里所蕴含的伤害性。也就是说,在人们不能同时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情况下(直接说真话显得不礼貌的情况下),人们采用反讽原则,表面显得礼貌(当然表面上因为没有说真话也违反了合作原则),实则因蕴含伤害性是不礼貌的,这种实际上的不礼貌可由听话人通过解读会话含义得出,因此说话人最终是遵守了合作原则(间接说了真话)。反讽原则的使用通常通过夸张(exaggeration)或克制陈述(understatement)得以体现。夸张和克制陈述通过明显违反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和数量准则,使听话人通过会话含义的解读最终得出说话人表面礼貌下所蕴藏的不礼貌性(讽刺性)。

3 语用原则在分析《爱情是谬误》作者目的与手法上的运用

《爱情是谬误》是一篇记叙文体裁的文章。文章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是一位名叫多比·吉利斯的法学院一年级新生。他为自己的理性、有头脑而骄傲自负,对自己的室友皮特·伯奇和极可能成为皮特女友的波利·埃斯皮不屑一顾,认为他们蠢笨、只知追捧时尚、情绪极不稳定。然而他又被波利的美貌和优雅所吸引,因为他冷静理性的大脑告诉他,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律师,拥有一位美丽、优雅而聪慧的妻子是必不可少的。波利就只缺聪慧了,而在他的指导下,她是能变得聪慧起来的。因此当皮特为没钱买一件当时正流行的浣熊皮大衣而烦恼不已时,他果断地决定用浣熊皮大衣换得和波利约会的权利,并且成功地和皮特达成了交易。他决定从教波利辨别常见的逻辑谬误开始,让她学会思考,逐渐变得聪明起来。在他耐心的调教下(其间差点因波利的过于蠢笨的放弃),波利终于学会了辨别逻辑谬误。当多比决定向波利表白感情,请求波利做自己的女友时,故事却急转直下,波利把多比求爱过程中所有的表白都指责为是逻辑谬误,并且最终直接回绝了多比的求爱,而其最真实的原因竟然是她已经答应了皮特的求爱,因为皮特拥有一件浣熊皮大衣。

文章作者通过写作《爱情是谬误》想传递给读者的观点其实主要是:爱情是一种错误,一种欺骗,一种完全不讲逻辑原则的情感。如果我们从语用的角度分析,将会发现对语用原则的有意识违反和遵守其实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者传达主题、实现写作目的的功用,我们在下文将作出探讨。

3.1 合作原则(质量准则)和礼貌原则(谦虚、赞扬准则)的表面违反以及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反讽原则的遵守

为了更好地分析作者是如何达到上述目的的,我们有必要首先对作者(author)、第一人称叙述者(first person narrator)和文中的角色(此文中的角色主要包括第一人称叙述者多比、皮特和波利)作出区分。通常,通过文中叙述者的叙述和文中角色之间的交流,文章作者实际也在间接地与读者进行着交流。

在文中,第一人称叙述者多比大量运用了夸张表达。夸张这种修辞格实际上是对合作原则之质量准则的违反,也常常是讽刺的标志。第一人称叙述者通过夸张想传达给读者的实际上是他是一个非常逻辑和理性的人,因此他完全有理由赢得波利的爱情。然而使用“冷静,逻辑,敏锐,精明,极具洞察力,精准”,“大脑象发电机一样发达,象药剂师的天平一样准确,象手术刀一样锋利”这样过于夸大的自我表扬的字眼明显违反了合作原则之质量准则(不要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和礼貌原则之谦虚准则(尽力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尽力夸大对自己的贬损)。与此同时,第一人称叙述者对他的室友皮特又极力贬低,说他“笨得象头驴”、“脑子空空如也”、“情绪反复无常”。这种对他人的极力贬低也违反了合作原则之质量准则和礼貌原则之赞扬准则(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第一人称叙述者对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之质量准则的违反实际上正好反映了短文作者对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遵守。直接对这位自满、自大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进行辛辣讽刺显然是非常不礼貌的。然而,没有人会把过度夸张太当回事,因为夸张似乎意味着不真实。这种表面的不真实使作者的不礼貌和讽刺度得以降低,而这也正是作者所希望的。由于这种不礼貌性,尽管并不是很强,通过阅读仍然能为读者所获知,因而作者最终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遵守了合作原则,同时也遵守了反讽原则。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实际上是爱情并不遵守所谓的逻辑规则。作为逻辑化身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被时尚的追捧者、完全不具逻辑理性的皮特所击败,实际上以一种夸大、讽刺和幽默的方式突显了主题。

