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直接抱怨语的维护面子策略

2011-08-15袁陇珍王小龙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面子礼貌言语

袁陇珍,王小龙

(甘肃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文化与哲学

汉语直接抱怨语的维护面子策略

袁陇珍,王小龙

(甘肃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抱怨是典型的有损面子的言语行为。实施抱怨时,该采取何种相应策略既能表示抱怨者的不满又能维护听话人的面子,成为交际成功的关键。综合了Olshtainamp;Weinbach和Trosborg的抱怨实施模式,忽略抱怨的情景变项影响,试图对汉语直接抱怨语的维护面子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对抱怨言语行为理论作一铺垫。

直接抱怨语;维护面子;策略

一 引 言

抱怨言语行为是对他人过去和正在进行的不利于抱怨者自身或公众、与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相违背的行为表示不满、不认同或指责,希望被抱怨者对其行为负责或进行补救,并尽量避免此类冒犯行为再次发生(Olshtainamp;Weinbach 1987)。直接抱怨语指受话人为被抱怨对象,并对其所作出的冒犯行为负部分或全部责任。国外语言学家对抱怨语的研究多集中在希伯来语、英韩及英日抱怨语(Elite Olshtain,Liora Weinbach 1987;Beth Murphy,Joyce Neu 1996;Donna Hurst Tatsuki 2000)。国内的研究涉及英汉直接抱怨语及抱怨策略、中美大学生抱怨语严厉程度和抱怨策略(赵英玲 2003;李萍,郑树棠,杨小虎2006;李娜 2007;朱晓姝 2008)。可见,以往对抱怨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描述、策略和两种语言的语用对比,而且,抱怨策略的分类都是以英语为研究对象,缺少对汉语抱怨策略的归纳总结,尤其鲜见从面子论视角探究汉语直接抱怨语。据此,采取何种相应策略来维护听话人的面子是交际达到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面子论,试图对汉语直接抱怨语的维面子策略进行分析,旨在深刻理解汉文化背景下的抱怨言语行为。

二 理论依据

(一)面子论

认为人们的言语行为都是一些程度不同的威胁面子行为,即人们的话语总会不同程度地使交际双方的面子受损;面子是礼貌概念的根本,礼貌即“保面子、给面子、有面子”,是人们交际时的心理基础,并且是个超语言概念。面子是个人的,但它掌握在别人手里;面子是一种公众形象,是由他人的评价来支承。因此,为了确保在言语交际中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公众形象,交际者应关注两个原则:自我尊重和体贴对方以避免双方关系恶化或陷入僵局。因此,在日常交际中,为维护双方的面子,说话者常采取一些策略,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让听话人推断出会话含义。“策略”的选择就是对所估算的威胁面子行为的冒犯程度的“编码”。抱恕言语行为也不例外。

(二)抱怨的策略实施模式

Olshtainamp;Weinbach( 1987) 和 Trosborg(1995)先后提出抱怨的实施模式。Olshtainamp; Weinbach根据希伯来语抱怨的严厉程度,将抱怨语分为五种实施模式:低于责怪水平、表达不快与不赞成、明显的抱怨、谴责与警告和直接威胁。Trosborg(1995:319)基于英语和丹麦语抱怨实施情况,总结出四类八种抱怨策略,且在程度上是递增的:非明确责备(暗示)、表达不快或不赞许(恼怒,不良后果)、谴责(间接谴责直接谴责)(indirect accusation,direct accusation)、指责(修饰的指责、明确谴责所指责的行为 明确谴责所指责的人)。本文结合收集的汉语语料,综合了他们抱怨实施策略的分类,排除直接威胁受话人面子的策略,将维护受话人面子的抱怨策略分为七类,其维面子的程度是递减。

三 汉语抱怨语的维面子策略

第一,非责备性话语:指说话人借助幽默等言语进行抱怨,旨在避免冲突,使交际顺利进行。

如:“服务员,去看看大师傅是不是睡着了?”(顾客嫌上菜慢)

“我的脚没垫着你吧?”(有人不慎被踩时)

通过上例,抱怨者幽默的调侃不仅表达了抱怨,避免伤害被抱怨者的面子,并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并进行补偿。可见,选择非责备性话语是抱怨策略中层级最高的维面子策略。

第二,低于指责水平:在该模式中,说话人有意采用回避策略,根本不行使抱怨,对受话人的冒犯行为不加指责,把所受的挫败缩到最小程度,极大地维护了受话人的面子。

如:“没关系啦!你干啥呢?吃饭没有?咱们一起吃饭吧!”

“没关系。来了就好,我们走吧。”

“好吧,我再想想别的办法。”

“那就算了吧,不麻烦了,我再去找找别人。”

“这次就不说什么了,下次要是晚来的话,提前打个电话告诉我一声。”

上例表明,说话人避免明显提到冒犯事件,有意增加受话人的利益,并留给受话人一席空间,让其去理解弦外之音,最大限度地维护受话人的面子。

第三,趋向性话语:指说话人主动将对受话人的抱怨情绪转移到造成受话人被抱怨的原因上,即说话人的情感取向趋向于受话人,体谅受话人,旨在最大限度地维护受话人的面子。

如:“你真糊涂!不过这也怨不得你呀,这里的环境也太复杂了。”

“小李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大错,不过作为他的直接领导,我也有一定责任。”

“来了啊,半路上一定是堵车了吧,我知道你肯定不是故意的。”

可见,说话人故意减少对方的责任和负担或自己主动承担部分责任以体谅受话人的冒犯行为,使其能接受抱怨,因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受话人产生的“损”的力度,维护了其面子。

