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绪创造力研究述评

2011-08-15栗玉波朱莉娟宋晓燕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智力创造力创造性

栗玉波,朱莉娟,宋晓燕

(郑州大学 教育系,河南 郑州 450001)

□心理学

情绪创造力研究述评

栗玉波,朱莉娟,宋晓燕

(郑州大学 教育系,河南 郑州 450001)

1991年,美国的Averill等人以社会建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情绪创造力(Emotional Creativity,EC)的概念,认为情绪本身就是创造力的产品,为创造力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这里主要从情绪创造力的理论发展评、估标准及其与认知创造力、情绪智力、人格特征的关系进行阐述,探讨情绪创造力的发展趋势。

情绪创造力;理论渊源;评估标准;认知创造力;情绪智力

创造性是人类的特质,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因此,学者们对创造力的研究非常重视。然而现近对创造力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认知领域,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发散、科学领域的创新等,更有学者对情绪创造力的其它领域进行深入研究。那么,情绪创造力是如何影响我们呢?本文从情绪创造力的渊源、涵义、测量方法以及它与认知创造力、情绪智力、人格特征的关系来阐述情绪创造力的发展。

1 情绪创造力的渊源

社会建构理论由来已久,但情绪领域的社会建构理论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两本重要的学术著作(R.Harre的《情绪的社会建构与K. Gergen和K.Davis的《人的社会建构》)的出版,这一理论基本形成[1,2]。20世纪90年代,此领域的重要代表艾夫里尔以情绪社会建构理论为基础,提出情绪创造概念。他在多篇文章中明确指出:“情绪创造是社会建构理论的直接拓展。”我们知道,情绪的基本成分包括主观体验、外显行为、生理反应模式和应对行为等,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情绪活动并非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包括上述所有的成分,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者普遍强调:情绪的种系发生基于一定的进化——遗传特质之上,但更重要的是在社会文化系统中与所处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习惯化过程中获得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情绪活动中的多种成分及其选择性表现,表征的是一种“暂存的社会角色”,即在特定情境中个人所遵循的、社会所规定的行为反应方式,包括如何根据一定的社会规则以恰当的方式对某一情境进行评价、采取行为以及解释自己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等。首先,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情绪社会化的过程,即个体在某一特定社会文化中生存,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慢慢形成社会所认可的态度体系、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又决定着你如何处理自身与周围客体的关系,进而决定着个体的情绪生活。其次,情绪反应具有调节作用,调节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愤怒、生气,虽然有很多的反应方式,有攻击、辱骂,也有宽容、原谅。但是只有少数人会做出攻击性行为,多数人更可能选择较为平和的反应方式来应对自身和他人的关系。另外,情绪体验的内容和目标具有与现实社会的一致性和维护现实社会的功能性。以害怕为例,我们对许多事情的害怕,如对艾滋病、环境污染、恐怖主义、克隆人、肥胖等,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与社会发展具有一致性。对学习成绩不佳的恐惧,对偷窃、吸毒、早恋的恐惧,因为我们的社会不能容忍偏离社会标准或不受控制的行为,具有维护某一社会文化及其特定道德秩序的工具性作用。

2 情绪创造力理论的涵义

20世纪初期,有关智力领域的研究已经涉及了情绪方面。1932年,Rank把创造性应用于情绪人格的发展。1968年,Gullfoul、Hendricks和Hocpfner设计的一系列评估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测验,包括评估被试表达混合情绪的能力;1990年,Salovey和Mayer提出情绪智力,将其定义为个体监控和区分自己和他人情感和情绪的能力,并且使用这些信息来指导他的思维和行动。1991年,以情绪社会建构理论为基础,艾夫里尔和托马斯一努尔思(Thomas-Knowls)提出“情绪创造力”的概念,明确指出情绪本身就是创造的产物,把情绪创造力的含义概括为“体验并表达新奇的(novel)、有效的(effective)、真诚的(authentic)情绪的能力”。情绪创造力具有程度、类型等差异。在最低水平上,是指个体对自身文化中已经存在的情绪进行有效、独特的应用的能力;在较复杂的水平上,是指对标准情绪进行修饰,以更好地满足个体或群体的需要的能力;在最高水平上,是指发展出新的情绪类型的能力,而且这一过程是以构成情绪的信念和规则的改变为基础的。