3.2 合作原则之方式准则的遵守和有意违反及其语用功能

笔者想进一步指出的是合作原则,尤其是方式准则在有效传达主题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此,第一证据是作者对文中角色的精炼选择。如果我们把文章看作是作者和读者的对话,那么作者对文中角色的精炼选择实际上显示他遵守了合作原则之方式准则(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以最简洁的方式传达其写作目的或主题。在文中,第一人称叙述者代表着逻辑与理性,而另外两个角色皮特和波利代表着逻辑的反面,即非逻辑和非理性。因而,读完故事的读者会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的理解:爱情是不讲逻辑和理性的,因为赢得非逻辑和非理性的波利爱情的是同样非逻辑和非理性的皮特,而不是作为逻辑和理性化身的第一人称叙述者。

其次,作者让第一人称叙述者通过分类的方式将逻辑谬误教授给波利,而波利也同样通过分类的方式一个一个指出第一人称叙述者求爱过程中所犯的逻辑谬误,并最终拒绝了他的求爱。这样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有条理,符合合作原则之方式准则中“说话要有条理”的要求,从而有助于读者成功地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除了遵守方式准则以传达主题外,文章作者有时又故意违反方式准则以深化读者对主题的理解。

在文中,作者让第一人称叙述者采用了非常理性、有学问的语言,以突显其思维冷静、学识渊博。而波利所使用的语言却常常是表示惊讶“Gee”,“Wow-dow”等感叹词以及表示赞赏的“marvy”,“delish”“sensaysh”等通俗的截短词,以突显其头脑简单、缺乏知识。而对波利身体语言的多处细致描绘更是突显了波利的这一特点。她“欢快地拍着手”,“拽着我的衣袖”,“因为喜悦而颤抖”,这样的身体语言无处不在昭示着这个女孩的头脑简单。通常作者写作文章时如果语言风格比较一致,会令文章比较易于理解,也才符合合作原则之方式准则的要求。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故意让第一人称叙述者和波利使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这种对方式准则的有意违反突显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逻辑理性,以及波利的头脑简单,从而深化了主题。

在文中,第一人称叙述者还频繁地使用了倒装句。和否定句一样(关于否定句的标记性及其对合作原则之方式准则中“避免晦涩表达”违反的论述,详见Leech,1983:101),倒装句作为一种标记性的表达方式,比之非标记形式的正常语序需要经过大脑更多的加工才能被理解,因此实际上是违反了合作原则之方式准则中“避免晦涩表达”的要求。然而这种标记性却能够让读者轻而易举注意到作者希望引起读者关注的部分,比如第一人称叙述者用于自我表扬的句子“cool was I and logic”中的句首词“cool冷静”和句尾词“logic逻辑”,以及用于贬损波利的句子“intelligent she was not”中的句首词“intelligent(聪慧)”和句尾词“not(不)”。作者通过这种违反方式准则的倒装句的使用,强调了第一人称叙述者的逻辑、理性和波利逻辑理性以及智慧的缺乏,从而使文章显得幽默讽刺。

综上所述,正是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反讽原则的相互作用使作者成功达成了其写作意图,那就是让读者知道,爱情并不遵循所谓的逻辑规则。

4 结语

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运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反讽原则对《爱情是谬误》一文作者的目的与手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者令第一人称叙述者多比使用夸张的自我表扬和他人贬损,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以及礼貌原则的谦虚和赞扬准则,实际上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对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反讽原则的遵守:礼貌地对自满自大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进行讽刺。而作者对故事人物的精炼选择以及运用分类的方式组织文章体现了其对合作原则之方式准则的遵守,有利于读者更深入地解读文章主题;对故事人物赋予不同的语言风格以及使用倒装句的标记性表达形式又通过对方式准则的违反而引起读者对作者希望强调部分的关注,从而以另一种方式突显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对这些语用原则的遵守或者有意违反,以及各语用原则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手法运用,作者成功地达成了其写作目的:证明爱情是一种错误,一种欺骗,一种完全不讲逻辑原则的情感。

由于《爱情是谬误》是一篇经典的高级英语选文,因此本文的分析给予我们一种启示:在高级英语教学运用语用原则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手法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和赏析作者的目的和手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写作。同时本文的分析也拓宽了语用原则的应用范围,验证了把语用原则运用于会话之外的书面语篇进行宏观分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In P.Coleamp; J.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2]Leech, Geoffrey.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Longman,1983.7-10,79-103,131-151.

[3]Shulman,Max.Love Is A Fallacy[A].In Zhang Hanxiamp;Wang Lili(eds.).Advanced English(Book II)[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5.67-83.

[4]陈 婷.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讲话看“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18-20.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51-169、211-225.

[6]张红燕.弦外之音 意味深长——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解读《雷雨》中的会话含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0,(37):45-47.

[7]戢焕奇,张 谢.从理解的历史性看翻译无定本[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08-111.

H030

A

1674-3652(2011)03-0072-04

2011-03-28

蓝小燕(1971- ),女,重庆南川人,四川外语学院应用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雪 豹]

猜你喜欢

波利第一人称叙述者
小熊波利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你一定在别处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你一定在别处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