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冬季两项运动专项耐力训练的误区及对策研究

2011-08-15仇刚

关键词:有氧耐力乳酸

仇刚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130012)

我国冬季两项运动专项耐力训练的误区及对策研究

仇刚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130012)

认为目前制约我国在冬奥会和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重大突破的体能类项目落后的关键问题是专项体能,指出其中专项耐力素质是影响专项体能的核心因素,也是制约运动技术水平发挥的“瓶颈”,不科学的耐力训练长期困扰着我国体能类项目竞技水平的发展,针对耐力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

冬季两项;专项耐力;训练;误区

一、国内外耐力训练的研究状况

(一)当前耐力训练强度的不同观点

1.乳酸阈与个体乳酸阈的运用

人体在逐渐增加负荷的运动中,乳酸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一般在1.4—7.5mmol/L之间,在专业运动员的乳酸阈更高一些,但不同项目运动员乳酸阈也有很大差异,由此有人提出了个体乳酸阈的概念(ILAT),即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因此,此时的拐点也称为“个体乳酸阈”,个体乳酸阈更能客观和准确地反映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

2.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训练3种理论

(1)乳酸阈模式(Lactate ThresholdTraining Model)

主张运用有氧—无氧阈强度(血乳酸值2—4mmol/L)的训练模式,被称为“乳酸阈模式。

(2)两极化模式(Polarized Training Model)

主张避开有氧—无氧阈区域,大部分训练强度集中在低强度区域(血乳酸<2mmol/L),少部分训练集中在无氧阈值以上的训练,被称作“两极化模式”。以乳酸阈强度进行训练可能会产生交感神经过度负荷,同时在获得能力上并不是最佳的刺激[1]。

Billat等人对世界优秀冬季两项运动员周训练负荷量和强度的统计结果,大约78%的负荷量低于比赛强度,在高专项强度的训练负荷分别为18.2% (男子)和15.6%(女子),呈现出典型的“两极化”训练负荷模式[2]。

(3)金字塔模式(pyramid Training Model)

“金字塔模式”,Hartmann(1985)等人认为,在长期训练过程中,耐力训练的强度应该保持比例地逐渐减少,被称为“金字塔”式的走势,最高强度的无氧训练比例应控制在年训练总量的5%—10%之内,有氧—无氧阈以上强度的训练最好不超过10%,其余80%应该是有氧—无氧阈以下的中、低强度的训练。

(二)有氧与无氧耐力的动态关系

无氧或有氧训练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肌肉产生影响,有氧与无氧能力的关系不仅表现在横向的耐力组合方面,运动员有氧和无氧能力的关系与不同类型肌纤维对训练负荷产生的不同适应有关。一方面,两者会出现彼此相互促进,例如有氧能力的提高会推迟无氧糖酵解供能开始的时间,高于有氧的强度(如无氧阈值强度)也可以有助于有氧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两者相互制约,有氧或无氧的训练可以导致整个肌肉的生理特性向有氧或无氧能力的方向发展,一种能力提高的同时会削弱或制约另外一种能力的水平和发展[3]。

(三)RE与VO2max

以往研究认为,VO2max是评价氧利用能力方面的限制因素。近年来的研究提出一些质疑: VO2max只是反应耐力的一种潜在能力,VO2max存在一个上限值,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和运动实践中的现象对VO2max表达杰出耐力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并将耐力的关注点转移到跑节省化(RE)上。

国外大量的研究证实,RE对运动成绩的贡献率高于VO2max。1997年Rodas通过双生实验也证实,训练可使 RE得以改善,其可塑程度远大于VO2max。并且RE在评价氧利用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的应用价值[4]。

国内学者席翼于2003年曾对102名未经系统训练的士兵进行了18周5 km训练,结果发现RE和VO2max的贡献率差异很小,RE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RE(%)与10 km跑成绩显著相关,由于研究样本量偏小,结果是否如此,有待进一步验证[5]。

冷志勇(2008)通过观察与分析耐力训练对跑节省化(RE)和最大摄氧量(VO2max)的影响,探讨RE指标在表达耐力训练效果方面的应用价值[6]。

二、我国耐力训练理念和方法存在的误区

(一)耐力训练强度失衡

当前,我国运动训练中出现一种盲目提高训练强度的倾向,而国外耐力类项目的教练员对乳酸曲线的关注与我们相反,由低到高,最关注的是乳酸的拐点,即运动员的有氧能力[7]。当前,国内训练界强调突出大强度训练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8]。

1.随着2014年冬奥运会比赛的迫近,许多落后项目出现了“急功近利”的训练导向,试图通过大强度的训练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专项成绩,实现突破,企图通过高强度的训练逐段推进,最后使全程成绩达到世界高水平。这种自认为是以“机体适应”为理论基础的训练方法恰恰违背了机体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机制,不利于运动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无异于揠苗助长。

2.我国一些耐力性项目训练盲目追求“专项强度”,将那些低强度和非专项训练内容称为“垃圾负荷”加以摒弃。虽然,运动训练最终目的是获得优异比赛成绩,所有的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都应该围绕专项成绩的提高进行设计和实施,但是,训练的内容决不能因此而完全局限在“专项”本身,很多针对非专项性肌肉群的辅助性小负荷训练,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盲目提高训练强度理念的误区

首先,频繁的中高强度、高密度训练影响运动员的基础耐力水平,过度训练和损伤的机率、影响运动过程中疲劳的恢复速度,无法适应当前比赛密度增加的发展趋势。其次,影响体能类项目专项技术的提高、高强度刺激破坏训练的节奏,虽然高比例的大强度训练提高了训练的平均强度,却降低了训练的突出强度,减小了训练强度的波动区间。再次,当前强调有氧能力并不意味着忽视大强度的训练,更不是降低对专项能力的重视程度,在很多情况下专项成绩出现的差距只是一个结果,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9]。