第四,暗示:说话人采取的一种非公开提及的策略,没有明显提及被抱怨者或被冒犯的行为,或不发表评论,但通过会话含义暗示对方的冒犯行为。

如:“如果你着急,那你先买吧。”

“知道感恩节什么时候吗?以前好像学过的。”

“总听摇滚对耳朵不太好吧,偶尔换个口味来点轻音乐。”

显而易见,该策略委婉含蓄地表达抱怨,提醒受话人意识到其冒犯行为,最大程度维护了受话人的面子,保证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第五,表达不快与不赞成:说话人含糊、间接而没有明显地提及听话人或冒犯行为本身,但陈述不满的理由,并明确地对对方的行为表示不悦和不满。

“拜托,已经等快一个小时,就这么把我们打发走了?”

“麻烦你快点好吗?我们好饿哦!”

“这么半天都白等了!怎么不早通知啊!”

“谁做的这件坏事,谁心里清楚!”

该模式的特点是避免直接地、明显地提及受话人或暗示某一事件或行为已构成了对他人的冒犯,同时明确指出存在的某种妨碍与侵害,既表达了不悦和不满又维护了受话人的面子。

第六,间接谴责:说话人礼貌而客观地陈述不满的理由,并明确要求受话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纠正或补偿,表达了对受话人或冒犯行为的不满。说话人仍避免与听话人的正面冲突。

如:“同学,大家都在排队,请到后面排队!”

“明天还要上课,要早点睡觉,能不能小点声?”

“你要是实在不放心,那我在你这儿用可以吗?”

“明天我们班去郊游要用相机,你今天下午把它还给我。”

该模式的特点是说话人抱怨时,先礼貌而客观地给抱怨的理由,使受话人愿意接受抱怨,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纠正或补偿,因而,维护了受话人的面子,避免交际失败。

第七,修饰性指责:说话人直接使用缓和语(好像、是这样的、真不好意思、对不起、拜托)或先扬后抑(先肯定听话人的成绩或优点,后抱怨)的表达方式,有意降低抱怨的强度,避免直接抱怨,因而降低面子威胁程度,维护了受话人的面子。

如:“真不好意思,这个座位是我的。”

“你好像又迟到了。”

“他是个好人,不过总干傻事。”

“你的方案是挺有创意,不过不切实际。”

“对不起,打断你了,但我觉得你的观点完全错误。”

以上例子表明,该策略既缓和了抱怨程度,可减少对受话人面子的伤害,既维护其面子,又表达出说话人的真实意愿。

四结论

面子是中国本土的社会心理概念,能有效地描述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心理过程。汉语抱怨语因其表达多样内容丰富而值得探究,但该语言现象折射的是汉文化背景下的与“礼”相关的“面子论”。无独有偶,顾曰国(1992)研究了现代的“礼貌”与我国古代的“礼”的关系,提出了五个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2.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5.德、言、行准则。这五个准则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以上论述的抱怨语维护面子的策略都印证了汉文化的“礼貌原则”: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的文雅准则和德、言、行准则贯穿七种策略;“先褒后贬”、“先礼后兵”的求同准则与修饰性指责策略相对应。因此,中国人的面子顾虑在抱怨这一言语行为上能充分显现出来(朱晓姝2008)。

本文仅综合了Olshtainamp;Weinbach(1987)和Trosborg(1995)的抱怨实施模式,忽略抱怨实施的社会地位、社会距离、契约关系和说话人的期望值等四种情景变项的影响,只探究汉语直接抱怨语如何维护受话人面子的策略。事实上,语用学中的抱怨研究不仅包括抱怨行为本身,还包括抱怨行为的实施策略和受话人的应对策略。受话人对抱怨行为的应对策略将是单语和双语抱怨言语行为的未来研究前景。

[1]Brown,P.amp;Levinson,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2]Murphy,B.,amp;Neu,J.My grade’s too low:The speech act set of complaining[A].In S.M.Gassamp;J. Neu Eds.Speech acts across cultures:Challenges to communica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M].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1996:191-216.

[3]Olshtain, E.amp;L.Weinbach.Complaints:(t behavior among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 of Hebrew[A].In J.Verschuerenamp;M.Bertucelli Papi(eds.).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Selected papers from the1985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conference [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7:195-208.

[4]Tatsuki, Donna Hurst. If My Complaints Could Passions Move: An Interlanguage Study of Aggression[J].Journal of Pragmatcs,2000(32): 1003-1017.

[5]Trosborg, A.Interlanguage Pragmatics:Requests Complaints and Apologies[M].Berlin:Monton de Gruyter.1995:311-322.

[6]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

[7]李 娜.影响中美语言抱怨实施策略的情景因素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7,(7):108-110.

[8]李 萍,郑树棠,杨小虎.影响中美学生抱怨话语严厉程度的因素分析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56-60.

[9]朱晓姝.中美学生对待抱怨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探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8,(2):30-32.

[10]赵英玲.论英汉直接抱怨语[J].外语学刊,2003,(2):20-24.

G112

A

1674-3652(2011)03-0031-03

2011-0-21

甘肃省教育厅课题“言语行为之跨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批评·抱怨·反对”(0801-17)。

袁陇珍(1973- ),女,甘肃天水人,甘肃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研究;

王小龙(1074- ),男,甘肃平凉人,甘肃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责任编辑:黄江华]

猜你喜欢

面子礼貌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面子≠尊严
某贪官的面子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面子
暗恋是一种礼貌
面子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