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对奇幻文学的接受美学意义
——以萧鼎的《诛仙》为例

2011-08-15艾杨柳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奇幻幻想视野

艾杨柳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读者对奇幻文学的接受美学意义
——以萧鼎的《诛仙》为例

艾杨柳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奇幻文学一度出现了巨大的繁荣局面,究其原因,这和多方面的因素分不开,其中读者对它的影响力不容低估。藉由着接受美学对读者地位的提升之力,立足于读者整个的阅读过程,可以一窥读者对于奇幻文学整个发展过程的接受美学意义。

接受美学;期待视野;彼岸性;满足;萧鼎

一、前言:奇幻文学的读者

对奇幻文学这一概念,虽然自其产生以来就定名不一,人们经常会把它和玄幻、魔幻、科幻、幻想等与“幻”有关的文类和概念混同,但这些都不会妨碍奇幻文学从众多的网络文学中异军突起甚至后来居上。自2005年被称为“中国奇幻小说年”开始,在极短的时间里,奇幻文学一度出现了“网络、图书、期刊”三雄并立的局面,显示出了奇幻文学的巨大繁荣,然而“过热必然造成泡沫”,奇幻文学在“狂飙突进式的高速发展背后,也存在着巨大的隐忧”,[1]奇幻市场的分裂与整合,作者在利益驱使下的浮躁创作心态,作品本身的模式化倾向,沦为“想象力的竞赛”等问题呼之欲出,在这种局势下,奇幻文学会不会面临“最后的疯狂”,它究竟该何去何从,到底繁荣过后渐渐归于沉寂的奇幻文学会不会有继续发展的空间,这一直是当前很多学者较为关注的问题,然而正如杨鹏所指出的,“奇幻小说的读者已经被培养出来了,并有逐渐壮大的趋势。有读者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2]读者已经对整个奇幻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以《缥缈传奇》、《镜》、《九州》、《朱雀记》、《风月连城》、《小兵传奇》、《搜神记》等奇幻小说为例,它们在“热门”的背后,试想哪个不是拥有巨大的读者群。萧鼎《诛仙》在网上更是得到了超过5 000万人次的点击,这些都证明了读者因素无疑已成为影响奇幻文学发展的一大影响力。读者们“喜欢看”,奇幻作者才会源源不断地进行创作,奇幻文学市场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试从接受美学层面,以萧鼎的《诛仙》为个案,从读者对奇幻文学的接受角度进行探析,对阅读前的期待视野、阅读中的彼岸性文本追寻、阅读后的心理满足三个阶段分别进行研究,希望能对奇幻文学的理论体系建构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尝试。

二、阅读前:期待视野

对整个阅读活动来说,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才算作是阅读的真正起始,根据发生认识论原理,读者在进入阅读之前,在心理上已有了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图式被姚斯称为“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也就是“期待视野”。简单地说,就“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3]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起始,就应该从读者的“期待视野”这一刻开始算起。

当下奇幻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类样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西方奇幻小说、魔幻小说以及本土神话、历史传说等诸多幻想文学的营养成分,且常将这些远古的传说幻想般地夸大,“奇幻小说最突出和最吸引人的特点就是有着非凡的想象力、不同于现实的、虚拟的但却是完整的世界;有着各种超能力的人和奇奇怪怪、虚构出来的生物是这些奇幻故事的主角”。[4]这些奇幻文学的特性,使读者在开始阅读之前,总会不知不觉地在心里设定这类作品所特有的想象甚至虚构的成分,以及在作品中会出现的具有超能力的主人公,神奇的法器宝物等等,这几乎是“一种惯性的心理力量”。[3]在“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里,把这种期待称之为定向期待,它作用于读者的表现在于,随着阅读过程的深入,读者会张开他全部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其中包含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的文学视野、文学素养以及文学能力等等来关注整个作品,它们就像一个个小眼睛,死死地盯着作品里出现的每个人物、每个情节,甚至每个字。以《诛仙》为例,它在网上被诸多奇幻迷们追捧,还得到了“后金庸武侠经典”、“本土玄幻巨著”等赞誉,盛名之下,对它所能呈现给读者们的世界是让人期待的,张小凡这样一个主人公形象,他有什么上天入地的本领,他在江湖涉险、游历各地的同时,他会有怎样的人生奇遇等等。阅读之前,期待视野已经内化为一种心理沉淀的定向期待已经开始了它的“工作”。然而,这种定向期待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阅读《诛仙》的过程中,读者可能会因为它而唤起对诸如《小兵传奇》、《搜神记》等同类或有关作品的过去的审美经验和意向,然后“把过去的经验视野与眼前的作品所体现的新视野作出想象性的对比阅读;也可能因为新作品而填补或增进了他对此类作品的审美经验的理解,使他接受新作品时,实际上已对自己原先的视野与意向进行了调整与改造,甚至重新制作了调动着读者继续往下阅读的兴趣”。[5]

