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农村体育和谐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2011-08-15邵连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农民农村

邵连杰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内蒙古农村体育和谐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邵连杰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逻辑分析法对内蒙古农村体育和谐发展模式构建进行研究.结合内蒙古农村发展的经济水平、风俗习惯及东西部区域差异得出如下结论:内蒙古农村体育发展模式构建指导思想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把提高农民素质和满足农民体育文化需要作为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农村体育发展模式构建要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健身和灵活多变等原则.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的目标要以提高和改善个体健康为基础,引导广大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最终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发展模式

1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体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农村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温饱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举措.胡锦涛主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新农村建设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农村体育事业是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步的重要表现,还是农村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在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于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体育活动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的建设主体是农民,体育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十条提出“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调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1]《农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农村体育工作应当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农民为主要对象,以乡镇为重点,面向基层,服务农民;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以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繁荣农村体育为中心,深化体育改革,推动体育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丰富农村体育文化,为农村两个文明服务.”[2]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有助于农村移风易俗,改变落后封闭的农民生活方式;有助于农民群体健康观念的形成,满足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精神需要.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促进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 模式及体育发展模式的内涵

模式是构建中和运用某种理论研究中的常用手段,在《辞海》中解释为,模式亦译为“范型”,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作为术语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在社会学中,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3]费孝通先生在《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是:“在特定的地域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经济方法”,也有理解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可以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式样”.在社会学研究中,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模式有多样的差异性,也有共同性.其总体特征具有指导性,是对事物或现象的高度总结,指明一定时期内事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事物模式的构建以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背景,而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不同的变化之中的,决定了事物发展模式是在一定时期内是有效的,而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模式具有阶段性和时效性.农村体育发展模式是在一定时期内,结合农村发展现状及农村体育现状所提出的体育发展的目标和方法.

3 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的构建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3.1 农村体育发展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我区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的构建,要从我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出发,以《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全民健身条例》为主要依据.以“惠民、利民、便民”为主要出发点,以“做大、做全、做深”为主要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把提高农民素质和满足农民体育文化需要作为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3.2 农村体育发展模式构建的原则

我区地域辽阔,东西跨度较大,民族众多,经济、文化的地域性差异较大.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的构建要结合民族特点、文化特点、区域特点和经济水平.我区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的构建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新农村的建设、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以农民为主体.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素质,不仅满足农民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农村体育运动的开展、体育计划的制定,要从农民的角度出发,要以服务于农民为宗旨,真正的把农民的需要和利益放在农村体育工作的首位.真正的做到“策为民定,利为民谋”.只有广大农民喜爱参与的体育,才是全面发展的体育,只有一切从农民的实际出发,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塑造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

第二,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体育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思路可以遵循,任何发展模式的制定必须以现实情况为基础.既要考虑到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还要兼顾到经济发展水平、民风、民俗,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地区和民族因生活习俗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农民对于体育的了解和体育的价值取向也存在较大差异.农村体育的发展应根据群众喜好,结合当地风俗的特点,开办易于被群众所能接受的体育项目.只有使农民的体育愿望得以实现,需求得以满足,兴趣得到激发,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观才能够形成.

第三,科学健身的原则.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突出问题也显现出来.贫富差距的拉大,城乡差距的拉大,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制约着农村事业发展.农村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农村体育问题又成为制约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农民文化水平低,体育观念淡薄,是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4]农民对于自身的健康有着强烈的愿望,而对于实现健康的途径认识不清,“没有病既是健康”、“有病靠吃药”的观念普遍存在.对于体育对健康的影响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劳动能够代替体育”、“体育是有钱人的事”、“体育是不务正业,被人耻笑”等观念还被多数人所认可.这些错误的体育观念和健康观念的形成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文化水平息息相关.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残余,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还在影响着农民,农民对于体育与健康的内在联系的理解还存在着深刻的不足.

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鉴于农民急于回报的心理,使农民认识体育锻炼对其自身健康及经济价值,是在农村开展体育运动,促使农民健身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农民健身工程等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加大体育锻炼常识的宣传力度,加大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培养力度,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了解体育的科学常识,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第四,灵活多变的原则.农民是农村体育活动参与的主体.农民群体与其他群体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单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千年不变的习俗,“忙闲分明”,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农民所能支配的业外时间与农作物生长规律一致.农村的民俗文化深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对农村多元文化最为真实的写照.封闭、保守,深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能力远远落后于城市群体.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逐年增多,新的“农民工”群体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乡之间人口流动,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很容易被进城的农民带回农村,有利于农村体育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在经济水平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传统的农业收入很难维持家庭开支,外出打工成为多数农民的最佳选择,很多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留守的只有妇女、老人和儿童,而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只有在传统的春节才能回家短暂停留,这无疑缺失了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干力量.农民工的体育问题,农村留守农民的体育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的构建,必须与农村的实际相结合,兼顾农民生产和生活特点,“因时、因地、因人”灵活开展,从时间、地域、习俗、文化层次多方面考虑,灵活、区别对待,从多角度满足广大农民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地区差异、民族差异、习俗差异,促使趣味与健身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技能与竞技相结合,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3.3 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的目标

和谐社会的发展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共同发展.多年来,农村对于城市发展的促进,农业对工业的支持,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贫富差距逐步扩大,如今城市已有能力反哺农村,工业已有能力反哺农业.和谐社会的建设,没有农村的和谐发展是不健全的.目前,农民仍然是我国的最大群体,农村的和谐稳定关系着整个社会全面的和谐和稳定.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农村主体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和“新型农民”培养的需要.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改善家庭、邻里关系,增强农民之间的交流、沟通、协作,有利于“村容整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

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全民素质的提高与个体健康密不可分,健康的社会群体是由健康的个人所组成,健康既包含了人的生物属性,还包含了人的社会属性,个体健康是群体健康的保证.我区农村体育和谐发展模式的构建,要以提高和改善个体健康为基础,引导广大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最终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4 结语

内蒙古农村体育和谐发展模式的构建要从地区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经济水平和民族文化特点,只有农民的主体利益得到维护,真正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普遍开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S].北京:1995-06-20.

〔2〕国家体育总局.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Z].体群字[2002].

〔3〕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4〕刘祖春.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裴立新,周兰君,刘新光.全面小康社会农村体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6).

G812.42

A

1673-260X(2011)11-0177-02

本文为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TS20103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