3 情绪创造力的评估标准

Averill认为,评估个体是否具有创造力,主要要看他的反应是否必须符合三个主要标准,即新奇性、有效性和真实性[3]。(1)新奇(nove1):与个体以往的行为相比较或者与社会的典型行为相比较,具有新颖性。(2)有效(efective):这种改变首先对解决产生情绪的问题有作用。并非所有的新奇的古怪的行为都具有效性,要对个体或群体和社会有益。(3)真诚(authentic)。创造性的反应不仅仅是一种复制或者模仿,要反映出个体对世界的价值观和信仰,是对自我的真实表达(Averill,1992)[4]。

Averill受到英国心理学家Wallas(1926)的四阶段说(无论是科学创造还是艺术创作都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的影响,认为情绪准备十分重要,将准备性(preparedness)加入到情绪创造力的评估标准中。1999年,Averill等人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发现,有效性和真诚性这两个指标可以合并,情绪创造力的评估标准就变为三个,即准备性、新奇性、有效——真诚性。

1991年,Averill编制了两份测量情绪创造性的能力测验:情绪推理和情绪三元组。1999年,Averill参照认知创造力的评估标准提出了情绪创造力的评估标准,编制了一份自我报告的情绪创造性问卷,以下简要介绍这三个测验:

情绪推理(Emotional Consequences):给被试者呈现一些虚构的、带有明显情绪色彩的情境,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回答在这些情境下可能会发生什么,要求被试者的回答要有创造性。问卷题目举例:“如果人们每天都爱上一个不同的人,将会发生什么?”测验对反应的流畅性和独创性计分。通过综合在流畅性和独创性上的Z分数来获得情绪推理的总分,该问卷的内部信度系数为0.75。

情绪三元组(Emotional Triads):该测验给被试者呈现四组情绪,每组情绪都由三种不同情绪组合而成(例如平静、迷惑、冲动),要求被试者回忆并描述一个他们同时体验到这三种情绪的故事情境。测试总共有三位评分者,根据Amabile的一致性同意评估技术(consensual assessment technique),对被试者所描述的故事情境的独创性和有效性进行计分,通过三位评分者评分的平均数得到被试者的情绪创造性总分。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7。

情绪创造力问卷(ECI):情绪创造力问卷则是一份自我报告问卷,有准备性、新奇性、有效——真诚性三个分量表,共30个题目,该量表的信度、效度良好。

4 情绪创造力与认知创造力、情绪智力、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情绪创造力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上海师范大学的孙俊才(2009)认为情绪创造力研究打破了情绪与创造研究的“关系”模式,将来还需要从概念表征层面上进一步探讨情绪创造力的实现。2009年5月,首都师范大学张晓云的硕士毕业论文就“中学生情绪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应对方式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她还探讨了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对个体情绪创造力的影响。

4.1 情绪创造力与认知创造力的关系

目前,关于创造力的定义,受到广泛认同的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的成果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1896年,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发表了《遗传的天才》一书,被认为是最早研究创造力的文献,标志着科学研究创造力的开始。吉尔福特(1967)提出了创造力理论的三维结构模型,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本质特点是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和精细性,并对此做了详细的描述,被认为是创造力发展的一次巨大转折,在吉尔福特创造力理论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托兰斯的创造力测验,盖策尔斯和杰克森的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近几十年来也出现了用于测定特定领域的创造才能的发散思维测试,是当前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认知创造力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创造力,认知创造力关注物质或思想的创作过程,通过发散思维解决认知领域中的问题,其产品也是一种物质或思想。情绪创造性则主要关注情绪的创造性体验与表达,通过处理和转变情绪体验情绪问题,对情绪的独特使用或修饰。因此,认知创造力与情绪创造力有着根本意义上的不同。