随着阅读的深入,熟读武侠的人也许会发现,在《诛仙》里,这个名叫张小凡的少年,以及他惨遭家门不幸之后,进入名门正派青云门学道修真,喜欢同门师姐无果,随后展开江湖历险、游历天地红尘这样一个故事,实在和几十年前金庸在《笑傲江湖》里为令狐冲设计的桥段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然而读者希望看到这样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故事吗,从创新角度来看,相信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会希望再一次看到一个和令狐冲相似的人物形象出现,也更没有人会喜欢毫无新意的陈词滥调或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作品,在一种“喜新厌旧”的心理之下,读者会有一种创新期待的产生,它不同于定向期待,但却和定向期待对立且统一于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中。它作用于读者就在于会“产生寻求新、奇、怪、僻的希冀”。[3]读者看惯了奇幻作品中诸如拓拔野、易天行、苏摩之类拥有智慧、美貌及强大灵力的男主人公以及许多不食人间烟火的女主人公,也看惯了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传奇际遇以及“一男多女”的情感模式等,甚至还看惯了诸如“大荒十大凶兽”之类的珍禽异兽等,所以,一部奇幻作品如何走出有自己特色的路子,吸引读者的眼球进而使他们产生阅读兴趣,这是在阅读中读者的创新期待对创作者以及文本“提出”的要求。

因为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总是对立统一于读者的期待视野之中,它们会使读者在阅读时总会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即希望随着阅读的深入,故事情节的发展按着自己定向期待的走势发展,同时也希望作品是“能想自己所未想”,表现为一种创新所带来的惊奇之感。正是这种期待视野下的矛盾心理往往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阅读效果,最终使读者对相同或相关的奇幻作品产生浓而不止的兴趣。

三、阅读中:彼岸性文本追寻

在奇幻类作品里,创作者用精巧的构思和神奇的想象力,构筑的通常是一个纯精神的、非现实的世界体系,“这个世界不受现实科学逻辑的约束”,[6]在这个体系里面存在着各种具有超能力的人,以及各种奇奇怪怪虚构出来的生物等等,那里面的一切都可以说是虚无的,然而读者以“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为基础,通过对作品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通常能实现“对作品中空白和模糊点的充实,对潜在要素的发现、发展和实现”,[3]而最终从那个虚无世界中看到“有”的存在,这种努力,最终实现了对奇幻小说“半成品”的完成,也体现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彼岸性追寻和再创造,这种彼岸性是对非现实的世界体系的“一种终极性和超越性的追求”。[6]