(三)忽视不同耐力训练强度对机体的影响

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复杂过程,必须遵循其生理学和心理学规律,不同的训练方法对机体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耐力素质训练更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些基础的耐力能力需要通过中、低强度的训练获得,而专项耐力当然需要与之相符的高强度训练。我们的运动训练是大、中、小强度的有机结合。有人认为高强度的训练可以代替中、低强度的训练是错误的,是违背科学的。还有些人认为,训练是高强度和高密度,然后让运动员休息,这样也是不科学的。同时还丧失了许多由中、低强度训练带来的其它训练效果,例如冬季两项和越野滑雪运动员的“雪感”需要在长间中低速滑行中获得[10]。

(四)血乳酸指标在耐力项目训练中的应用误区

目前,国内应仍用4毫摩尔/升血乳酸作为实验室或运动现场测定时的乳酸阈值,大约为最大摄氧量的60%—80%。从理论和实践的进程中看,血乳酸的运用及有关血乳酸的研究逐渐地细化,血乳酸测试的方法更加多样化和精细,个体乳酸阈(ILAT)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因此,个体乳酸阈更能客观和准确地反映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对血乳酸功能的认识在拓宽,在运用时把血乳酸和其他指标结合进行综合评定的趋势日益明显由于它对运动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和探索的焦点[11]。

(五)有氧与无氧耐力的训练应用误区

有氧和无氧能力训练对专项耐力具有不同的作用,有氧和无氧训练的比例是专项耐力形成的重要依据。同时,有氧和无氧能力在横向和纵向还呈现出相互支撑和制约的动态变化关系,该关系对耐力训练,尤其是专项耐力的训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在有氧和无氧训练比例的安排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忽视了专项的能量代谢特点,过于强调无氧乳酸耐力的训练,我国运动员的专项耐力水平不高和后程降速过大等问题的根源在于“乳酸耐受能力”的不足,因而在耐力性项目的训练中加大了无氧乳酸耐力负荷的比例,甚至在一些以有氧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长距离耐力项目的训练和研究中提出以“速度”和“速度耐力”为中心的耐力训练指导思想[12]。

三、结论及对策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耐力项目训练指导思想及训练方法长期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耐力项目训练中平衡训练强度

目前耐力项目训练中过于强调提高训练的强度,事实上,不同的训练强度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其效果是不可替代和互换的。

(二)在训练中合理分配有氧与无氧耐力的比例

训练量的增加必然减少有氧训练的比例,由此而导致负荷强度区间向中间集中,形成了中间大两头小的“枣核”形,破坏了“金字塔”式的负荷走势,频繁的大负荷训练很可能会给高水平运动员带来负面的作用。

(三)科学运用血乳酸指标

专业运动员乳酸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在训练实践中,个体乳酸阈更能客观和准确地反映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

(四)合理利用VO2max评价氧利用能力

越来越多的运动实践和实验结果表明,VO2max不是惟一的决定耐力的因素,耐力的关注点转移到跑节省化(RE)上。

随着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运动训练科学认知的不断提升,当代竞技运动训练理论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逐渐回归其生物学和教育学本性,从人的生理、心理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层面研究和讨论运动训练问题,必将引领当代运动训练科学的发展趋势。

[1] 韩波,耐力训练中的血乳酸指标及其运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56-157.

[2] Billat VL.,Demarle A.,Slawinski J.,et al.Physical and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op-classmarathon runner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1(33):2089-2097.

[3] Kinder mann W.,Simon G.,Keul J.The significance of theaerobic-anaerobic determination of work load intensities during endurance training[J].Eur J Appl Physiol,1979(42):25-34.

[4] Krabenbuhl G&Williams T.Running economy changes with age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Med Sci Sports Exer,1992,24(4):462-466.

[5] 蔡秋,卢亮球.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跑的经济性与运动成绩关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6):66-68.

[6] 冷志勇.跑节省化(RE)和最大摄氧量评价耐力训练效果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47-49.

[7] Londeree BR.Effect of training on lactate/ventilatory thresholds:a meta analysis[J].Med Sci Sports Exerc,1997(29):837-843.

[8] 陈小平.我国耐力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训练强度失衡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9-15.

[9] 邓运龙.中国特色运动训练理论创新及其先导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114-124..

[10] Denis C.,Dormois D.,Lacour JR.Endurance training,.VO2max,and OBLA: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wo differentage groups[J].Int J Sports Med,1984(5):167-173..

[11] 王立丰,卢健,陈彩珍.对乳酸代谢研究的新认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3):74-76.

[12] 陈小平.有氧与无氧耐力的动态关系及其对当前我国耐力训练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 (4):63-68.

On the myth from biathlon endurance training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China

QIU Gang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12,China)

At present,special physical ability is the key problem of China biathlon athletes in major international matches while special endur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ecial physical ability which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of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It is also the“bottleneck”restricting movement technical level.The myth of theory and methodology from biathlon endurance training,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are the myth from biathlon endurance training in China,the thesis aims to discuss myth and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biathlon myth;special endurance;training;error

G865

A

1009-8976(2011)03-0128-03

2011-03-25

仇刚(1969—),男(汉),吉林长春,副教授主要研究运动训练学、体质健康学。

猜你喜欢

有氧耐力乳酸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腹腔镜手术相关的高乳酸血症或乳酸性酸中毒
服二甲双胍别喝酸奶
糖有氧代谢与运动训练
产乳酸链球菌素的乳酸乳球菌的等离子体诱变选育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