4.2 情绪创造力与情绪智力的关系

情绪智力是关于个体怎样使用情绪并运用情绪进行推理的能力。Salovey和Mayer认为情绪智力是指个体能够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对这些情绪、情感加以识别和区分,并且能够利用这些信息(er&Safovey,1997)。

情绪智力和情绪创造性,在结构上存在一定重叠,可能与情绪创造性包含相似的技巧、信念和方法。然而,认知过程及评价指标不同:情绪智力需要分析思维能力,主要关注人际交互情境中的智力,目的是要获得一个情绪问题的最佳答案,而情绪创造性则主要关注人际交互情境中产生的内部情绪,区别于常规的新奇和有效的混合情绪。两者可能会一起出现,但意义不同。已有研究表明情绪创造性和情绪智力的关系大体与认知创造性和认知智力之间的关系类似,是两个不相交的能力集。艾夫里尔从构成成分、测量标准以及智力与创造之间关系的角度,比较了情绪创造与情绪智力。也认为就像智力并不能保证创造力那样,情绪智力也不能必然保证情绪创造[4]。

4.3情绪创造力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有关创造力和人格研究很多,也编制了很多创造性人格的量表等等,但是在情绪创造和人格之间的研究相对较少。艾夫里尔(1999)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情绪创造的性别差异,情绪创造与五大人格特质、自尊、应对风格、述情障碍、学业成就等的关系。结果发现:女性在准备性、有效——真诚性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男性,而在新奇性维度上无差异。ECI得分与五大人格中的经验开放特质显著正相关,其他五大人格中的其他特质相关不显著。张晓云(2009)对中学生情绪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应对方式的影响中发现,情绪创造性各个分量表(准备性、新奇性、有效性)与人格中的开放性都有显著的正相关;情绪创造性(准备性、有效性)与外倾性和责任心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情绪创造性基本上与宜人性和神经质无关[5]。汤婧(2010)对大学生情绪创造力及其与情绪智力、认知创造力的关系的研究发现,情绪创造力及其准备性分量表与创造风格的运用技巧分量表显著相关,善于运用技巧、能够控制环境和进行自我调节、善于运用各种感官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人具有更高的情绪创造力[6]。

综上所述,目前的情绪创造研究打破了情绪与创造研究的“关系”或“中介”模式,为创造力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迈克尔·曼福德(Michael Mum—ford)(2003)在综述创造研究时指出,“对感情与创造关系的研究是创造研究领域中新的和重要的研究趋势”。这个论断一方面说明了创造研究的趋势,但是国内的研究对于此研究很少,仍然处于概念层次意义上,希望对此有更多的研究,逐步实现从混沌感受向情绪意义化的转换,产生在客观意义上具有创造性品质的产品,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1]Gergen K J.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movement in modern psychology[J].AmericanPsychologist,1985,(40):266-275.

[2]Harre JR.Thesocialconstructionofemotion[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1-14.

[3]Averill J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creativity: structure and correlates[J].JournalofPersonality,1999,67(2):331-371.

[4]孙俊才,卢家楣.艾夫里尔情绪创造研究述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1):11-16.

[5]张晓云.中学生情绪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应对方式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

[6]汤 婧.大学生情绪创造力及其与情绪智力、认知创造力的关系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7]周国莉,周治金.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07,(3):131-133.

[8]朱仲敏.情绪智力与认知智力、人格特质、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

B842.6

A

1674-3652(2011)03-0151-03

2011-03-25

栗玉波(1987- ),女,河南安阳人,郑州大学教育系硕士生。

[责任编辑:雪 豹]

猜你喜欢

智力创造力创造性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