《诛仙》以道、佛、魔三家鼎立之势建构世界框架,又以天下正道之首青云门、焚香谷和天音寺三大门派,以鬼王宗为首的魔教诸派构成了这个世界体系的主体,在这个体系之下生活着隶属于各派各系的诸多人物,他们共同组成的网状社会关系形成了这个世界体系的血肉。如果把整个世界体系用人来作比喻的话,一个人虽说有了骨架、肢体以及血肉之后差不多就可以看到人形了,然而这终究算不得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人还是应该有灵魂的,在《诛仙》这个世界体系里面的“灵魂”是什么,“每个观赏者在具体化过程中都有自己的选择”,[3]有人说是情,有人说是人性,这些都表现了对《诛仙》的世界彼岸性不同的理解。《诛仙》和很多文学作品一样也提到了命运的主题,鲜明地提出了人永远无法反抗命运的观点。在它的序章里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世间本是没有什么神仙的”,所以“人欲成仙,天必诛之”。书名为“诛仙”,实是一把古剑,青云门的青叶祖师从幻月洞中得来之后就为天下正道奉为至宝。关于剑,本就一直是仙家所用的除魔利器,而在书中是“诛仙”而非“诛魔”,这种矛盾本身就暗示了命运的潜在存在。天地之间,人的力量本来就很渺小,然而通过修道修真之术,人似乎可以获得极强的能力达到半人半仙,直至最后成仙的境界。然而,作者却一再强调“这世间本是没有什么神仙”,所以最后谁要成仙,谁要挑战上天的权威,谁要试图超脱命运的束缚,那么他必然要受到“诛仙”的诛灭。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作家审美创造主体的对象化、语符化,是主体灵感、想象、构思等创造性的内在生命的外射和移注——外射、移注到语言符号之中”。[3]正是这种往往带有作家个人色彩的主体性创造,对阅读中的读者来说,他和他接触的创造主体的对象化——文学作品两者之间,就像佛家的“此岸”和“彼岸”一样中间往往隔着一条深长的河流,所以要想真正地读懂作品,需要一种彼岸性的追寻,只有通过追寻,作者以及作品的价值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读者也会在这种追寻的过程中最终有所收获,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

四、阅读后:心理满足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通常情况是读者读完一部作品后,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以及思想感情等,都还萦绕在脑海之中,甚至还可能导致“三月不知肉味”的阅读“后遗症”,这些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满足感或间接的满足感。

对奇幻小说来说,有过阅读经验的读者不难发现,诸如《诛仙》之类的热门奇幻小说,总体故事框架其实都很简单,简单到通常可以用几句话或一小段话来概括。《诛仙》和《搜神记》就可以概括成一个平凡无奇的少年修行成长的故事,然而正是在这样看似很普通的故事框架下的作品,却产生了奇幻小说阅读上的奇迹,原因就在于这两部书里面有着不同的“风景”。对奇幻小说的阅读有时就像是一场探险,读者的目标是爬上远处那座高山,遥远地似乎可以看到高山的大致轮廓,然而就在向它进发探险的途中却是“惊险”不断,湖光山色、人事纠结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虽然有时候会由于长时间的“观赏”而带来疲倦感,然而疲倦过后,留下的满足感却是真实存在的,更神奇的是,对于这些“风景”,读者明明知道是只在彼岸世界存在的,但他们仍然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细究这种满足感产生的原因,不得不提到幻想的力量。

幻想因子由来已久,“在人类早期的蒙昧中,人们就对天上地下的万事万物充满了因为不可理解而产生的幻想”,“从文明一开始就深藏于人类心中”,[7]人人都有幻想的因子,人人都爱幻想,而对文学活动中的幻想来说,虽然每个人都有幻想因子,都爱幻想,但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能写出幻想作品,所以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幻想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作为现实的代替品,使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得到间接的满足”。[8]从2010年10月12日的《CNNIC:2010年中国网络文学网民研究》[9]对“男女网络文学用户网络文学类型偏好”的分析可以看出,年轻的男性读者是奇幻文学读者群的中坚力量。这一批人大多年轻,可以宽泛地将他们看成80后或90后,这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或两代人,相较于六七十年代的人,他们没有经历过苦难,享有较为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日趋物质化的社会生活中体会着不同程度的压力,也会在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多种潮流的冲击之下产生浮躁、迷茫等消极情绪,这一切使得他们渴望寻找到一角自由的世界来供他们休憩、解压以及无拘无束地放飞年轻人的天性。所以,当他们一旦遭遇奇幻小说,“玄幻文学所讲述的虚幻世界里缥缈的故事正是他们思想无极的佐料”。[10]通过阅读奇幻小说,在幻想的引领下,他们畅游在精彩纷呈的彼岸世界里,跟着那个叫做张小凡的青云门大竹峰上略显愚钝的正派弟子一步步“蜕变”为张扬着戾气和杀气的鬼王宗副宗主鬼厉,他们和他一起历经磨难,游历各地,见识各种珍禽异兽、神兵法器和形形色色的人物,一起体会书中主人公的起落悲欢以及人性的真善美丑。而脱离作品之后,他们在现实世界里仍然可以追随甚至引领着生活和时代的潮流,他们还是家长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是社会的先锋与时代的弄潮儿。这种二重世界里不同身份的自由扮演,“出”与“入”的自由切换,就像幻想一样几乎不受局限,这样一来,这些年轻的读者在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正是在这种满足感的驱使下,他们对奇幻文学始终报以浓烈的阅读兴趣,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维系奇幻文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之一。

五、结 语

基于读者对奇幻小说的整体阅读,通过对读者期待视野、彼岸性文本追寻以及在阅读中产生的满足心理机制等的解读,我们会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读者接受在整个奇幻文学发展中的作用。然而,一种文学样式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光有读者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由于奇幻文学的创作者和读者一样都呈现年轻化倾向,他们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一味的追求写作时的疯狂快感”,[11]以至于有时候在小说创作中过于追求情节的曲折、构思的巧妙,过于渲染暴力,缺少对作品思想深度的提升,且在人性的塑造甚至语言的锤炼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再加上奇幻文学门槛较低,创作者和读者之间出现了一定范围的重合现象,不免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脏、乱、差”,这些都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奇幻小说这种“有别于人类现实生存世界的时空幻想、构造种种特异生命体验的传奇类小说文体”,[12]为当今略显沉闷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生气,已然成为网络小说的主要门类之一,奇幻文学的市场已经形成,奇幻文学的读者已经被培养出来,有读者就会有创作,有创作也就会有接受,当然也就会有市场。鉴于此,对于当下处于整合期间的奇幻文学,应该报以信心。

[1]韩云波.论2007年中国奇幻文学[J].重庆三峡学报,2007(6):29.

[2]杨鹏.关于奇幻图书“井喷”的思索:浅析当前奇幻图书出版态势[J].出版广角,2006(3):15.

[3]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4]贺子岳,罗丁瑞.“80后”的特性与奇幻文学读物选题的确立[J].学术论坛(学习月刊),2006(7):22.

[5]陈玲玲.论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64.

[6]韩云波.“三大主义”:论大陆新武侠的文化先进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67.

[7]韩云波.幻想文学与幻想文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4):13.

[8]冯川.文学与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9]草根网.CNNIC:2010年中国网络文学网民研究[EB/OL].http://www.20ju.com/content/V154823.htm,2010-10-12.

[10]朱玉兰,肖伟胜.无可抗拒第二世界的魅惑:以网络玄幻小说《诛仙》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6).

[11]熊杰.解读玄幻小说开辟的别样审美时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1):41.

[12]陈奇佳.虚拟时空的传奇:论网络奇幻小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3):125.

(责任编辑:郑宗荣)

Readers’ Influence on Reception Aesthetics Meaning of Fantasy Literature:Taking Xiao Ding’sZhu Xianas an Example

AI Yang-liu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s a new literary style, fantasy literature was once prosperous because of one factor of the influence of readers. Reception aesthetics gets reader’s position promoted and in terms of the perspective of readers reading process, readers’ influence on the reception aesthetic meaning of fantasy literature can be revealed.

reception aesthetic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opposite aspect; satisfaction; Xiao Ding

I206.7

A

1009-8135(2011)01-0044-04

2010-12-11

艾杨柳(1986-),女,土家族,贵州省铜仁市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奇幻幻想视野
古蜀人也用“烧烤架”?三星堆奇幻之旅来了
居· 视野
少年派的奇幻“拍摄”
奇幻塔罗岛之一
锁不住的幻想
带电粒子的奇幻之旅
视野
真相
视野
幻想画